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的近十年我国会展研究进展
——以国内三大旅游类主流期刊为例

2017-09-27 06:19袁亚忠胡观景廖红姣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7年5期
关键词:会展文献旅游

袁亚忠,胡观景,廖红姣,张 思

(广东财经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会展与节事旅游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的近十年我国会展研究进展
——以国内三大旅游类主流期刊为例

袁亚忠,胡观景,廖红姣,张 思

(广东财经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以2006-2015年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上发表的有关会展研究的161篇文献作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对文献的外部形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文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运用共词分析法梳理了近十年我国会展研究知识网络,综合运用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得出国内会展研究五大研究主题结构,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性总结。通过分析会展文献的外部特征与主题结构,揭示了我国会展研究目前所处阶段。最后,在总结本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会展研究;文献计量;共词分析;关键词

0 引言

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对会展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关注也日益增多[1]303,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对国内会展研究的相关议题进行了大量的梳理和总结。

国内学者对会展业研究总结性的文章大致可分为3类。第1类是从会展整体层面出发,梳理会展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如田言付等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9-2009年收录于CSSCI数据库中有关会展研究文献的发表情况、作者情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考察,指出我国会展研究发文量不足,且多倾向于指向性很强的个案研究[2]208;陈锋仪总结了2007-2009年国内会展研究主题,认为会展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经济运行、微观的企业运作、相关产业、风险与应对策略、会展教育等五大类[3];汪秀琼等运用内容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10-2014年间在旅游地理类期刊上有关会展研究文献进行了评估,得出“国内会展研究不够成熟、水平相对较低”的结论[1]303。第2类是就会展的某一层面进行梳理,这类研究较多,如会展经济[4]、会展旅游[5-6]、会展选址标准[7]、会展理论研究[8]、虚拟会展[9-10]等。第3类是就会展某一细分主题进行梳理,这类研究也较多,如节事研究[11]、节庆旅游[12]、事件研究[13-14]、会议策划人研究[15]等。

综上可发现,尽管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国内外会展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但在内容分析方面多是定性的总结,且多数是从会展的某一方面进行归纳。目前对会展研究领域进行整体梳理和归纳的论文仅有3篇,且要么时间期限较早,要么时间跨度较短,不利于清晰认识国内会展研究的发展脉络。鉴于此,本文以2006-2015年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国内三大旅游类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会展研究的161篇文献作为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对文献的外部形式特征进行统计,运用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定量方法对文献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进行梳理,以期从整体上把握近十年我国会展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1 研究设计

1.1文献来源

本文以在中国旅游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3种学术期刊《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为文献来源。在国外研究中会展通常被称为MICE(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 and exhibitions),包括了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事活动等[16]51,这也是国内学者所称的广义上的会展概念。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会展研究进展,故采用广义的会展概念,分别以“会展”“会议”“展览”“展会”“节事”“节庆”“事件”“体育赛事”“奖励旅游”“奥运会”“世博会”等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选取2006-2015年在这三大主流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会展研究文献216篇,剔除笔谈、会议记录等非论文文献,共得到有关会展研究文献161篇。

1.2分析方法

文献计量法是以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定量地研究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等外部形式特征,对于定量管理科学评价、科学预测具有重要意义[17]1。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法,对文献产出时间、期刊及作者地域分布进行统计,以期得出会展研究成果的分布规律。共词分析法是内容分析法的一种,以一组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以揭示其关联强度,进而反映所代表学科主题的结构变化[18]88。本文运用共词分析法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会展研究学术动态与热点。鉴于关键词可分为主题类、案例地类及方法类3类,因此对主题类关键词使用Ucinet6.0和SPSS20.0进行共词分析,对案例地类和方法类关键词只进行简单的描述统计。

2 结果分析

2.1文献计量分析

2.1.1 文献产出时间分布

近十年国内会展研究论文产出量如图1所示。从数量上看,各年会展文献总量都较少,最多的2011年也只有25篇,这一年也可算是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与之后文献数量有明显的落差,2011年之后每年的产出数量也都比2011年之前少,2014年合计只有6篇。而从变化趋势来看,总体上文献数量呈现明显的波动,2008年和2010年前后文献数量都有较大增长,如2007年23篇、2009年22篇、2011年25篇,这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着很大关系,这两个大事件为国内会展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而在事件前后都有大量文献产出,这也说明我国会展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事热点导向性,表明会展研究基础还较为薄弱,我国会展研究依然处于波动探索阶段。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图1 2006-2015年国内会展研究文献时间分布图

2.1.2 文献产出期刊分布

单从会展文献产出数量上看,《旅游学刊》载文量最大(65篇),其次为《旅游论坛》(60篇),《旅游科学》最少(36篇),相较于三大期刊各自载文总量,会展文献所占比重分别为4.12%、3.92%、5.87%,这与期刊的选题特色、办刊宗旨、发行特征有很大关系,也由此说明,在主流期刊上会展研究的载文比重偏弱。

2.1.3 文献作者分析

对文献作者频次进行统计,作者数量222位,作者人次为308。选出文献产出前11位高产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近十年国内罗秋菊、胡平、王春雷、何会文等学者在会展研究领域所做贡献较为突出,尤其罗秋菊、王春雷在会展研究基础领域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

表1 2006-2015年国内会展研究文献作者频次统计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合作者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多次合作可节约相互了解、磨合的时间,对于取长补短、优化分工起着重要作用[17]2。为探究文献合作的情况,将文献作者进行两两配对以形成反应合作关系的矩阵。两位或多位作者共同发表一篇论文,则认为他们之间存在联系。由统计得到文献样本中合作论文113篇,在总体文献中占70.19%,表明合作研究是当前会展研究的重要组织形态。

表2 2006-2015年国内会展研究文献高频合作者(个人)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在合作研究中,大多数作者仅合作一次,共153对,占91.07%,合作次数在2次及以上的作者只有15对,仅占8.93%,说明会展研究交流密度不高,交换合作伙伴现象普遍(如表3所示)。同时也可以发现,如罗秋菊、保继刚、靳文敏、胡平、徐洁等都是高度合作者,实际上,他们形成了会展研究的核心团队。

表3 2006-2015年国内会展研究文献高频合作者(群体)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2.1.4 文献产出地域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除一位美国华盛顿学者,会展研究者分布于24个省市区(包括港、澳、台)41个城市,说明会展研究具有广泛性。我国会展文献产出分布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规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这三大经济圈是中国城市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会展业起步较早且发展较快、教育科研水平较高,尤其是广州、上海在会展研究中贡献突出,会展研究成果颇丰,所产出的文献均在40篇以上。

2.2内容分析

为避免“一意多词”现象对统计结果的影响,首先对含义相同但表述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①,最终得到457个关键词,频数共计627次,均篇关键词为3.89个。以下主要对研究主题类关键词进行分析,对研究方法类关键词简单统计描述。

2.2.1 研究主题类关键词分析

共词分析法主要建立在词频分析法的基础之上,首先是从文献数据库中提取关键词,制作高频关键词表;其次是两两统计这些高频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共现的次数,构建共词矩阵;最后围绕这个共词矩阵进行分析[19]66。

制作高频关键词表。根据Donohue于1973年提出的高低频词界分公式[20]1401:

其中I1为仅出现一次的关键词数量,在本研究中I1=301,计算可得T=24.04。而本研究统计中并不存在出现频次超过24次的关键词,无法将24作为区分高、低频关键词的分界,这显然不能反映会展研究的实际情况。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会展研究主题具有多元性,二是本研究所选期刊的载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特色。为反映会展研究的实际情况,且基于对文献样本的全面考量,已知均篇关键词为3.89个,假定每篇论文均至少含有1个高频关键词,则高频关键词率为25.71%,本研究样本中频次等于或高于4的关键词占总数的32.84%,基本可以满足高频词覆盖所有文献的要求,故选取4为本研究高低频关键词的阀值,即出现频次为4及以上的关键词即为高频词,共得到26类(如表4所示)。

表4 2006-2015年国内会展研究主题类高频关键词列表

数据来源:作者计算。

构建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将高频关键词进行两两配对,可形成一个26×26的矩阵,该矩阵代表了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次数。为避免对角线词频与其他词频差距过大而影响分析效果,引入Ochiai相似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处理,得到高频词相似矩阵。相似矩阵中的数值越大,表明两者的关系越紧密,两者的相似度越大。

实现关键词社会网络可视化。使用Ucinet6.0中Netdraw功能对这26类主题类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相似矩阵进行社会网络可视化,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知识网络图。网络图内排列越接近中心的节点,表明在整个关系网络中越居于核心地位[22]113。可以发现,近十年国内会展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热点领域,主要在会展业、竞争力、评估、发展对策等方面,表明现阶段我国会展研究偏时事政策和现状对策研究,而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与2003-2008年间国外会展研究“重实证、轻理论”[21]96的状况相似。

为进一步了解知识网络的结构,笔者分别运用多维尺度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判定。多维尺度分析可将多维空间的研究对象简化到较低维的空间中进行定位和归类。将前26种主题类高频关键词共现关系相异矩阵导入SPSS20.0中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会展研究多维尺度图谱(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关键词大概可以被分作4~5组。

为进一步验证结果的稳定性,将相似矩阵导入Ucinet6.0中进行分层聚类,最终得到5类聚类结果,这与多维尺度分析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由此笔者结合会展研究学科背景,将第一类高频关键词命名为事件旅游研究;第二类高频关键词命名为会展影响研究;第三类高频关键词命名为会展城市竞争力研究;第四类高频关键词命名为会展企业顾客行为研究;第五类高频关键词命名为奖励旅游,奖励旅游类别只包含一个关键词,一方面表明关于此主题的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说明此主题的研究与会展研究关联性较小。各类主题所包含关键词如表5所示。

1.事件旅游研究。事件旅游研究主要是将大型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工具[23]1-2,以大型活动举办为旅游契机,探讨事件对举办地旅游发展与形象塑造的作用与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大型事件实际上构成了特殊的旅游吸引物[24]405。如罗秋菊、孔蕾[25]运用内容分析法总结了上海世博会游客体验的类别及其特征,发现大型事件的旅游体验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图3 2006-2015年国内会展研究主题类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图谱

序号类别命名主题类关键词1事件旅游研究世博会、事件、奥运会、旅游、大型事件2会展影响研究会展业、广交会、经济效应、会展、满意度、影响因素、评估、发展对策、节庆活动、节事活动3会展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展旅游、竞争力、评估体系、目的地4会展企业顾客行为研究参展绩效、参展商、展览会、动机、专业观众、会议5奖励旅游奖励旅游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与一般旅游体验存在一定差异;何建民[26]探讨了奥运会与旅游业的相互效应,指出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互促性作用;罗秋菊、童娟娟[27]分析了世博会作为事件媒介载体在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2.会展影响研究。会展影响主要包括会展活动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其中会展活动的经济影响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节事活动[28]9。近几年国内会展经济影响研究也逐渐兴起,主要从宏观(对城市整体经济带动效应)[29-30]、中观(对某一产业如旅游业的带动效应)[31]和微观(对某类企业如酒店、旅行社的影响)[32]3个层面考量。会展社会影响主要是指会展活动对其周围社区的影响,如许春晓等[33]通过时间序列纵向比较研究了城市居民对重大事件感知的变化;戴光全、梁春鼎[34]对个体期望、感知进行剖析解读了重大事件的意义。

3.会展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展城市竞争力研究一般从区域、城市层面展开,以具体城市为对象的个案研究较多,重在对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蔡礼彬、唐园园[35]、胡平[36]分别以山东半岛和上海为例各自构建了一套评价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在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方面,朱峰[37]从国家层面构建了中国城市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王起静[38]、胡平、徐洁[39]从城市层面分别探讨了北京、上海国际会议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会展企业顾客行为研究。这类主题主要集中在参展商与专业观众的参展动机(目的)、行为与参展绩效等方面,而对参会者的行为研究相对较少,如罗秋菊、保继刚[40]运用定性方法分析了专业观众多样化的参观目的、类型和层次,并将专业观众分为核心层、次层、外层;与此同时,他们[41]又探究了参展商的参展目的和绩效评估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何会文、赵翊[42],何会文、成红波[43]分别解析了参展商的个体网络及各类互动行为对其参展绩效的影响。

5.奖励旅游研究。不像前四类研究主题之间有着较强的联系,奖励旅游研究呈现出相对孤立的状态,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关注点也比较单一,一直集中在奖励旅游市场的开发[44-45]方面。

2.2.2 研究方法类关键词分析

在本研究文献样本中,将研究方法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最多的依次为IPA分析(4次)、结构方程(4次)、聚类分析(3次)、因子分析(3次)、社会网络分析(3次)、回归分析(2次),表明这一阶段会展研究的方法呈现多样性,复杂的数理统计方法为越来越多的会展领域研究者所采用。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共词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国内三大主流期刊中161篇文献进行从特征到主题内容的统计分析和梳理,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会展研究还处于波动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展研究文献产出总量较少,且数量波动较大;二是会展研究主题多追随时事热点,偏现状与对策研究,而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第二,国内会展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在经济发达、会展业起步较早的地区。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城市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科研水平也相对较高,为会展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蓬勃的行业发展环境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每年两届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分别为北京、上海和广州这3座城市的学者开展会展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第三,会展研究中学术合作较为普遍,但转换合作伙伴较为频繁。合作研究是当前会展研究的重要组织形态,但大多数作者仅合作一次,交流密度不高,交换合作伙伴现象普遍,只有部分学者是高度合作者,形成了会展研究的核心团队。

第四,会展研究形成了几个研究热点,但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近十年国内会展研究在会展业、竞争力、评估、发展对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热点领域,这些领域偏时事政策、现状和对策研究,而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重实证、轻理论”的现象较为普遍。

第五,会展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近些年,国内会展研究越来越重视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如结构方程、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以不同学科为背景,从不同角度对会展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探索。

基于此,并结合国外会展研究热点和趋势,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第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构建会展研究范式。按照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观点,范式(paradigm)是一个包括概念、符号、模型和范例的体系,既是关于科学研究的一整套理念,具有哲学意义,也是开展研究的具体指导原则,是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具有方法论意义[46]589。目前国内会展研究只停留在浅层的社会热点和案例研究,没有深入到基础理论层面的构建,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细致完整的分析框架和与之匹配的研究方法,描述性的倾向和成分居多。重要理论范式的构建以及该范式所容许并推进的更深层次研究,是任何一个学科进入其成熟阶段的标志。就会展研究而言,基础性概念和理论框架的形成与成熟,是会展学科范式构建的一个关键步骤。在此方面,近年来国外学者将营销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会展研究中,为会展学科的构建提出许多富有洞见的观点[47]2。本文提出我国会展研究目前仍处于波动探索阶段,会展研究要想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应用学科,必须立足本领域的基本科学问题以及我国会展业发展特征,借鉴其他成熟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本学科的核心概念体系。

第二,理性划分研究领域,细化会展研究主题。大会展的概念比较宽泛,涵盖众多研究主题,但有些主题(如“奖励旅游”)与会展研究内容的关联性较小,将其放在会展研究领域内有欠妥当。另外,尽管从大会展概念出发梳理会展研究的进展,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会展研究的概况,而在实证研究中将会议、展览、节庆、事件等多种类型的会展活动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则会导致对整个行业的泛泛而谈,得出的结论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也是大会展概念多为人诟病之处。从国外相对成熟的会展研究状况看,无论从营销学、经济学还是社会学角度,会议、展览、节庆、事件通常都被分开探讨,由此使研究问题更加明晰。未来我国会展研究应理性地涵盖关联性较强的主题,并逐步细化之。

第三,综合多视角分析会展现象。会展研究的目的是认识会展活动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各种外部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应遵循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而目前国内会展研究成果集中在某一方面,如会展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影响评估方面,而较少关注文化影响和环境问题,会展企业顾客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展会参与者方面,而较少探究会议、大型事件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与心理因素。国外学术界面临类似的情形,因此Mair和Whitford[48]2、Kim等[49]112都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学术界应在会展活动的文化、环境等非经济影响方面以及不同会展参与者的个体行为与心理因素方面开展更多的研究。国内会展研究也应把握这一趋势。

第四,加强区域间、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国内不同区域的会展研究者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国内不同地区会展业发展的比较研究,进而提升我国会展研究的整体水平。会展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必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罗秋菊②曾提出,会展研究者需要在现实和学术界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太贴近现实学术会较弱,但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研究也应与之适应,既注重理论的深化与突破,也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会展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学科,而本研究只选取了国内旅游类三大主流期刊文献来源,这些期刊都有一定的选题特色和偏好,并不能代表我国会展研究的全貌,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将其他刊物中的会展文献纳入分析样本中。其次,并非所有作者都将文章的研究方法放在关键词中,因此在对研究方法类关键词的分析上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对研究方法类关键词的分析应该慎重。

注释

① 如测评、评价与评估;经济影响与经济效应;参会人与参会者;参展目的与参展目标;提升对策、发展策略与发展对策等。②余梦娇,周文婷,张骁鸣. 第一届国际会展与节事学术沙龙会议综述.2014年《旅游论坛》第7卷第6期89-90页[学术信息]。

[1] WANG X Q, DAI G Q, WU X J, et al.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n MICE study of China during 2010-2014 [J].Tropical geography,2016,36(2):303-312.[汪秀琼,戴光全,吴小节,等.2010-2014年中国会展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热带地理,2016,36(2):303-312.]

[2] TIAN Y F, FU Y Q. Analysis of MICE studies in China based on CSSCI date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0,30(18):205-208.[田言付,付业勤.基于CSSCI的国内会展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8):205-208.]

[3] CHEN F Y. Reviews of Chinese MICE Industry from the year 2007 [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S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1,16(2):95-99.[陈锋仪.2007年以来中国国内会展研究综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2): 95-99.]

[4] FANG Z Q, LIU S P, LIN H.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econom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J].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2,11(7):49-53.[方忠权,刘松萍,林瀚.会展经济研究回顾与未来方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49-53.]

[5] LI L, YU G X. Review and prospect of MICE tourism research over the past 10 years in China [J].Tourism forum,2010,3(3):324-329.[李力,余构雄.近十年来国内会展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旅游论坛,2010,3(3):324-329.]

[6] LI Y Z, JIANG Y. Re-examining the concept of MICE tourism[J].Tourism forum,2011,4(2):13-16.[李映洲,江燕.会展旅游概念的重新探讨[J].旅游论坛,2011,4(2):13-16.]

[7] YANG J B.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search on site selection criteria for meeting and exhibition planners [J].Tourism tribune,2013,28(12):105-115.[杨京波.会展场馆选择标准研究述评:基于会议策划者视角[J].旅游学刊,2013,28(12):105-115.]

[8] REN L J. The research on convention & exhibition economy [J].Commercial research,2008,(1):50-53. [任丽君.会展理论研究综述与前沿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8,(1):50-53.]

[9] YU J N. A review on virtual exhibition research in China [J].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12,175(29):38-44.[于静娜.国内虚拟会展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5(29):38-44.]

[10] JIAO W L, PEI L. Research on conceptual design of China's virtual exhibition platform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J].Commercial research,2014,(3):146-151.[焦微玲,裴雷.网络环境下我国虚拟会展平台方案设计研究[J].商业研究,2014,(3):146-151.]

[11] YANG J, WANG C L. Research progress, methodologies and prospect of festival & special event research in China from 2002 to 2011: reviews of three mainstream tourism journals in China [J].Tourism forum, 2013,6(3): 81-87.[杨婕,王春雷.2002至2011年中国节事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与展望:基于国内三大旅游类主流期刊[J].旅游论坛,2013,6(3):81-87.]

[12] HUANG X, LIAN J G. Advances of festival tourism in China [J].Tourism science,2006,20(1):45-49.[黄翔,连建功.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20(1):45-49.]

[13] WANG Q J.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event economy: an assessment framework [J].Tourism science,2009,23(4):57-63.[王起静.事件经济影响研究述评:一个评估框架[J].旅游科学,2009,23(4):57-63.]

[14] LI X L. Review on event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a industry chain perspective [J].Tourism science,2009,23(5):64-71.[李晓莉.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国内外事件管理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5):64-71.]

[15] HE H W. ZHOU J, XIA W C. Study review on meeting planner(MP)[J].Tourism tribune,2012,27(1):91-100.[何会文,周杰,夏文超.会议策划人(MP)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12,27(1):91-100.]

[16] CARLSEN J. A review of MICE industr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Asia and Australia 1988-1998[J].Journal of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management,1999,1(4):51-66.

[17] LUO Q J, LI Y P.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vent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Event Management ”in the years of 2000-2012[J].Tourism forum,2014,7(5):1-8.[罗秋菊,李艳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事件学术发展研究:以2000-2012年《Event Management》载文统计为例[J].旅游论坛,2014,7(5):1-8.]

[18] FENG L, LENG F H. A review of co-word analysis research [J].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2006,32(2):88-92.[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2):88-92.]

[19] ZHANG Q, MA F C. On paradigm of research knowledge management: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2007,(6):65-75.[张勤,马费成.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20] WEI R B.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ubjec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ased on the keyword [J].Information science,2006,(9):1400-1404.[魏瑞斌.基于关键词的情报学研究主题分析[J].情报科学,2006,(9):1400-1404.]

[21] LIU M K, LIU R H.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ICE industry in foreign countries [J].Future and development,2009,(6): 94-97.[刘民坤,刘人怀.国外会展研究评述[J].未来与发展,2009,(6):94-97.]

[22] LI Q Y, HAN G S, ZHANG A P, et al. Bibliometric and content analysis of China’s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from 1979 to 2012[J].Tourism tribune,2014,29(9):110-119.[李秋云,韩国圣,张爱平,等.1979-2012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14,29(9):110-119.]

[23] ROCHE M. Mega-events and urban polic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4,21(1):1-19.

[24] GETZ D. Event tourism: Definition, evolution and research [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403-428.

[25] LUO Q J, KONG L. Tourist experience of World Expo(2010)Shanghai: a research based on blog analysis [J].Tourism forum,2015,8(1):13-23.[罗秋菊,孔蕾.基于博文分析的上海世博会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论坛,2015,8(1):13-23.]

[26] HE J M. Functions and approaches of interactive promotion between Olympic Games and tourism: a study based on tourism value chain and holistic marketing orientation [J].Tourism science,2007,21(3):7-10.[何建民.奥运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功能及方式——基于常规旅游价值链与全面营销导向的研究[J].旅游科学,2007,21(3):7-10.]

[27] LUO Q J, TONG J J.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mega-events on national image cognition: based on agenda-setting theory [J].Tourism tribune,2014,29(6):46-56.[罗秋菊,童娟娟.上海世博会对游客的国家形象认知效果研究:基于议程设置视角[J].旅游学刊,2014,29(6):46-56.]

[28] GETZ D, PAGE S J. 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event tourism research [J].Tourism management,2015,52(3):1-39.

[29] HU P, YANG J.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impact of MICE industry: a case of Shanghai New International Expo Center [J].Tourism tribune,2006,21(11):81-85.[胡平,杨杰.会展业经济拉动效应的实证研究: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11):81-85.]

[30] LI T C, LIU L.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MICE industry in China using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s(IRIO)[J].Tourism tribune,2014,29(6):34-45.[李铁成,刘力.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IRIO)的我国会展业经济影响分析[J].旅游学刊,2014,29(6):34-45.]

[31] ZHOU J, HU P. The study on the significance of MICE tourism contribution to city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HK City [J].Tourism forum,2009,2(6):907-910.[周娟,胡平.会展旅游对城市旅游贡献的显著性研究:以香港为例[J].旅游论坛,2009,2(6):907-910.]

[32] XIONG W, WU B H. A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exhibitions on the room rates of luxury hotels: a case study of the 100th Canton Commodities Fair [J].Tourism tribune,2008,23(2):80-86. [熊伟,吴必虎.大型展会对高星级酒店房价影响的空间分析:以第100届广交会为例[J].旅游学刊,2008,23(2):80-86.]

[33] XU C X, CHAI X M, FU S L. A study on the perceptual changes of urban residents about important ev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2006 Hangzhou World Leisure Expo [J].Tourism tribune,2007,22(11):89-94.[许春晓,柴晓敏,付淑礼.城市居民对重大事件的感知变化研究: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期间的纵向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11):89-94.]

[34] DAI G Q, LIANG C D. What are people’s wishes toward the mega-event?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website of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sition 2011 Xi’an China [J].Tourism tribune,2012,27(10):36-45.[戴光全,梁春鼎.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重大事件意义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10):36-45.]

[35] CAI L B, TANG Y Y. Research on Shandong peninsula MICE industry cluster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J].Tourism forum,2011,4(1):79-86.[蔡礼彬,唐园园.山东半岛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旅游论坛, 2011,4(1):79-86.]

[36] HU P. Study on evaluating and enhanc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IC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 case of Shanghai [J].Tourism forum,2009,2(1):114-119.[胡平.基于钻石理论的会展业竞争力评价及其提升对策研究——以上海为例[J].旅游论坛,2009,2(1):114-119.]

[37] ZHU F.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convention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 17 coastal cities in China [J].Tourism tribune,2011,21(2):76-81. [朱峰.城市会议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中国沿海17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 2011,21(2):76-81.]

[38] WANG Q J.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destin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ssociation convention attendees: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J].Tourism tribune,2011,26(10):68-74. [王起静.基于协会会议参会人角度的国际会议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以北京为例[J].旅游学刊,2011,26(10):68-74.]

[39] HU P, YANG J. A study of internal information flow structure of convention preparatory organizations[J].Tourism science,2011,25(3):87-94.[胡平,徐洁.上海会议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J].旅游科学,2011,25(3):87-94.]

[40] LUO Q J, BAO J G. Study on visitors objectives of attending exhibitions and its categories: a case study of Dongguan International Machinery & Materials Exhibition [J].Tourism forum,2007,18(5):731-745.[罗秋菊,保继刚.专业观众展览会参观目的及其类型研究:东莞国际机械及原料展览会案例探究[J].旅游论坛,2007,18(5):731-745.]

[41] LUO Q J, BAO J G. A study of exhibitors’ objective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trade shows at Dongguan City [J].Tourism science,2007,21(5):57-65.[罗秋菊,保继刚.参展商参展目的、绩效评估及其相关关系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J].旅游科学,2007,21(5):57-65.]

[42] HE H W, ZHAO Y. An empirical study about the influence of exhibitor’s interacting activities upon its performance [J].Tourism forum,2015,8(3):22-27.[何会文,赵翊.参展商互动行为对参展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旅游论坛,2015,8(3):22-27.]

[43] HE H W, CHENG H B.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exhibitor’s ego-network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exhibitor’s performance [J].Tourism tribune,2015,30(5):97-106.[何会文,成红波.参展商的个体网络及其对参展绩效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30(5):97-106.]

[44] GAO J, LIU C J.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centive tourism market: from the characters of incentive tourism [J].Tourism forum,2006,17(1):68-71.[高静,刘春济.试论我国奖励旅游市场开发:从奖励旅游的内部特征出发[J].旅游论坛,2006,17(1):68-71.]

[45] LI X L, LIU S P. Empirical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marketing of incentive travel based on the demand perspective [J].Tourism tribune,2013,28(1):107-113.[李晓莉,刘松萍.需求视角下奖励旅游组织市场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13,28(1):107-113.]

[46] ZUO B. The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tourism research paradigm: from interdisciplinality, multidisciplinality to postdisciplinality [J].Tourism forum,2009,2(4):589-594.[左冰.西方旅游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交叉学科、多学科到后学科[J].旅游论坛,2009,2(4):589-594.]

[47] TAFESSE W, SKALLERUD K.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rade show marketing literature: 1980-2014 [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16,(11):1-13.

[48] MAIR J, WHITFORD M. An exploration of events research: event topics, themes and merging trend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13,4(1):6-30.

[49] KIM J, BOO S, KIM Y. Patterns and trends in event tourism study topics over 30 year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ent and festival management,2013,4(1):66-83.

[责任编辑:连云凯] [责任校对:潘岳风]

BibliometricandCo-wordAnalysisonMICEResearchofChinafrom2006to2015——A Case of Three Domestic Major Tourism Journals

YUAN Yazhong, HU Guanjing, LIAO Hongjiao, ZHANG Si

(SchoolofGeographyandTourism,Guangdo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Guangzhou510320,China)

This research conducted a bibliometric and co-word analysis on 161 papers focusing on MICE research published in Tourism Tribune, Tourism Science and Tourism Forum from 2006 to 2015. Bibliometric analysis was used to reveal the external features of the papers includ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s for the content analysis, the paper mapped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of the field of MICE research by integrating co-word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scientific papers.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were employed to estimate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topics of MICE and five dimension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findings. Moreover,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ICE.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the insufficiency of this study was put forward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uture study were also given in the end.

MICE research; bibliometric analysis; co-word analysis; key words

2016-10-19

袁亚忠(1966- ),男,湖南资兴人,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会展与节事管理以及旅游企业管理;胡观景(1990- ),男,江苏宿迁人,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会展与节事管理;廖红姣(1994- ),女,湖南湘乡人,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会展与节事管理;张思(1993- ),女,湖北荆州人,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旅游企业管理。

YUAN Y Z, HU G J, LIAO H J,et al. Bibliometric and co-word analysis on mice research of China from 2006 to 2015:a case of three domestic major tourism journals[J].Tourism forum,2017,10(5):8-19.[袁亚忠,胡观景,廖红姣,等.基于文献计量和共词分析的近十年我国会展研究进展:以国内三大旅游类主流期刊为例[J].旅游论坛,2017,10(5):8-19.]

F592

A

1674-3784(2017)05-0008-12

猜你喜欢
会展文献旅游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