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 风景这边独好

2017-09-27 06:04李博闻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动机高效课堂

李博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在农村中学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师的当务之急。语文是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它的基础性和人文性不容忽视,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文言文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但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却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这种现象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思。要实现高效的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充分了解乡镇高中学生的学情。只有这样,才会为文言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文言文课堂教学才会得法、高效。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动机;激发与维持;高效课堂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乡镇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1201563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014-03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文言文的世界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犹如一座神奇的大花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到了高中,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文言文逐渐成为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贵族”。但文言文并没有凭借其“尊贵”的身份受到优待,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对农村中学的教学来说更是“事倍功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说明: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从中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笔者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要解决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难题,首先应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开始。实际上,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的确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距,学生感觉不亲近也是自然的。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文化遗产,值得学生去感受、品味、鉴赏、领悟和积累。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下,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有效的路径和方法,让学生融入文言文课堂学习中,以激发其学习动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积极营造可以让学生沉浸其中的文言文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形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系统。因为学习动机产生于一定的诱因,而这种诱因就是以学习者获得“自我满足感”为前提的。学习者在获得“自我满足感”的同時也能激发学习动机,而这种持久的“自我满足感”又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维持。这样,学生在无意识中学习文言文,就会忽视其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只将注意力聚焦在所需解决的问题上。

一、重视诵读的作用,在轻松状态下激发学习动机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有效途径。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文言文,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这种语体有很强的可读性,应该贯穿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应让“读”去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让“读”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读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示范读、带读,学生齐读、接读、分角色读,课前导入朗读,优美章节选读,相关材料推荐阅读……例如,教学《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一课时,学生知道此文是宴集序,但在读题目时却不知道如何停顿。于是,笔者指导学生根据题意来确定朗读的节奏:既然是宴集序,那什么时候宴请?春夜。宴请谁?诸从弟。在哪里宴请?桃李园。什么文体?序。那朗读的节奏就应是: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

引导学生根据注解和工具书明确“从”读(zòng),字典里解释为“堂房亲属”而不读(cóng)。学生在阅读中有据可依,激发了其阅读兴趣,自主学习的动机也就随之产生。在上课的时候,笔者也引导学生品读优美的句子,让几个有朗读特质的学生自主选取优美的句子去品读。比如,某学生选取了“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这一句,学生悟出了文字的美,领会了句子的精髓,用琅琅的声音,将溶溶的月光下,品酒、赏花、吟诗的画面读了出来,也读出了兄弟之情、天伦之乐,还有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学生浮想联翩,享受着美文的盛宴,在轻松的学习状态下获得了自我满足感,激发了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学习,对语言文字进行感受、品读、分析、鉴赏,感受作者所感受的,难以经历他们所经历的生活,获得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的体验,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激发状态下维持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就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主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课前对文本进行充分的预习来实现,也可以在课中对教师预设问题的理解分析来实现,还可以在课下对知识的巩固、梳理来实现。同时,学生可以把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有理解困难的字、词、句等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教师的讲解也更有针对性,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例如,教学《鸿门宴》时,大部分学生把“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为“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的变故”,关键是没能结合语境去揣摩文意,在这里,“出入”是偏义复词。笔者也顺势引导学生关注一个细节,就是“派遣”缺少了主语而使句子变成了省略句,根据上下文应补出主语“我”。试想,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就不会充分把握学情,给出客观评价。讲课时此处可能一带而过,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出入”是偏义复词并直接补出主语“我”进行翻译,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了。endprint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明确了文言文的重点,就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如分为文言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几大块,让学生去课文中寻找,然后在课堂上呈现自主探究的成果,教师则进行点拨式地讲解,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足学生时间去自主解决问题,然后提问检查,或者让学生质疑,共同解决难题。这样就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发、维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的实效,在掌握状态下巩固学习动机

1. 利用好课前10分钟,通过听写反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预备铃响之后,教师走进教室之前,学生读书一般是盲目的,没有针对性。如果教师强调课前10分钟用来检测上一节课的重点词句,那么学生的读书就有很明确的方向性。听写时,教师可以选择以PPT(或投影)的方式呈现,要求解释的字词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注,要求翻译的句子用横线划出。在听写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关注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对个别学生解释的不当之处要及时指出,也要留意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完成后,同桌进行互改并赋分,教师则根据学情再进行点拨式的讲解。

例如,翻译《段太尉逸事状》中“邠人偷嗜暴恶者”一句时,部分学生仍然翻译成“邠州人中那些偷嗜暴恶的人”。其实,这是定语后置句,即中心词+定语+者的用法。这里的“者”字并不解释为“……的人”,而是作为定语后置句的标志。这样强调,学生就明确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印象也就更深刻了。试想,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在课堂上通过翻译文章又强化对这些重点词句的印象,再利用课前小测更加巩固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就越来越强,学习习惯也就越来越好,主体地位也就越来越突出。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意识和语境意识就会逐渐增强,也为后来的积累与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充分掌握的状态下,又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瞻前顾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积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生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但记在头脑中的知识越来越少。其实,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容器,新装的东西越填越多,旧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那么,如何把过去那些零散的、破碎的记忆再拼接起来,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在学习文言新知识的时候不忘回顾旧的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这也是教师有意识地、不断地提醒学生,让学生学会对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纳和积累,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转化为将课内的知识储备迁移到课外的能力,进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例如,教学《段太尉逸事状》时,第二段末句“如太尉请”的“如”字解释为“按照”,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如”字的其他用法,以唤醒学生的记忆:《鸿门宴》中“杀人如恐不举,刑人如恐不胜”的“如”字和《师说》中“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如”字解释为“好像”;《鸿门宴》中的“固不如也”中的“如”字和《劝学》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如”字解释为“及,比得上”;《鸿门宴》中“沛公起如厕”中的“如”字和《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的“如”字解释为“去、往”。

这样,既引导学生积累了“如”字的4种用法,也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回顾了学过的文言文,记忆被慢慢地唤醒,印象也就越发深刻,实际上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学生也在慢慢的积累中发现自己学习文言文并不是“胸无点墨腹中空”,自信心也会逐渐建立起来,那种畏难情绪也就随之减弱。这种内在的满足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满怀兴趣、忘记疲劳、不断探索,不断达到新的目标,尝试新的高度,学习动机得到了进一步的维持。

四、运用语法知识,总结文言现象,在掌握状态下强化学习动机

针对文言文中的大量特殊现象,需要反复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如要弄懂倒装句、名词做状语等,前提是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现象。试想,学生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弄不清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如何弄得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一堂课的语法知识讲解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在掌握状态下善于总结,举三反一,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例如,名词用作状语还是用做动词,需要通过语法知识来判断。以苏轼《赤壁赋》中的“东望武昌”和“ 顺流而东也”为例,前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向东”;后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东进军”。很多学生弄不明白二者的区别,其实,运用语法知识来判断,就知道前一“东”字是放在动词“望”之前,起修饰作用的,是状语;后一“东”字则需要结合整个句子补充翻译为动词。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放在动词之前。对于名词作状语可以明确这样一个原则:如果动词前出现了名词,该名词不做主语就一定作状语。通过总结、归纳文言现象,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满足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也进一步得到强化,学习的动机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维持。

五、教师另辟蹊径,进一步深化学习动机

汉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相比,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点,其内容和形式都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与现在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那么,如何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文言文并不是那样的生涩、枯燥,它与现代汉语仍然“藕断絲连”,让学生在感受汉语魅力的同时增强对文言文的兴趣。新课改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例如,教学《季氏将伐颛臾》时,对于文中的“无乃尔是过与”这一句,首先明确“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笔者将“是”的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和现代汉语联系在一起,就像马首是瞻、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等都是“是”的文言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充分体现。又如,讲到《陈情表》文中的“慈父见背”一句时,首先明确“见+动词”的形式,“见”应解释为“我、我们或自己”,同样将“见”的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和现代汉语联系在一起,就像莫见笑、莫见怪、望见谅等,都体现出文言语法现象和现代汉语的关联性。endprint

众所周知,在广东地区,方言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一些在粤语中被视为通俗的字词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些方面,广东话都保留了很重的古代汉语特色。

就语音、词汇而言,“系”“睇”“佢”“几多”等粤语常用词都能在古汉语中找到来源。如《孔雀东南飞》中有“渠会永无缘”一句,其中的“渠”即“他”,此意不好记,其实就是粤语中的“他”,现代粤语写作“佢”,“渠”即“佢”,意思、读音都相同,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字的理解也就深刻了。

就语法而言,粤语中有许多倒装句,如“唔怪得”(怪不得)、“不紧要”(不要紧)、“你走先”(你先走)、“食多点”(多吃点)等都与现代汉语语法顺序不一样,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习文言文倒装句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更应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另辟蹊径,巧用俗语、成语或方言,充分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学生与文言文的时空距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达到高效的目的。而学习动机又在不断地激发与维持中得到更深层次的优化。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教师应依据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巩固、强化、深化,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不断的维持,进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最终目的。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换个角度,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原来风景这边独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常经营.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3] 邓鹏.心流:体验生命的潜能与快乐[J].远程教育,2006,(3).

[4] 李银雁.巧用课堂及时评价,激发乡镇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J].课外语文,2015,(4).

[5] 馬艳梅.基于沉浸理论的中学文言文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11).

[6] 李达均.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语文,2011,(30).

(编辑:易继斌)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学习动机高效课堂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及其作用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of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