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树华++石纪虎++黄明高++邹永新
摘要:构建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是现代学徒制育人改革的核心。针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依据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原则,从开发主体构成、对接岗位选择、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现代学徒制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9-0068-04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育人观引领下,将课程的组成因素加以动态排列组合,使之有机统一,共同服务课程体系目标的系统。课程体系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逻辑安排、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要素构成。现代学徒制下的课程体系重构就是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从具体对接的岗位要求出发,对各组成因素重新修订,使之满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即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合作企业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课程体系变革成功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根本保障[1]。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相符
电气自动化专业口径宽,就业岗位众多,如维修电工、配电工、电气产品生产、电气产品销售等。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制定培养目标时并无确定的岗位目标,只能每个岗位都兼顾,这恰恰会造成课程设置与具体工作岗位对接不紧密,致使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上“撒胡椒面”,抓不住关键[2]。
课程开发的主体应以学校教师为主,从学校到学校的高职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流程不了解,无法精准把脉“适度、够用”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各专业虽然都建立了有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按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对专业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每年1~2次专业建设研讨会总共不过十几小时,根本不可能深入探讨课程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致使课程开发的实际工作基本上还是以校内教师为主。大部分校内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或者从现场到学校已经工作很长时间了,对现场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不了解,所开发的课程也无法与现场无缝对接。
(二)重视课程理论体系完整,忽略课程间整合和渗透
在很多学校,课程内容的组织在潜意识里还是按学科逻辑组织,以系统化讲授学科知识为主线,忽略不同学科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忽略理论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开发的学习任务不是来自于真实、完整的工作实际,而是配合完成某一知识的传授而开发的,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差,适岗能力差。
(三)理实课程错位,校企课程割裂
经历了多轮教育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大了实践课程开设力度,实践课时比例达到40%。但在课程体系上依然多采取传统的“三段式”课程,即:一年级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二、三年级先开专业基础课程后开专业课程。“三段式”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先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然后由理论指导实践,但现实是学生学理论时枯燥无味,只是死记硬背,效果可想而知,实践时又因为理论学习不扎实,无法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匹配程度很差。大多数学校开展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所设置的任务都是以验证某一理论知识为目的,实践教学为理论教学服务。
二、现代学徒制下课程体系开发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定位主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能力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胜任一定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3]。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为承担一种具体工作而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表现为任职资格的能力;二是在步入职场以后解决岗位工作中问题的能力;三是职业岗位的实践操作技术能力;四是职业生涯开始后自我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力。现代学徒制的课程目标应该以上述四种能力兼顾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必须直接对接岗位,满足现场对员工的能力需求。要以具体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需求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使培养的学生能直接满足现场要求。同时,应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深入研究合作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前提下,不断细化并找出典型代表,分析对应的职业能力,按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开发出具体课程,即按照“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的逻辑开发课程,课程编排应遵循认知规律,按先易后难进行排序。这样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层层递进。
(三)整合性和适度性原则
整合性是指高职教育的課程设置必须打破学科体系,从真实岗位的工作任务中提炼教学任务,以完成任务为直接目标,融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内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综合的工作过程知识。适度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深度应符合“适度、够用”,以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原则,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4]。
(四)合作性原则
在岗位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及课程教学实施等方面,必须全程依靠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是现代学徒制的生命所在。
三、现代学徒制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开发
(一)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由职教专家、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专家组成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委员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委员会不仅应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而且应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协调人才培养实施,故企业专家一定要选择用人单位的专家。企业专家要参与专业岗位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开发,协调聘请企业师傅进行现场课程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二)突出就业导向,精准对接岗位endprint
专业岗位是人才培养的方向,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宽口径就业导致造成的问题就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过多,往往贪多嚼不烂,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效果不理想,而过窄的知识面又会制约学生今后的发展。故就业对准的专业岗位调研决定了专业建设的后续开展。我校在选择专业岗位时抛弃了大撒网的方式,只选择合作企业——株洲中车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长沙睿牵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广铁长沙车辆段,调研确定对接的岗位为轨道交通电力电子设备的生产、轨道交通电力电子设备的安装与维护和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调试、维护。对接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如下页表1所示。
(三)校企联合开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学徒制的课程开发必须对接岗位需求,无论是企业课程还是学校课程,都要有机统一地为这一目的服务,故所有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应有企业师傅的充分参与,这种参与能将岗位职业能力的真实需求准确地引入课程,保證课程内容的“够用、适用”,企业师傅的充分参与是课程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邀请上述企业5名不同岗位的师傅广泛调研并现场与学校教师一起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得到所需的典型工作岗位及能力,如表2所示。
在对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聘请职教专家、行业大师,与院校教师一起,遵循认知规律即由简到难的顺序,确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内容要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为载体,按照企业岗位工作的需求,参照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加以确定,课程内容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重视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具体如表3所示。
每一课程由几个学习包组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将不同的课程学习包串联起来组织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作为提高技能的必要补充,克服传统学科体系侧重理论教学、专业技术教学不系统的偏向,以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四)现代学徒制的企业课程实施
教学实施始终以岗位需求为中心,明确课堂教学为培养岗位技能服务,以岗位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实交替实施教学。企业课程实施分为三个阶段[5]。
1.一年级新生的专业认知实习
一年级新生对专业的认识几乎为零,很有必要让学生对专业有具体的认识,故在一年级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岗位认知实习教学,课程实施地点是校内工厂(长沙睿牵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设在本校的生产基地)、株洲中车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实习时间为1周,主要内容有参观生产车间、企业大师宣讲、跟岗实习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工作环境,对工作流程、岗位有一个感知认识,通过与企业师傅短暂的跟岗实习体验工作氛围,学习师傅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岗位认知实习[6]
时间为二年级和三年级第一学期,每周1天时间,与学校专业课程同步进行,教学场所为校内工厂、合作企业生产车间。每个岗位精心挑选技术精湛的师傅,一对一地带领学生在岗位上实习,前期主要是跟岗,师傅操作,学生观摩,通过观看师傅的操作详细了解岗位的工作内容、设备的操作方法、工艺技巧,后期逐步过渡到学生在师傅指导下完成部分工作,每两个月学生转换岗位一次,每次岗位认知实习结束后由师傅对学生进行评定。通过实习,学生能基本了解各岗位的工作过程,掌握操作技巧,同时可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意识,提高其岗位素质,使其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工作任务。
3.企业顶岗实习,教学场所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主
学生与师傅编入统一班组,一对一跟着企业师傅全方位参与企业生产,进行实操能力培养。简单工作任务培训以学生操作、师傅指导方式进行,复杂工作任务由学生先叙述工作步骤和要领,在师傅许可后加以实施。师傅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拨和必要的示范,使学生的技术得以迅速提升。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管理中,以公司制度管理学生,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爱岗敬业、团队合作的职业素质,实现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五)融合职业素质的过程化考核制度
彻底扭转理论考试以一张试卷为依据和实操以最终作品为依据的考核模式,建立重视职业素质的过程化考核评价体系。生产岗位的实习按照企业岗位考核方法,校内考核参照企业岗位考核方法,突出职业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考核要求。以顶岗实习课程考核为例,考核标准如表4所示。
由于紧密服务地方企业,从岗位需求出发,分析岗位能力,开发相应的课程学习包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教学为主,将不同学科体系的学习包串联,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将企业课程由传统单一顶岗实习改为专业认知、岗位认知、顶岗实习三门课程,且与学校课堂课程交替进行,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对接。近年来,我校的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6%以上,在湖南省的职业院校技能抽查中稳居全省同专业第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37-39.
[2]曾树华,黄银秀,石纪虎.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困惑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2):35-38.
[3]程柳.德国双元制大学课程开发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徐春梅,赵兴民.国外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6(10):92-95.
[5]李国艳,盖馥,朱宇,等.现代学徒制专业“双体一翼”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75-79.
[6]徐金林.“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成本测算——以江西省新余市某职业学校的机械制造专业维修钳工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30(3):22-25.
(责任编辑:王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