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绿萍
【摘要】德育教育资源指有利于德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德促教、资源整合”的工作思路,将校内外德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让学生的学习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丰富了德育活动的内容,凸显了德育课程的特色,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德育教育资源 课程特色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26-02
德育教育资源指有利于德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德育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校内外德育基地,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德促教、资源整合”的工作思路,将校内外德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让学生的学习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丰富了德育活动的内容,凸显了德育课程的特色,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整合学科资源,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一体化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开发各学科中蕴涵的德育因素,探索学科德育的方法、途径,寻找德育和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融合点,能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的无缝对接,有利于“整体育人”。
经过思索与实践,我校着力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整合,依据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在课堂中无痕渗透德育,使学科训练重点和思想教育水乳交融。如与数学结合,构建数学大课堂;与语文结合,让作文走向生活;同艺术课结合,让本土文化代代相传;与品社课结合,用家乡的一草一木,培育疁城接班人;和劳技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通过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使德育教育活动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科学习的园地,成为学科教师的左膀右臂。
二、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德育课程育人空间
学校地处有着近800年历史、素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嘉定”,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学校周边有嘉定烈士陵园、档案馆、博物馆、孔庙、竹刻馆、法华塔、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等等,这些都是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我们感到必须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到基地内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拓宽课程内容,开辟德育第二课堂。
因此,学校先后与烈士陵园、档案馆等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书,将这些教育基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再根据基地的特点,确立了“家乡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多个实践探究主题,围绕不同的主题又设计了多个活动模块分类探究。基地的教育资源,不仅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究内容,同时为指导学生实践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课堂,又带着课堂上的各种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
三、整合家长资源,丰富德育课程资源库
人是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也就没有了德育教育。在德育资源的整合中,除了要用好校内的教师资源外,还要善于从校外引入优质人力资源。学校拥有一支庞大的家长队伍,他们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其中有不少家长热衷于学校的教育事业,愿意奉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学校鼓励家长依据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服务。如邀请戏曲出身的家长薄连城,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艺术大餐,以“戏曲知识我传承”为主题,向孩子们进行了“戏曲”民俗文化教育,通过欣赏、学习,让学生努力传承中国戏曲文化;如在宪法教育宣传周,警察家长饶艳新为三~五年级学生上了一堂法制进课堂,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每个学生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在禁毒宣传月,新成路街道禁毒办的张亚勤家长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开展禁毒活动等。另外,家长还参加一二年级的入团入队仪式,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所见所闻为孩子上队课、戴红绿领巾。家委会的积极发动,家长们的热情参与,正渐渐充实、丰富着我校的德育课程。
四、实施评价激励,促進德育课程有效开展
学生是德育课程的核心要素,要不断强化、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不断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力量。因此,在实践活动后,学生会进行自评、互评以及师评,并将自己的实践过程以活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除此之外,学校还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进行评价,通过鼓励队员争校特色章,激励他们发挥个人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焕发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探究热情。
五、实践反思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品尝到了德育教育的成果,同时,也看到了需改进的地方。
1.拓宽校外人力资源的渠道
在校外,还有一批批知名人士,如社会名人、企业家、著名学者等,无论在专业特长、道德品质等方面他们都有出色的一面,并且他们中的不少人也热衷于教育事业。我们可以邀请他们走进学校,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所见所闻。甚至还可以邀请一些对某方面认识颇为深刻的“民间”土专家作为课外辅导员,为学校的德育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2.改进德育教育评价的方式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目前使用的评价方式还不能完全促进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我们正在探索构建一种全新的能促进全体学生个体成长的德育课程“积分制”评价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4]王阳根.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实效性研究[D].温州大学2013.
[5]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
[6]杨淑霞.小学德育教育在网络形势下的新方法[J].学周刊,2012(28).
[7]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8]董颖春.试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D].鲁东大学,2013.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