张玉红
所谓“有效教学”,从一节课来看,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全部的知识点并能学以致用;从长远来看,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终身发展。有效教学的原点应当是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终身发展。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呢?下面,我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选修一《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选择结构》一课为例,阐述有效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
● 《选择结构》课例的基本情况
由于高二学生在数学选修课中学过一些算法的知识,所以本节课对大多数理科生来说并不困难,但他们缺乏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因此,本节课在设计上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If选择语句的知识点,还要让他们明白If选择语句在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其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If选择语句编写程序,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根据学情,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了解If选择语句,理解If选择语句的执行流程,掌握If选择语句的语法结构;熟练应用If选择语句解决具体问题,能够编写简单的选择结构的程序;体验编程的过程与乐趣,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这节课设置为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If选择语句单分支、双分支结构,重点学习选择结构中的条件表达式及其应用;第二课时主要讲解If选择语句的多分支结构和Select…case多分支选择语句结构及其应用。
● 《选择结构》课堂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我通过学校信奥战队学生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主题,学生在听到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后,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快速融入课堂。然后我说道:“生活中需要我们依据不同的条件,选择做不同的事情的情况也到处存在,如当我们走到十字路口需要过马路时,会依据红绿灯信息选择停下来还是过马路。同样,在计算机语言中,也需要引入选择结构来描述选择事件的解决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择结构。”梳理学生身边常见的选择结构事例,能使学生对选择结构有个初步了解。
2.新知探索,夯实基础
我引导学生一起分析If选择语句的语法结构,重点讲述条件表达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什么是选择结构?”“选择结构有几种形式?”“怎样应用选择结构来解决具体问题?”等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了解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内容。在讲解选择结构的定义时,我强调了其与上节课学习的顺序结构的不同之处,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厘清三大程序设计结构的不同。顺序结构是从上到下依次执行语句代码,每行代码只执行一次;选择结构是根据条件表达式的值选择相应的语句代码执行;后续学习的循环结构是根据循环条件来决定循环体内语句代码重复执行的次数。
紧接着,我抛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们来看If选择语句单分支和双分支的语法结构。从语法结构可以看出,学习If选择语句的核心在于条件表达式的选择,这个条件表达式可以是哪些表达式?怎样选择正确的条件表达式来编写If选择语句的程序?”此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了解并理解选择结构的语法格式,并明确条件表达式在选择结构中的意义。
3.自主学习,上机实践
此环节设置的自主学习内容为两道程序阅读题、三个探究任务和一个拓展提升任务。两道程序阅读题分别考查单分支选择结构和双分支选择结构(如图1),学生只要真正掌握If选择语句的语法结构,这两道程序阅读题就很容易得出结论。探究任务和拓展任务的素材由我校信奥战队的真实案例改编,我给出窗体界面和程序的半成品,让学生补充完善程序。探究一涉及的知识点是条件表达式中关系表达式的应用(如图2),探究二涉及的知识点是条件表达式中逻辑表达式的应用(如下页图3),这两个探究任务只需要学生补充条件表达式即可;探究三是选择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我给出程序的定义变量、输入语句、输出语句部分,学生补充计算处理部分(如下页图4)。拓展提升环节设置的是多分支选择结构的应用(如下页图5),目的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单分支和双分支选择结构的基础上去探索,引出下节课多分支选择结构的学习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以导学案为主线,以微课、电子课本为主要学习工具,学习If选择结构,掌握选择结构语句的语法结构。
4.讨论答疑,合作探究
通过自主学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选择结构。当然,也有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有疑问,有不理解的地方,设置此环节就是发挥小组的合作功能,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解决疑问,补差补缺,人人过关。
5.展示交流,评价学习
展示交流环节不仅能让不同的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还能让其他小组了解他们没有思考到的疑点,并注意在编程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每个代码之间要空格、条件表达式的正确表示等。在该环节中,教师的补充拓展应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问,并对他们的表现、点评、总结给予肯定。
6.总结升华,拓展提升
在总结与提升环节,学科班长先总结选择结构的含义、格式和应用。然后由学科班长将此内容提升到学以致用的层面,评选出优秀小组、优秀展示者、优秀点评者等,并对他们进行鼓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理论上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使其自我总结课堂内容,归纳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他们自我完善知识体系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的习惯。
最后我补充总结:“本节课的关键词是选择,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选择串联起来的。让我们在选择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在选择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中国梦。”通过小结,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选择结构的认识,并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将选择结构升华至每个人的人生旅程。
在教学评价环节,我在课堂中采取“双三维”评价模式,既有知识与技能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又有教师评价小组、小组评价个人、个人自我评价。其中,知识与技能评价、过程与方法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贯穿整个课堂;教师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小组展示、学生的质疑进行评价;小组评价是在合作探究环节,针对各小组的展示、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自我评价留给学生自己来完成,我在编制导学案时制订了评价标准,学生可以依据评价标准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作出相应评价。这种评价机制能让学生学习他人长处,获得启发。
● 课后反思
笔者选择《选择结构》一课来阐述有效教学的原因有二:一是引入信奥战队的真实案例就是发挥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发展的成果体现;二是选择在每个人的人生规划上都有体现。
真正的有效教学并不是教师一味地满堂灌,而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真正学懂,并且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利用选择语句的语法结构和编程思路去解决,从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地发展与成就学生。因此,我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设置了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等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还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状态和传授方式,教学不再只是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與开发的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变得爱学习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也都提高了,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在整个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总之,在一堂有效的信息技术课上,学生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就感的获得,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有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学科知识的有效迁移运用。课后,教师还应深度反思: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吗?我能读懂学生的眼神吗?我挖掘了知识背后蕴藏的价值观和精神吗?我传递的知识是不是已经应用于实践并解决了问题?你的课堂回归有效教学的原点了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