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梅
【摘 要】文章提出,教师通过打造精彩课堂,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创新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自豪感;依托乡俗文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孕育人文情怀。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阅读课堂;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4-0012-02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根脉,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瑰宝。国家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扬,并积极营造尊重、热爱和参与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然而,当前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行为习惯不规范,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必定会对其将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在阅读课堂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因素,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呢?
一、打造精彩课堂,培养学生的认同感
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就是对祖国文化的传承,这样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目前,小学教育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讲授缺乏特定的课时安排,学生传统节日的知识也十分匮乏,对此,我们决定立足实际,编写传统节日校本教材,增加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课堂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普及传统节日知识的主战场。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小学各科课程中,有关民族节日、涉及风土人情的内容很多,但较为分散,于是,我们决定通过开“诸葛亮”会,全校下同一盘棋,组织各科老師,充分挖掘本学科中蕴含的节日信息,及时、巧妙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大家强强联手,打造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兜住学生的人,抓牢学生的心。
对于传统节日,语文老师通常有很深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如果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就能引领学生深情品味蕴涵着节日文化的文学作品。如汪曾祺的小说《端午的鸭蛋》,就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儿”。教学时,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引领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与作者一起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并勾起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使之深切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无限魅力。在笔者的建议下,五六年级进行了滚蛋、碰蛋比赛,德育处也推波助澜,组织全校同学举办了一个彩蛋艺术展,掀起了一个学习节日文化、活跃校园生活的小高潮。同学们积累与节日有关的成语典故、趣联妙对、谚语等,了解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等民间传说,深入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发挥各自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充分展示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音乐课上,同学们自由欢唱着耳熟能详的民歌,尽情享受着民歌、民乐带来的快乐;美术课上,同学们领略了剪纸、年画、中国结的风采;手工课上,同学们沉醉于传统技艺的魔力……我们还定期举办传统节日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接受了教育。在耳濡目染中产生认同感,逐渐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让传统节日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里萌芽、开花、结果。
二、创新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自豪感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都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在我国,人们每年都会多次参与节日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特色美食、有趣的游戏、民族的传统艺术,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而小学生有好玩、爱动的天性,对各种技能都敢于尝试,对各种游戏都充满渴望,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根据每个节日的特点,围绕主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综合素养。
比如,笔者设计了这样一节传统节日实践活动课:走进传统节日的实践研究报告,这是一节将课内与课外、品读与品行、分享与运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进行探究,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的实践研究报告”小课题研究。有的学生研究春节,有的学生研究清明节,有的学生研究端午节,有的学生研究中秋节,全班学生根据内容分为4组,班级掀起了学生课外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浪潮。从学生收集材料的方法来看, 有到图书馆、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的,有采访家长的,有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的,有从网上阅读,有采访老师的。学生收集了很多资料,涉及多个角度,并开展了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如中秋节系列活动:一是讲中秋节的来源及有关故事;二是讲有关中秋节的习俗;三是组织明月诗歌朗诵竞赛,形式多种多样,有单独朗诵,有集体朗诵,其中又分为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诵等;四是关于明月的歌曲串烧;五是作文、手抄报、诗配画和小研究报告大比拼;六是学生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等等。这样的小课题实践研究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带着特定的问题,收集阅读材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合作、分享、总结等方式形成个人研究成果,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是让他们的阅读兴趣得到长久的保持,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走进传统节日实践研究活动的影响下,学校其它班级也纷纷根据节日时间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课:在春节开展“快乐中国年”活动,让学生在大拜年的同时,抄写春联,看谁收集得多,并写下感言,同学们在综合比较中体会到了浓浓的“中国味”和醇醇的“中国情”,感受到人们内心的企盼和国家、社会前进的步伐。在元宵节开展“元宵灯谜征集与竞猜”“灯笼图案设计”“元宵制作擂台赛”活动;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抄录烈士光荣事迹、听革命前辈讲传统,还安排了网上祭奠、讲家族奋斗史等活动;端午节我们开展“屈原我要对您说”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跨越时空与先贤交心,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大家还缝香囊,包粽子,同学们忙得不亦乐乎;重阳节,我们号召同学为家里的长辈梳梳头、捶捶背,说说心里话,帮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我们通过创新开展传统节日知识教育,让传统节日文化阅读成为一个立体的具有对比性、系列性、延续性的高效实践活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增长知识,在体验中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并外化为具体行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endprint
三、依托乡俗文化,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民俗节日对人们的影响不可小视。我们在加强传统节日教育的同时,还立足乡土民俗节日文化,追寻湛江乡土文化的足迹,作为传统节日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重视乡土民俗节日资源的开发、收集和整理工作,并有机地将它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由于这些资源源于学生生活,鲜活生动,易为学生所感悟和认同。同学们于潜移默化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比如,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感受家乡历史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校邀请了原湛江市雷剧团团长作为课外辅导员,组织学生赴雷州参观,探访古雷州文化。
在探访过程中,师生参观了雷州博物馆、雷州图书馆、三元塔公园、雷祖祠,对古雷州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经过探访、研究、交流,师生了解到,雷州城自西汉至清末,一直为县、州、郡、道、府之治所,古称“天南重地”,又誉“岭南名郡海北奇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由于历史的渊源地缘关系,成为历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进而逐渐形成独特的雷州文化。在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湛江入选6项,而雷州占了5项。目前,已有雷州石狗信仰、雷州歌、雷州音乐、雷剧等8大项目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州歌、雷州石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雷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源远流长、灿烂夺目、犹如一幅纯朴而丰厚的文化长卷的古雷州文化,是那样的多姿多彩、令人陶醉,她是家乡先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师生们身临其境,深感雷州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叹此行眼界大开,获益匪浅。这次探访活动,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继承、发展优秀民间民俗传统文化,在传承优秀乡土民俗文化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将继续以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教育内涵,通过更多的渠道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在民族历史中徜徉、在民族节日中洗礼,在传统文化中沉醉,在实践活动中成长,不断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陈炯.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师,2011,(16).
[2] 陈红.语文教材要点亮传统文化这盏温暖的灯[J].学周刊,2011,(28).
(编辑:朱泽玲 实习编辑:程渺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