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璐
摘 要: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目前,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以及课程体系改革,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需求的需要。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就应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把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分类号】G718.5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高职教育也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尽管近年来高职教育稳步向前发展,国家也加强了高职教育办学力度,并且也涌现出了许多高职教育专家,但教学一线的教师还没有完全领会高职办学的理念,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延续着在课堂上讲授极其深奥的理论,而忽视了职业工作过程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题的传统课程理念,已不适应高职教育课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能够胜任将来的岗位工作,上岗就能熟练操作,放在管理岗位上就能做好管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课程改革,把学生的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与知识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工作化,摆脱课堂以及知识逻辑的束缚,按照市场需求设计课程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立足课程内容,将职业性与理论性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课程内容的有效性也是非常短暂的,可是传统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相对滞后,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课程内容,缺乏整体融合。基于这方面的原因,高职教育课程要实施职业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整合,任何一种课程改革都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情况、根据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 用与职业相关的主题来组织和促进理论课程的学习成为一种趋势。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专业培养模式,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一方面,在职业课程内容中充分体现本专业最基本的核心原則,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具备较为宽泛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巧。
2、基于课程性质,进行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要根据课程性质进行,有些课程理论性较强,有些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入门课程,这样的课程就不适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比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中的《素描》、《三大构成》等课程。还有的课程可以阶段性地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在某些内容上可进行,比如《建筑构造与构造设计》、《建筑设计原理》等课程。还有些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比如《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图绘制》、《建筑效果图绘制》等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注重上岗能力的训练,“工作过程”特点明显,可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课程内容由若干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又包含若干个子项目,子项目又包含若干个任务。形成由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每个项目包括该部分内容的培训目标、所需的相关材料及考核评估标准等。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最终提高受教育者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综上所述,可见课程开发要根据课程的性质而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可以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就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3、立足课程实施,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课程实施就是要选择一些适当的教学策略组织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所以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场所等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专业特点,教学方法要一改过去的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式为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灵活方式;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实训场转换;教学手段的“黑板+粉笔”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学习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多样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与证书融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培养的人才达到职业要求和社会要求。
三、培养教师成为高职课程改革的“专家”
按照以往的教学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实际应用能力和工作能力较差,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需求。课程改革就是要很好地解决学习与就业之间脱节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在学院建立建筑设计工作室、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课题研在校园、实践在企业”等多元化运行机制,开辟行企校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形成一套内容完整、制度明确、双方互惠的管理体系。通过教师的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理念的转变。让教师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专家,成为课程改革的专家,那么学院整体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
四、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同育共享机制
学院和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共同为学生创造就业渠道、共享办学成果等。同时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各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课程改革只有注重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才能实现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完美契合。
参考文献:
[1]耿 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杨劲珍.关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10).
[3]高利容,王叙红,苏开荣.终身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J].成人教育.2007.(11).
[4]刘力.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陈力群.对艺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再认识.今日科苑,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