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珂
摘 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处在市场经济下的职业中学如何求得更好的发展?本文以“以人为本抓管理,创建特色求发展”为主要观点,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建实践型的管理模式”,“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创建学习应用型的管理模式”,“以职业中学的发展为本,创建经营型的管理模式”三个分论点,较系统而理论化地论述了职业中学的管理观与发展观。
关键词:职业中学管理 以人为本 创建特色 实践型 学习应用型 经营型
· 【中图分类号】G63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十六大报告的基础上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作的新概括。职业中学作为肩负着“职业”和“中学”双重任务的特殊学校,既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一般的文化知识学习教育,又要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成为实用型人才。在此双重任务之下,作为职业中学的领导者,应树立新型的管理观和发展观,为此,我提出了“以人为本抓管理,创建特色求发展”的管理和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职业中学的发展为本,“创建特色”就是创建实践型的、学习应用型的、经营型的管理模式。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建实践型的管理模式
新时期的职业中学应秉持怎样的学生观?总的来看,应秉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样的观念。具体而言,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第一,职中学生是正在发展着的人。职校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职校领导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以他们过往的弱点而产生刻板认识,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二,职中学生是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人。每位职中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职校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第三,职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责权的主体。职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勿容置疑的,职校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自己动手实践,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职中学生又是责权的主体,职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基于这三方面的认识,传统的中学管理模式已不符合职业中学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应构建“实践型”的管理模式,即学校的每一项管理制度、每一个发展计划,都应以让学生参与实践,敢干、善于实践为依归,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和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1、以量化的管理办法,保证知识性学习正常化
职业中学首先承担着知识性学习的任务,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专业学习提供基础知识、感性认识,为专业劳动、专业实习打好基础。用“量化管理”的办法可确保知识性学习正常化。除量化学生一般的日常行为、仪表态度外,更主要的是量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专业学习时间的量化,学校规定了各专业从入学开始,直到学业结束,每学期均有相应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对实习质量的量化,学校规定各专业应达到怎样的标准;对毕业生拥有技能证的要求和标准等。
2、以程序化管理模式,保证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专业技能训练是职中学生对已学过的理论进行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解的过程,最终目的是掌握专业技术,培养动手能力。以程序化来管理专业技能训练是学校监控训练过程、检验教学质量、保证人才质量、强化训练效果的有效模式,因为专业技能训练管理难度大,花的人力物力多,而且又是每一位职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看家本领”。所谓程序化管理,就是指学校对专业技能训练按程序来组织管理。具体说:
首先,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取得各专业对口企业和家长的配合,各专业部明确技能训练的任务、纪律、成绩要求等,领导和指导教师管理思路清晰,学生对整个专业技能训练情况清楚,家长对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乐意接受并支持等。
其次,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师生要积极投入,共同完成所有预定的训练项目,不走过场,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学校定期组织小结、汇报,进行阶段考核。
第三,如果学校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实习,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在实习单位要接受双重领导,实习单位要唱管理的“主角”,学校当“配角”,并注重协调各方工作,积极配合,及时解决所出现的问题,使整个实习活动在实习企业的组织安排下,按照双方协议正常进行。如安排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到服装厂实习,要服从服装厂的领导,遵守厂规厂纪,谦虚主动,认真学习,在此基础上可提出自己建议、创意,供服装厂参考。
3、以规范化的考核制度,保证职校毕业生的质量
保证职中毕业生的质量,关键是保证专业技能考核的可信度,其中毕业实习考核是人才这个特殊产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要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混入职业市场,那就需要我们有完备的检测手段,用具体的、明确的、统一的考核标准、科学的考核方法和完善的考核制度来把好毕业生的质量关。规范化的考核制度,既让用人单位放心,又可以激励职校生的进取心、求知欲,增強教师工作的责任感。考核的规范化包括考核内容的全面、考核方法的科学、考核组织的健全、考核标准的统一、考核纪律的严明。我校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正是得益于此。
二、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创建学习应用型的管理模式
教师是职业中学的宝贵资源,高素质的职校教师更是稀缺。从高校直接招聘来的职校教师对行业情况了解不深,尤其实践经验浅薄。以校本学习为基础,构建有利于职校教师发展的管理体制,使他们两三年即能成为担当一面的职校教师,是我们多年来教师管理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创建了学习应用型的管理模式。endprint
所谓“学习应用型”管理模式,即构建一支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鲜明的教学特色、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能力、有极强专业技能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首先,加大师资校本培训的投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促成使每一位教师由知识型向学习型、应用型职校教师转变。学校制定了以奖励为主、淘汰为辅的管理制度,让转型快、进步大、能力强的教师得到重用,同时淘汰一部分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已建成一支基本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其次,开发教师资源,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一位教师成才。我们诚心诚意地把个性差异当成是一种可开发的教育资源加以培养和利用,营造出个性张扬、催人奋进的管理氛围,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因为“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长。我们热爱个性,呵护个性,培养个性,大胆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不求全责备。要在学校营造出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发展局面。
第三,实施“双证工程”,让教师具有优越感和危机感。我们努力营建一种让教师觉得在职中工作感到开心滿意的氛围,使职校教师具有优越感,珍惜已有的工作。同时也要求教师不应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或以为有了一张本科文凭就万事大吉,不思进取,而是经常充满危机感,而抓紧学习,多学几样技能,多磨练教技,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生毕业有“多证”齐全,我们要求教师也要拥有多证。
三、以职校的发展为本,创建经营型的管理模式。
职业中学以其 “培训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方法的效益性”、“教育宗旨的社会性”决定其与普通中学的管理模式不同,不能照般普通高中那一套来管理职业中学。过去,有些职业学校,由于管理模式的公式化,曾使学校的发展陷入困境,不被社会承认,不被企业接受,连学生自己也讨厌,觉得进入职业中学就是低人一等。经过多年探索,我认为走经营型的管理模式、把职业中学当企业来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模式,从而使学校的声誉得到极大的提高。
首先,改革现行的行政型管理模式,倡导经营型管理模式。多年来职业中学均实行行政型管理模式,事实证明他有诸多缺陷。行政型管理局限于教学领域,学校与市场是隔绝的。而经营型管理则既要考虑校内条件,更要考虑学校的外部环境,如,市场需求,市场状况,发展预测等。要求树立科学的市场观念、“营销”观念、竞争观念、自力观念、价值观念、时效观念、开放观念和信息观念等,对学校领导者和教职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职业中学领导应有“职业工厂”的管理观念。职业中学的领导与教师不要把职业中学仅当作是一个事业单位,还要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职业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是“职校生”,是一种具有初级专业技能的人才。他生产出来的“人才产品”,需要在人才市场上参与竞争,需要生产企业检验,合格者、优秀者得到社会的接受、宠爱,否则就会被淘汰。
第三,职业中学需要以一种特殊的经营活动来求发展。职业中学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比培养一个普通高中生要大得多,如教学设备既要有文化科的教学场室,又要有学习专业技能的实操实践场室,办学的经费投入比普通中学大,需要靠财政的大力支持和投入,需要职业中学以自身的优势求得发展。职校的优势在于: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人力优势,政策优势。职校有大量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的师生,利用这种优势,使之变为可再生资源,是职业中学必走的一条道路。如我校的服装专业,利用设计的服装,与服装厂挂钩,为他们提供设计样本,为他们提供生产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一定报酬,师生又可提高技能,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又如,学校利用财会专业的资源,与社会单位办培训班,为他们培养“订单式”人才,也是一种经营。这种特殊的经营活动,为职校发展筹得更多的资金,积累更丰富的教学经验,赢得更多的社会满意度。
市场经济下的职业中学,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来求得长远发展,以人为本抓管理,创建特色求发展的管理观与发展观,必然为职业中学的管理发展带来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② 罗清宁,《职业中学呼唤属于自己的经营型管理机制》,郑州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