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冯丽
摘要:新常态下,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从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缺乏自我认知、就业目标脱离实际、淡社会价值,以实际利益为保障等就业趋势分析,并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用人单位需求、就业创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促进自身发展,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常态下 高职高专 就业价值取向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38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趋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1]。新常态下,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而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缺乏自我认知、就业目标脱离实际、淡社会价值,以实际利益为保障等就业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学校要加强就业观、就业价值取向教育,丰富教育资源。
一、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同时其就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功利化迷惑了其就业态度。对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存在中立模糊的立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具体变化特点如下:
(一)求职心态自信乐观,但缺乏自我认知,就业目标脱离实际
在国家倡导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先就业再发展、以创业实现就业”的求择就业理念指导下,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的求职心态开始乐观自信,但凭借一味追求个人兴趣、意愿的择业态度仍然存在,这都归结于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就业目标脱离实际。虽然高职学生没有挤入到考研、考公务员、去北上广等的队伍中去,但还是热衷于家乡就业、高工资就业、国企就业,甚至等待就业等。
(二)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理想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专业知识强、高科技的人才多,如果大学生还对自己定位过高,将自己看成时代的经营、缺乏理性的评估,尤其是高职学生,那么他的求职路一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坎坷。很多高职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职业价值的主要标准,在就业时,首先考虑工资、社会地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尤其是“90后”,在择业时更看重职业与个人兴趣爱好志向的吻合度,找工作快,辞职也快。
(三)淡社会价值,以实际利益为保障,就业途径非正常化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就业都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学生大多数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或社会招聘会进行双向选择,但近几年中却存在越来越多的非正常化的途径。据调查,60%的毕业生寄希望于父母,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就业的主要途径,更是自己的实际利益的保障,与社会价值完全脱离。
二、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90后”高職毕业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其理想信念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同时作为新常态下的他们,忍受不了没完没了的加班,宁愿不赚钱,也不被工作套牢,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非常独特。从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因为他们个性都比较强,所以更愿意展示个性、喜欢张扬,自我意识比较强。
(二)家庭和社会因素
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实作为“90后”,他们很矛盾,一方面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影响,一方面又想追求好的生活、兴趣和爱好与自由。同时,家长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往往影响着子女的择业选择。[2] 据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他们获取就业信息来源的途径中,家庭提供的占40%,并且这些信息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中,由于毕业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所以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功利,更注重物质,而淡化了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服务、谋福利的一些理念和思想。
(三)学校因素
目前,不仅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并提上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程上,但实际上,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并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等也缺乏针对性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职院校缺乏“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必须具备“基层意识”。但是,对于我国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从教学资源的配置、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还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评价过程等,都仅带有明显的服务城市的特点。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具备基层服务意识。
2.就业价值观导向与思政教育想脱节
学校教育可以说对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贯穿于始终的,往往影响远大于家庭对其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重传授理论知识、而轻文化素养的养成;重批评,轻鼓励;往往忽视个性化的教育,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缺失。而表现在就业时,就是对自我认知的模糊、对事物判断标准的不稳定性,甚至价值观扭曲。
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多三年级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并未有效的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也可以说是整个课程体系设置的缺乏系统性。
三、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的引导,本质上来说,应该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价值取向等,并对他们进行教育。鉴于以上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仅针对学生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几个因素进行探讨:endprint
(一)利用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特性进行引导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高职学生已经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定位,即受“大众化”教育,这种概念必须要让学生重新审视并得到重视。培养现代高职学生的阳光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己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值,衡量自我,把我合理定位,积极主动的去进入社会,用平常心去对待就业选择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二)家庭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
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家庭,学生父母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尊重孩子,注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独立性和责任感,协助学校督促孩子重视技能。其次,作为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要懂得担当,还可以适当的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多鼓励,多支持,让学生在家庭的支持下,去慢慢磨练,积累经验,迅速成长。
新常态下,父母的既希望孩子轻松,又希望孩子有成就的矛盾心理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抉择,从父母出发,就要抛开享乐主义、淡化名誉与利益,要引导孩子“职业没有好与坏,工作更没有好与坏”的认知。要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职业,努力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三)关注社会,关爱学生,为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传递正能量
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免费师范生”等,缓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社会因素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还包括比如说信息媒介的发展等诸多方面。新常态下,微信、QQ、校园网等多种媒体力量都应该为之所用,这些符合当代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社会要引导这些媒体,多传递正能量,多宣传和讲述自主创业、走进基层等的一些成功案例,进而来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就业价值观,积極地进行就业价值的取向。
(四)学校要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正确定位,进行就业价值取向构建
在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构建上,正确认知自我,合理定位是基础和前提,更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轻理论讲授,重视实践活动的参与,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一些实践来正确的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熟悉自己的性格与个性,同时对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反馈和收集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把这些进行汇总梳理向学校的各部门进行通报,不断地调整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和方法。
同时,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指导,还要尽可能多的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就业的一些机遇,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是大学时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学生自己、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应该重视,并努力引导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认知自我,脚踏实地、虚心学习,找到合适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田景海.大学生择业社会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2] 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72-75
[3] 王建华.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与引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马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
[5] 王少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3):290-2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