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讲授大气科学专业《气象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经验,指出目前科技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新的课程设计方案,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新的探索。本文分析了包括衔接过渡、核心教学和扩展文化三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方案,认为该设计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科技英语;课程设计;教学改革;ESP教学
【分类号】H319
科技英语(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是专门用途英语(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中的重要分支,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1]。大气科学专业的自身特點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依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英语作为全球科技界的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加深。我国对科技英语的教学指导和研究起步较晚,梁雪松认为国内在 ESP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问题[2],阮红缨也认为,与国内通用英语(EGP)教学相比,ESP 教学显得十分混乱,与新时代的需要格格不入[3]。笔者作为《气象科技英语》的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1. EST教学的特点及时间设置
国外学者T. Dudley-Evans和M. J. S. John总结了EST教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1)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而设计的;2)教学重点在对语法、词汇学、语义学的学习,以及对专业论文的研读和分析 [4] 。可见,EST教学强调与专业相关的需求和技能训练,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
笔者发现,国内外在EST课程的时间设置上有很大不同。国外EST课程多安排在大学早期阶段,形式为1到6个月不等的短期密集培训,其目的在于为随后进行的同样用英文讲授的专业课做准备。而我国的科技英语课程往往安排在大学较晚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初步的中文专业知识,此时开展EST教学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英文表达。笔者认为,在国内高校较少采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的情况下,这种时间安排是合理的。过早学习EST课程而没有后续的强化机会,会让学生迅速遗忘掉所学知识。我校《气象科技英语》开课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一些基础课学习,对于学习专业知识相应的英文表达,普遍感到比较新鲜有趣,学习效果较好。
2. 教学模块的构建
笔者借鉴了梁硕文对研究生阶段EST课程体系的思考[5],尝试对《气象科技英语》课程构建了模块化的教学体系,融合了英语语言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学术文化培养,以契合当代学生的需求。
1)衔接过渡模块
与高中英语有效衔接过渡,使学生了解并适应EST的特点,转变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此模块设置在课程一开始的4个学时内,以老师介绍为主。
2 )核心教学模块
包括读、听、说、译、写各个方面,以专业的学术论文、科技报刊文摘以及国际会议的语音与视频为教学材料,着重培养学生在专业语境下使用英语进行学习、交流的能力。这部分是课程的主体,老师进行引导和辅助,课堂互动较多。
3)扩展文化模块
介绍国际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以及中西文化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这部分主要穿插在核心教学模块中,每次课堂主要教学任务完成后,利用剩余的脚边时间进行。实践证明穿插法提高了课堂内容的多元性,增加了兴奋点,比较受学生欢迎。
3. 脱离应试传统的考核方法
EST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其学习应摆脱应试模式。在实践中,因为班级学生较多,平时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不能调动到每一位学生,无法充分考察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因此最后的课程成绩中平时表现只占比30%,而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占比70%。今后应不断加大平时表现在成绩中的占比。
二、教学策略的探讨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EST教学中,学生始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主体,高年级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较强,因此改变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笔者曾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教材的某一章节,提前预习做准备,上课时每组出一位同学做代表,给老师和同学们讲授,用这种方法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我系因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重,《气象科技英语》采用大班授课的方法,一个班约90人,采用上述分组方法时面临每组学生人数过多,无法调动所有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困境,因此实施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 开放性的授课形式
在EST教学中,首先师生关系应该是开放性的,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教与学也不再是单向的输出和输入关系。其次,课堂气氛也是开放性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随时可以举手示意提出自己的问题,对老师讲述内容进行补充等。
3. 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EST教学中的一个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工具。《气象科技英语》的课件制作以简洁的英文要点为主,少量的中文用来辅助理解,并大量搭配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较受学生欢迎。上课时每当课件中出现图片和视频时,学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对内容的兴趣明显上升。
三、结束语
我校《气象科技英语》这门课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构建了较有特色的科技英语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继续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实证研究以进一步推动它的发展和完善。笔者通过个人的教学经验,在这里给了自己的体会,希望可以给其他老师一定的参考,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汝尧,李丹.科技英语理论与实践初探[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梁雪松等. 英语专业 ESP 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J].外语界, 2006 (4): 30-35.
[3] 阮红缨. 我国 ESP 的教学现状与策略分析[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4] Tony Dudley-Evans, Maggie Jo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4.
[5] 梁砾文. 中国特色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EAP课程体系的建构[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 (05): 137-140
作者简介:宋星灼(1983-),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现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