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遗产地的怀旧消费空间置换研究*
——以西递村为例

2017-09-27 06:22杨兴柱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5期
关键词:遗产地民居旅游者

朱 琳,杨兴柱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旅游业研究】

乡村遗产地的怀旧消费空间置换研究*
——以西递村为例

朱 琳,杨兴柱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怀旧作为国内外学界深度关照的问题域,聚焦在以历史街区、工业遗产等城市怀旧消费为主的实践上,乡村遗产地却鲜少涉及。选取西递村为案例地,吸收空间叙事学理论,从供需双重维度考察其怀旧消费空间置换及背后的意义。结果表明:经营者依托遗产地的“乡”和“古”置换为偏文化传承的恢复性怀旧景观和符号经济表征倾向的再造传统——商业空间,揭示怀旧是从现在到过去的倒向还原、再现和重叠的多维度传统交叉空间;旅游者通过身体知觉和生活经验进行感知,游走在传统与现代、回忆与现实之间产生杂糅的体验。最终建立在获得自我认同的身份固化上,共同推动怀旧消费空间的复杂化发展。

怀旧消费空间;乡村遗产地;空间置换;西递;空间叙事学

1 问题的提出

乡村遗产地沿袭历史生长机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浓郁生活气息,是寄托乡愁的真正物质和文化载体[1]。1965年美国创办《怀旧》杂志,宣传主题——“怀旧是一份乡愁, 你将沿着怀旧的回忆路线从事许多令人愉快的旅行”,就揭示了怀旧创造消费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永恒卖点[2]。一方面,追求草根叙事旅游动机的转变刺激了乡村遗产地的“返魅”和“附魅”[3],促进历史村镇的复兴运动[4];另一方面,怀旧又是一种面对当代生活的对比与忧思。无论是要构建“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还是要打造“可识别性”强的怀旧景观,都不可避免地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的挤压和旅游内生动力对传统的反向拉力,这意味着适应性再利用的怀旧空间置换成为必然。近年来关于怀旧消费的研究涉及诸多学科,研究视角更为多元化。心理学领域着重于对怀旧心理与怀旧偏好消费的触发、研究范式及测量方式分析[5—6];市场营销和文学艺术等学科领域,注重解读文化产品等日常怀旧消费的文化意义[7—8];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怀旧消费的行为模式及形成路径[9—10];地理学视角则关注怀旧消费与地方的空间互塑作用,注重消费过程中怀旧空间的地方性、时空性建构[11—12]以及反思怀旧景观的旅游开发问题[13]。2016年4月25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主动取消3A景区资质“扼客摘牌”事件,唤起了我们对怀旧消费发展的警醒与深思。总之,怀旧消费研究错综复杂,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社会性更能较为直接反映怀旧消费与地方的情感投射关系,是在“留住乡愁”引领下的凸显人文情怀的时代产物。

国内有关怀旧消费的地理学研究对象聚集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11]29的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创意园区的中高端怀旧消费的地方性建构,而经济发展较缓慢的乡村遗产地的怀旧消费空间研究成果却较少。乡村遗产地的怀旧消费将以怎样的方式继承传统文化,激发其生命力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和重要理论课题。因此,选取世界遗产地西递村作为案例地,吸收空间叙事学理论,从经营者与旅游者的供需视角,探讨西递怀旧消费空间置换的两个问题:基于不同怀旧类型的消费空间该如何置换实现“传统”的再现与文化表征?旅游者又是如何进行怀旧感知?以期探讨怀旧消费空间置换的实施路径及其传达的背后意义。这些问题不仅是西递旅游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更是中国历史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解答的重要任务之一。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导入

2.1怀旧概念与类型

Davis认为“怀旧不仅仅是恋古情结,也是在对当前或即将来临境域的逆反心理背景下, 对记忆中的过去的一种积极和谐的召唤”[14]。因此,怀旧消费需求产生的根源主要是时空的远离导致现有生活中“某种缺憾感觉”的产生[15]2。Boym将怀旧类型划分为恢复性怀旧和反思性怀旧[16]。恢复性怀旧通过传统再造,强调怀旧空间的“旧”原址修复或重建场所精神;反思性怀旧则通过再造传统,强调怀旧怀想的过程[12]12。可见,怀旧消费的本质就是借由凝结在传统物质空间上的符号与象征物,加工为一种诠释怀旧文化与情感的商品或空间经济[17],来加强对传统空间的认同和再现。地方性成为其营销和消费经济的重要维度[18]。

2.2空间叙事学理论引入

空间叙事学以时间为线索,空间为载体,借由外在空间结构和蕴藏其中的叙事要素演变脉络,对空间进行重组、建构和再现,更深入地研究空间内涵。在国内该理论以肖薇[19]、房艳刚[20]、朱政[21]等在传统村落、乡土景观变迁、传统城市规划等相关研究领域应用。其优点有3个:首先,注重空间的时空二重性,强调空间的叙事性和空间向人们所传达的信息;其次,以观察者对于空间的体验和感知为研究立足点;最后,介入空间的重构与再现以协调传统景观叙事要素中的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因此,将特定时间留存的乡村遗产地空间成为理解日常化生活的“时空容器”,将具有可读性“怀旧”的叙事要素聚合营造传统“地方性”,进行空间置换。对具体化的怀旧符号表征与意义链接的“怀旧文本”进行“解译”,使怀旧情感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但由于受到遗产保护的法规问责制度约束与资本限制使得西递传统民居区别于一般性怀旧景观,它的物质叙事要素如结构要素等方面均停留在表1上,除采光通风有些许改变外,现代化的有机更新受阻。

表1 西递传统民居物质叙事要素构成

资料来源:2013年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西递档案整理和实际调研所得。

所以,本研究尝试以不同保护类别的传统民居为观察视角,归类和理解西递不同怀旧类型的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的实践与表征。基于空间叙事学视角下的空间置换逻辑类型(见表2),可将空间置换过程中的物质性、被实践性的意义再度表达。因此,空间叙事学理论通过融于生活的叙事性引入来体现当下怀旧空间置换实践得以形成的互动过程,而不是终极结果,应该成为一个新的理论认知起点[23]123。置换后传统意义的再表达对理解和揭示传统民居怀旧所附加的多样性形式与内容,包容性空间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导向意义。

表2 空间叙事学视角下的空间置换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2、19、22]整理所得。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是徽州人在外仕途、经商成功后,受传统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聚集村落。选择西递为案例地,主要是基于以下考量:第一,西递作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世界遗产地”,村域面积可达10.7 km2,保持了惊人的传统乡村地域景观风貌。传统建筑占村庄面积的80%,仍在使用的传统建筑物的比例甚至达90%①,而传统建筑在现今56.1%②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已大量消失或改变。第二,西递是旅游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作为历史村镇空间置换如商品化问题引用较高的案例地,其怀旧消费空间置换发展路径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截至2015年,全村共有1 141人,约76.2%的劳动力从事家庭经营③,外地迁入121余人,占人口的10.6%,旅游经济发展快速,接待游客量从1987年的6 354人次,旅游总收入0.013 7万元到2014年的6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 60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0%以上④。第三,西递先后开展的“首届中国·西递汉式祭祀祈福大典”等祭祖活动和“民谣与诗”音乐节是怀旧旅游消费的新样板。

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便展示和说明西递传统民居怀旧消费空间置换的实践与表征,而非证实与推论。2015年7-8月调研组两次赴西递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分析针对获取的西递传统民居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形成对西递个案分析较为客观的整体认知。采取入户非参与观察法和迭代式访谈法,共访30人,包括旅游小企业主、村/镇管理人员、公司雇员和游客。后期仍和部分受访者保留联系,其中约有2/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所住民居已经置换或者将置换,以此获取经营者和旅游者对怀旧空间置换行为的看法和评价。在访谈数据的处理方面,基于时空线索的回忆梳理他们参与置换过程中的经验与感知。由于在实际入户调研过程中,更侧重政府、居民这一传统民居“供”方,导致游客这一“需”方样本量过少,进而后期收集蚂蜂窝网西递游记中“游西递景物、感受”信息归纳加以补充,用于理解并展示供需视角下的主体对西递怀旧空间的解读。

4 西递怀旧消费空间置换构成

西递历经970年,数代人的生活生产,或经折损,或有增补。通过对不同时代叠加的特定叙事要素整理、抽离来修复并转译传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怀旧消费空间,是“传统”有机延续的有效途径。怀旧是由“外在”认知性怀旧和“内在”情感性怀旧唤醒的,能否提供给旅游者唤起甚至是重构怀旧记忆的特定场所是置换的关键所在。西递作为世界遗产地,其传统文化的内向封闭性和外向开放性为构建怀旧消费需求提供了内在基础,主要表现在“固化”物质叙事空间和“活化”情感叙事空间两个方面。秉承物质空间地方化、生活空间情感化的空间导向型置换理念,形成了权属与使用功能置换的传统再造偏“传承”功能与再造传统偏“功利”功能[19]8双线交织并行的怀旧消费空间置换构成(见图1)。这种“消费”性既是传统民居可进入性的条件,也是空间置换“解译”的结果,进而为获取怀旧空间感知奠定了基础。

4.1恢复性怀旧——传统再造

恢复性怀旧景观是西递整体传统空间叙事的灵魂,是政府强力协调的文化遗产空间、徽黄公司组织景观空间的主要载体。政府拥有绝对的景观表征权利,执行保护与开发的制度与资本约束;徽黄公司则利用精英叙事语言、节事活动及景观租赁进行嵌套型权利表征,共同对西递“桃源人家”的“理想家园”意象进行空间置换实践。“土生土长”的宗族文化、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的游客参观空间,承载着“他者归乡”的怀旧情感,强化了西递怀旧空间的表现力和可识别性。总之,这种指向过去的传统再造不仅要展示出对历史本身的解译,更要满足旅游者“在家感”的怀旧追求,对根的需要是先于旅行的[24]。

4.1.1 社区传统公共空间——游客参观公共空间

体现传统伦理思想的敬爱堂、迪吉堂、追慕堂、辉公祠、七哲祠5处和胡文光牌坊1处,旅游者的凝视是此类景观消费中最根本的特性[25]。由于属于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空间置换首先要满足保护功能的要求,兼作观光、文化展示功能。主要通过修复内在的组织逻辑,延续各个历史时期构件,并添配现存实物缺失的部分,引导历史情节的连续性,诱导官方的、仪式性的精英行为的发生。一方面过去的信仰依托于祖先,敬爱堂中的“孝”“百代蒸尝”,追慕堂中李改胡溯源的宗族文化,可视为内心生活秩序重建的一次努力。通过对氏族家规信仰的重拾,让“本我”在与先人互动之中,保持着自己的敬畏和宗族大义,为共同生活维系血缘、地缘、情缘提供了一种自我认同上的延续。另一方面在旅游者参观牌坊、祠堂此类西递村典型的传统公共空间时,导游常常向游客细致地介绍胡贯三、胡文光历史名人事件的同时,穿插着讲解包括各种含义丰富的月梁、童柱、平盘斗、额枋、雕梁画栋等建筑构件。这些直观的物质景观加之导游的精英官方语言叙事,加强着旅游者的凝视聚焦。开展的“胡氏祭祖”“抛绣球”“唱方言”等“表演”与“西递乡村音乐节”“冬至汉式祭祀祈福大典”等节事活动将凝视消费转向体验式消费,让“他者”感受到过去先人为求生存而产生的智慧和娱乐的亲民性,“无为而为”地将过去宗族商讨和教育的神圣化场所调整型置换为居民与旅游者共享的公共空间。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1 西递怀旧消费空间置换构成

2015年冬至,我们公司和合肥论坛旅游频道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西递汉式祭祀祈福大典”,请了省内外20多家媒体进行见证、宣传,主要吧,希望通过共同的寻根祭祖,让更多的游客来此致敬传统文化。——徽黄旅游公司工作人员

4.1.2 私人居住空间—游客参观公共空间

厅堂名——履福堂、笃敬堂、惇仁堂等与庭园名——瑞玉庭、桃李园、青云轩等共21处私人民宅空间,以原有的空间秩序为基础,延续传统生活氛围,对空间构成与建筑形态进行“大道即简”的管理调控,保护性调整为私人居住—游客参观空间。室内家具装饰典雅清幽,设有八仙桌、罗汉椅、四方茶几、钟镜瓶等传统家具,增添了几分古雅色彩,前厅的板壁上悬挂着古代书画,楹联展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宛若置于文苑古朴境界中。庭院布局紧凑,巧于因借特色漏窗、门洞,使得整个庭园景物达到虚实结合、一步一景的园林景界。因此,通过对传统民居各种特定的叙事要素提取编码,怀旧空间置换具有了将西递传统民居转译为“家园景观”意向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传统民宅一方面作为游客公共空间进行观光文化展示,享受旅游公司0.3万~1万元的租赁外,出于经济利益考量还适当内部置换重组、巧妙利用庭院空间等增生扩展地植入了住宿、餐饮、纪念品销售等旅游服务公共空间。旷古斋靠近大路街的“凹”字形单元基本没有改变,作为核心吸引物供人参观,而后一进的“凹”字形单元结构基本全部置换,将原有的厅堂置换为餐厅,配有酒桌、吧台的交往空间,原有厢房置换为12间客房,每个房间均植入现代化的一体式卫浴间,并在厢房与后院部分加建了厨房,成为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和销售一些书籍和小纪念品的旅游服务综合体。有类似经历的还有笃德堂、尚德堂等高级徽派家庭旅馆。此外,青云轩游客参观空间中的厅堂区域还承担着旅游者的餐饮服务功能,由于用地面积较小,促使经营者在后院加建了3间木制标准间,扩大了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只开放前厅,用开放空间程度降低或付费参观等手段尽力维护着私人空间的私密性,如履福堂、亦园等。至于空间的公共性还是私密性的开放程度取决于空间所有者的经商意愿和对旅游者的“爱恨交织”心理。

列为文物的古民居应保存建筑本体的真实性,大部分应维持其居住功能,但也鼓励按规划有条件地开设徽式乡村客栈、家庭旅馆,保持古村落生活活力。——《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保护整治利用规划(2006-2020)》

青云轩前厅室内的装饰是现在社会稀少的古拙、平静的感觉,地方并不大却很雅致。老式的电风扇、楹联,还有传说中的古代中央空调,大家围着八仙桌吃特色徽菜,太有感觉了……——江西男性游客

4.2反思性怀旧——再造传统

对旅游中的他者而言,传统是根植于往昔生活的浪漫主义以及消费中注重视觉品质的外在观点[26]。因此,反思性怀旧的商业空间置换是对传统适变性进行扬弃的自我创造,旅游者注重地方视觉的外在消费欲求会投射到经营者对传统空间的再造传统上[27]。由于反思性怀旧的传统民居大部分属于一般历史建筑,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缺乏导致经营者采取以“供”随“需”策略,形成有一定消费门槛的异质化半公共—私密空间。在趋向旅游者期望的置换过程中,具有表征权力的经营者,运用现代化设计与许多新的元素与传统情景叠加致使传统空间功能和符号虚实结合来营造出一个旅游者所期望的“标准”地方特色空间(见表3)。目前,被政府审批并有营业执照的店铺有114家,根据居住功能是否被保留,分为两类: 一类是逐游客参观空间节点集聚,沿主要游览轴线纵深发展的住宿、餐饮类合成型传统民居28处;另一类是业态间变更较大,相对走向低端同质化的86处纪念品销售的替代型民居。在趋向“需方”期望的再造传统过程中,“供方”是基于旅游者对怀旧整体氛围的理解,往往强调空间功能的外部表现如传统店铺立面和复古内景,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雕琢,形成偏功利符号“定制”的空间经济。

对于沿街的商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开敞式门窗必须按传统店面、门窗形式进行改造,严格限制比例尺度,保持传统风貌得到延续。——《黄山市黟县西递村保护整治利用规划(2006-2020)》

表3 猪栏酒吧的反思性怀旧空间置换

资料来源:2013年中国乡村文化遗产地西递档案整理和实际调研所得。

参考迭代式访谈样本,从较微观的视角切入发现,基于自身生存压力的累积以及对更好生活追求的生存策略考虑,对空间置换业态的选择、室内布局的创立表征出权利主体的身份特征。外地经营者由于受地租和自身的多元文化身份的影响,在对传统民居空间的置换上更多的是定位为“文艺”“小资”的空间经济。他们以自身外来“客体”的身份来理解西递传统民居文化,着重在空间置换上甚至是招牌呈现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如“猪栏酒吧”“洛七慢递”等。进入店内,轻音乐、书籍、昏暗的灯光,随处可见的传统摆件营造出安静轻松的氛围(如图2所示)。而本地经营者由于受自身世居居民的“主体”身份,传统民居不仅是商业空间,还是自身的生活空间。因此,在对店铺的空间置换上更多是植入和展示现代化功能,满足生活需求的便利性与舒适性(如图3所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表达了他们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而不是对传统空间的依赖。

图片来源:携程网宣传。 图片来源:携程网宣传。 图2 西递猪栏酒吧公共区域 图3 西递堪画客栈公共区域

旅游者总说他们要体验真正的西递,但他们除了寻求些外部特征,并不了解和辨别出真假,大多数只是在寻求一个“标准”,所以我们按他们想要的“传统”,打造我们的家,就像“旧桶”装“新酒”一样的嘛。——35岁左右女性,本地人

一步进房,两步靠墙,三步上床,一转下身就从屋前到屋后了,太小了,又不方便。——25岁左右男性,本地人

5 游客感知

西递传统民居向人们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被赋予了功能性和消费性,使怀旧可感知、可理解的属性转换为体验。这些可通过身体知觉和生活经验获取的体验,促成了西递成为承载“他者”怀旧的存在空间。怀旧情感和自身涉入西递是怀旧诉求的起点,以人身体知觉中的凝视为基础,来诉诸“我”与地方的意义。生活经验将生活空间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通过具象化空间符号得以确立主观性与日常生活的体验[15]3,揭示人与地方之间的感情纽带。结合汪天颖[25]26选自蚂蜂窝上的西递游记文本材料的41个高频关键词进行补充分析旅游者的空间感知。研究发现“民居”“祠堂”及其相关的结构要素、装饰要素占西递高频关键词的2/3且位居高位,说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聚焦在凝结、固化历史记忆的恢复性怀旧景观,是怀旧旅游的吸引力所在。“导游”“胡文光”等高频关键词,揭示了精英代表人物的叙事形式、叙事行为以及历史人物事件在怀旧消费过程中有重要引导作用。旅游者选择性地累积并裁决了自我的真实性感知,更倾向于把它描绘成理想家园,这样他们就可以实现精神上的放松和内心的自由以及缓解在喧嚣的现代化对“无家可归”的恐惧[27],因而形成了“古朴”“宁静”等高频数的空间感知。此外,旅游者对空间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空间本身的消费上,而至于空间所衍生的深意却是鲜有人问津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鲜—熟悉”的双重要求,导致他们发现这类怀旧空间同质性较高[28]。

早上7点之前,西递一切都鲜活起来了,小孩们串门打闹,妇人们在溪边浣衣,家长里短地说着,三轮车上沿途叫唤的买卖声,村里的人巧妙地和西递融为一体,有很浓的生活情趣,这种地方的美,更需要住下来细细品味。——大二女性游客,福建人

可见,怀旧不只是空间叙事定制的,更是由地方建构的[15]1。旅游者接受地方的映射,找回蕴含自身生活经历的自我认同,最终获得的身份固化便是对西递地方维度的最好体验与诠释。首先,怀旧记忆是自己的整体意识和独特性身份认同的储存。旅游者从怀旧消费过程中获得形式冲动与规范冲动,使其能够再生产出自己的身份认同,通过这种身份固化发展出怀旧记忆的“视野建构”。就是“我们属于谁”“我们不属于谁”“什么和我们相关”“什么和我们不相关”的意识[29],其“教化”作用服务于稳定和传达现在社会基础上被建构的那个自我形象。但怀旧并不是过去记忆的重复,它总是在不断的恢复性和反思性中置换着曾经拥有的形式、外表和意义,对过去传统“身份”进行重塑固化[30]。因此,传统民居这种“归乡”主题性的存在空间带给了他者身份“真实”可感知的体验,“他者”可成为怀旧叙事的主角,进而可吹响心中“回家”的号角。

随便找了一家吃饭,点了炒肉但是并没有什么肉,味道也很一般。朋友于是在旁边感慨地说,徽商能不没落么,这“太会”做生意了,现在早没有儒商的精神了。其实我们总是在每一个古镇想象它曾经富庶的样子,却总是忘记了那背后有很多的精神内核,像我朋友这样的“古人”大概还感慨一下,但平凡如我不过拍拍照走了。——蚂蜂窝网友 fourtails

6 结论

全球化和后现代主义导致“空间—地方紧张”不断消解地方本体,碎片化、流动性、瞬时性的现代生活特征,将地方身份认同从确定与完整走向了瓦解与分裂[31],我们成为苦涩而甜蜜悲喜交集乡愁的流浪者[32]。因此,笔者将怀旧消费空间研究视角从城市转移到乡村文化遗产地,利用空间叙事学理论双重维度考察西递“供方”基于不同怀旧文化类型的空间置换构成与“需方”的空间感知,可得出如下结论和展望:

1.对西递传统空间怀旧叙事要素进行编排重组,具有了将西递传统民居意象转译为“家园景观”的可能性。(1)供方对于文物建筑和保护建筑运用官方的、仪式性、地方性的精英叙事行为和历史人物事件“无为而为”“大道即简”的置换为偏传承功能的恢复性怀旧景观,为旅游者怀旧消费确立了专业性的经济生长点。政府拥有绝对的景观表征权利,在此基础上徽黄公司与居民进行嵌套型权利表征,形成了社区传统公共空间——游客参观公共空间与私人居住空间—游客参观公共空间。至于空间的公共性还是私密性的开放程度取决于空间所有者的经商意愿和对旅游者的“爱恨交织”心理。(2)经营者对于一般性历史建筑采取以“供”随“需”策略,形成了有一定消费门槛的异质化半公共—私密空间,使得怀旧消费真假难辨转向“符号表征”的空间经济倾向进一步深化。外来经营者以“客体”的身份,着重在空间置换上呈现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本地经营者以“主体”身份,在空间置换上更多是植入和展示现代化功能,有对权威话语中传统文化背离的趋势。因此,形成了传统再造偏“传承”功能与再造传统偏“功利”功能双线交织并行的怀旧消费空间置换构成。

2.赋予了功能性和消费性的西递传统空间成为承载“他者”怀旧的存在空间。旅游者接受地方的映射,通过身体知觉和生活经验选择性地累积并裁决了自我的真实性感知,获得形式冲动与规范冲动,再生产出自己的身份认同,并通过身份固化发展出“视野建构”。他者“新鲜—熟悉”的双重要求,倾向于把它描绘成理想家园,并对过去传统“身份”进行“教化”与重塑固化,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4 怀旧消费空间置换实施路径

实现精神上的放松和缓解“无家可归”的恐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也导致怀旧消费空间同质性较高。

综上,通过“供方”基于恢复性怀旧和反思性怀旧的空间置换构成与“需方”的空间感知,并置于空间叙事学理论中,尝试构建“叙事要素编码-空间置换解译-身份固化反馈”的怀旧消费空间置换的实施路径(见图4),建立起自我、他者与传统民居怀旧之间的联系。最终,西递传统民居空间呈现从现在到过去的倒向还原、再现和重叠的多面向多维度的传统交叉过程(见图5),使得旅游者游走在传统与现代、回忆与现实之间产生杂糅的体验,推动怀旧消费空间的复杂化发展。

注:①旅游发展前西递传统民居区域聚合,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三纵两横连片发展。②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发的沿主干道分布的Y型传统再造——游客参观空间,是较为专业化的经济生长点,私人居住空间为退让的底线。③自发生长与制度约束的T型镶嵌的再造传统——商业空间,居住空间被商业化填充、镶嵌,是较为多样化的经济生长点,空间结构异质化。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5 西递怀旧消费空间置换构成示意图

3.必须理性反思[33]如何制衡怀旧空间置换过程中空间商品化与怀旧文化内核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传统”以更为灵活多变的形式不断对怀旧记忆进行创造,激发出“传统”的商品化消费欲望,是推动怀旧文化价值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创意园区大多数被定位为面向精英消费者的中高端怀旧文化的时尚消费场所。其中工业遗产创意园区怀旧空间置换的重点是利用,即经济效应的实现,而不是对工业文明记忆空间的认同,空壳化表征凸显[34];经济发达的历史街区在怀旧消费空间打造上,将怀旧文化建构为大都市的空间想象和全球化消费要素[11]30。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的“南池子”、上海新天地等均是在搬迁大部分世居居民的情况下进行较强程度商业功能置换,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遗产保护是有所偏离的。与上述城市文化遗产的怀旧消费空间不同,西递作为乡村遗产地,它更多的是面向大众游客的怀旧消费,降低了一定的可进入门槛,可介入的空间及深度加大,在怀旧消费中其“亲民性”不断凸显。且大多数传统民居为私人继承所有,地方固着的独特性空间不仅是商业空间还是居民对地方认同情感寄托的生活空间。他们认同“祖宅”的经济价值,受自身身份表征影响,在面临生存压力下对传统民居进行探索性替代,而创立新结构,促生了大量内容形式甚至名称同质化的较为低端的消费空间。如何让旅游者对怀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居民作为场所活着的“生态文化”应逐渐被重视和劳动力回流,不应倒置为局外人,被迫出走。旅游公平和旅游利益的共享如社会福利供给和培训计划,创造就业至少确保了他们旅游经济利益的基本水平,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居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要的监督活动也必不可少,如非法经营和腐败,应该要严格控制,创新制度并严格执法,有助于评估西递传统民居空间置换过程中制度与资本政策的微调。总体而言,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的成功应该立足于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估以此引发的社会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乡村文化遗产地虽不可避免地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的挤压和旅游内生动力对传统的反向拉力,但具体而言,其怀旧消费空间置换是通过旅游活动中介来叙述的,核心问题是展示或阐释的经营者与旅游者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对怀旧空间所附加的形式与内容产生多维属性意义,这该如何协调与转译?彭丽娟[35]以西递为例解释了遗产地旅游内生矛盾论理论中谁的遗产(空间)及私人空间转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辨研究。但就置换后的遗产空间象征什么价值和如何再现遗产却未解答,这也是本文尝试性探讨的问题。当然,西递传统民居空间这一遗产的实践与表征是否会随着徽黄公司旅游发展的变化而产生更多的变化,尚需要进一步探讨与更长时间的观察。

注释

①数据来源:西递镇政府提供的2014年西递镇农经年报横表。

②数据来源:http://www.time-weekly.com/html/20130509/21317_1.html

③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西递档案。

④数据来源:西递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1] YE Q,TAN Y T,ZHANG S.Th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rural construction methods to carry nostalgi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4(7): 1213-1221.[叶强, 谭怡恬, 张森. 寄托乡愁的中国乡建模式解析与路径探索[J]. 地理研究, 2015,34(7): 1213-1221.]

[2] Liberation Daily.Nostalgia, eternal selling point[DB/OL].[2005-05-14](2017-05-02)http://www.ifdaily.com.[解放日报.怀旧,永恒的卖点[DB/OL].[2005-05-14](2017-05-02)http://www.ifdaily.com.]

[3] FAN Y M,XIE Y J.Memory, display and gaze: a research on the synergy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bout rural cultural heritage[J].Tourism science,2014,29(1): 11-24.[樊友猛,谢彦君.记忆、展示与凝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研究[J].旅游科学, 2014,29(1): 11-24.]

[4] JIMURA T.The impact of world heritage site designation on local communities:a case study of Ogimachi, Shirakawa-mura, Japan[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2):288-196.

[5] LI B,MA H Y,LI A M,et al.The trigger, research paradigm and measurement of nostalgic [J].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23(7):1289-1298.[李斌,马红宇,李爱梅,等.怀旧的触发、研究范式及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 2015,23(7):1289-1298.]

[6] BATCHO K I. Nostalgia and the emotional tone and content of song lyric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7, 120(3):361-381.

[7] KARAOSMANOGLU D. Nostalgia spaces of consumption and heterotopia: Ramadan festivities in Istanbul[J]. Culture unbound journal of current cultural research, 2010,2(2): 283-302.

[8] BOERSTLERC,MARDRIGALR. Nostalgia advertisements: a content analysis[J].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007,34:424-426.

[9] ZHUO S Y.Analysis on the patterns of nostalgia consumption behavior and its forming path [J].Consumer economics, 2011,27(1):69-71.[卓素燕.怀旧消费行为模式及形成路径分析[J].消费经济, 2011,27(1):69-71.]

[10] PHAU I,MARCHEGIANI C. The value of historicalnostalgia for marketing management[J].Marketing intelligence& planning,2011,29(2):108-122.

[11] LI F,HUANG W.The phenomenon of urban nostalg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its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J].Human geography, 2012,(3):28-33.[李凡,黄维.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怀旧现象及地理学研究视角[J].人文地理, 2012,(3):28-33.]

[12] LI F,YANG R,HUANG L P.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local construction of space of nostalgia and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of nostalgic restaurants in Guangzhou[J].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4):505-516.[李凡,杨蓉,黄丽萍.怀旧消费空间地方建构的比较研究:以广州怀旧餐厅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4):505-516.]

[13] TAN J N,ZENG W P,LIU X Q.Nostalgia tourism and its development[J].Market forum, 2010,(1):82-84.[谭杰倪,曾文萍,刘学强.怀旧旅游及其开发探索[J].旅游市场, 2010,(1):82-84.]

[14] THEOBALD W.New global tourism [M]ZHANG G R,et al,trans.Beijing:China Travel & Tourism Press,2011.[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M]张广瑞,等,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15] ZHOU S Y,CHENG Z F.On the morality of nostalgia [J].Human geography,2015,(6):1-6.[周尚意,成志芬.关于“乡愁”的空间道德和地方道德评价[J].人文地理,2015,(6):1-6.]

[16] BOYM S. The future of nostalgia[M]. NY: Basic Books, 2001:xviii-41.

[17] BRITTON S. Tourism,capital, and place: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of tourism[J].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D:society and space,1991, 9(4):451-478 .

[18] LU S.On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studies on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raditional regions[J]. Tourism science,2015,28(6): 13-23.[卢松.旅游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旅游科学, 2015,28(6): 13-23.]

[19] XIAO W,ZHU X.The narrative montage reconstruction 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space[C]//The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governance reform:a collection of 2014 Chinese urban planning annual meeting.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14:1965-1977.[肖薇,朱霞.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965-1977.

[20] FANG Y G, LIU J S. Rural landscape changes and it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al type narrative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10):1399-1410.[房艳刚,刘继生.理想类型叙事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变迁与优化策略[J].地理学报, 2012,67(10):1399-1410.]

[21] ZHU Z. Research on the narrative space of the old urban area of Suzhou [D]. Changsh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09.[朱政. 苏州旧城区城市叙事空间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9.]

[22] ZHU L,YANG X Z.Summary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a's traditional resident spaces replacement[J].Tourism forum,2016, 9(2):49-56.[朱琳,杨兴柱.国内传统民居空间置换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16,9(2):49-56.]

[23] GUO W,HUANG Z F. A field theory to the production of multi-dimensional space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a case study of Zhouzhuang Ancient Town[J].Human geography,2013,(2): 117-124.[郭文,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13,(2): 117-124.]

[24] XUE X M,FENG D.Home and place in a changing world: a related review [J].Human geography,2016,(4):9-16.[薛熙明,封丹.变动中的家与地方:一个关联性的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 2016,(4):9-16.]

[25] WANG T Y,LU L,LU X F.The behavior of tourists and hosts by gazing the Huizhou Villages[J].Tourism tribune, 2015, 30(4): 23-32.[汪天颖,陆林,路幸福.徽州村落旅游中游客及东道主的凝视行为[J].旅游学刊, 2015,30(4):23-32.]

[26] DAUGSTAD K. Negotiating landscape in rural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2):402-426.

[27] WANG Y. Customized authenticity begins at hom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34(3):789-804.

[28] SO X B.Tourism,modernity and the consumption of home in China[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14,39(1):50-61.

[29] ASSMANN J. 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y[A]∥Cultural studies(eleventh series).TAO D F,trans .Beijing: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11: 3-10.[简·奥斯曼.集体记忆与文化身份[A]∥文化研究(第11辑)[C]. 陶东风,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10.]

[30] TAO D F.Memory:a kind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Maurice Halbwachs“collective memory”[J].China book review, 2010,(9):69-74.[陶东风.记忆是一种文化建构: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J].中国图书评论, 2010,(9):69-74.]

[31] ZHAO J R.On identity crisis and nostalgia complex of modern people[J].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28(5):31-36.[赵静蓉.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与怀旧情结[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28(5):31-36.]

[32] BAUMAN Z.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 [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8.

[33] LIU B, CHEN Z N.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patial experience of urban nostalgia space: a case study of the eastern suburbs of Chengdu[J].Urban problems,2016,(9):35-41.[刘彬,陈忠暖.城市怀旧空间的文化建构与空间体验: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J].城市问题, 2016,(9):35-41.]

[34] FANG X J,XU H G.The function change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from a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Red Factory in Guangzhou[J].Human geography, 2015,(5):22-28.[范晓君, 徐红罡. 建构主义视角下工业遗产的功能置换和意义诠释:广州红专厂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 2015,(5):22-28.]

[35] PENG L J,XU H G,LIU C.A social exchange approach to the mechanism of personal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XIDI Village[J].Human geography,2011,(5):29-33.[彭丽娟, 徐红罡, 刘畅.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5):29-33.]

[责任编辑:潘岳风] [责任校对:吕观盛]

SpatialNarratologyTheorytothePracticeExplorationofNostalgiaConsuming——A Case Study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Xidi Village

ZHU Lin, YANG Xingzhu

(CollegeofTerritorialResourceandTourism,AnhuiNormal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Nostalgia has drawn scholarly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es on nostalgia focuses on urban,while few analyses their original traditional villages.Thus,the paper absorbed the theory of spatial Narratology, focused on the nostalgia space—Xidi Village from the operator’s space construc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tourists,explored the experienc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mission after space displacement.Namely, from the initial living space to the reflective and the restorative type of nostalgic space, the process of which, vividly illustrates how semi private-public tourist space and private residence-commercial space changes encharged with utility function.Finally it presents not only at present but also in the future and the past,which has also echoed responses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modern,memory and reality of mixed experience processes.While the paper promoted the complex development of XIDI traditional space.

nostalgia;space replacement;spatial narratology theory; world cultural heritage;XIDI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地聚居空间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及其社会效应研究”(41471130)

2017-02-18

朱琳(1992- ),女,江西丰城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杨兴柱(1976- ),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

ZHU L, YANG X Z. Spatial narratology theory to the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nostalgia consuming: a case study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Xidi Village [J].Tourism forum,2017,10(5):90-101.[ 朱琳,杨兴柱.乡村遗产地的怀旧消费空间置换研究:以西递村为例 [J].旅游论坛,2017,10(5):90-101.]

F592.7

A

1674-3784(2017)05-0090-12

猜你喜欢
遗产地民居旅游者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