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课堂“失语”现象谈对话教育问题

2017-09-26 02:02刘庆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失语话语权

刘庆才

【摘要】:本文从当语文前课堂教学入手,反思传统教学方式,通过探讨学生“失语”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课堂话语权”归属性问题,最后总结分析得出实行对话教育模式,以便科学的调整学生的言语水平,开拓思维,健全人格得出现阶段大部分学生语文课堂上处于失语状态

【关键词】:失语现象 话语权 对话教育

G622.4

在当下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或亲身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席、学生次席的现象仍较为普遍。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参与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这无疑是与主体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的,极大地制约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展。对于教育与管理问题,教师如果具有话语权就是教育的民主管理。对于课堂其实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课堂的话语权应该掌握在谁的手中?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本质性的问题,从这个问题入手考虑问题能够把主体性教育的改革看得更透彻一点,贯彻得更彻底一点。

一、何为语文课堂话语权及课堂上学生话语权的现状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语文天生重要”。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谈一下语文课堂上学生话语权的相关问题。什么是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呢?学生的课堂话语权,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的权利,对各种形式课程的理解、质疑权利,以及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和解构权利等。通俗地说,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言说权利及在课堂话语场域中的影响。

二、课堂失语现象根源所在

作为课堂的主体之一,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课堂气氛轻松,学生学习效率上佳。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教师会不自觉地主宰课堂呢?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及知识,必须通过文章或其他一些方式来传授给学生,忽视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而不是以“大量的个人或集体给予和接受的方式建构起来的” 。语文教育不是“一个学生堆积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解释社会的文化适应的过程” 。语文教师们可曾自问,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是否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学习是一种个体与群体的多边体验活动,问题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应该是学习基础,是学生学习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再者,就是学生自身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而有些学生从来都不会主动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听见教师提问就立即低头,恨不得隐身让教师看不见,这就源于学生自己的怯懦及不自信。或许是因为自身性格的内向、胆小,也或许是害怕说错话会承受教师的“狂风骤雨”。 在体制、传统及学生的自我制约下,我们的学生学会了“慎言”“独善其身”,永远不会开口解疑,更不会质疑。语文课上学生得鸦雀无声凸显着教师得侃侃而谈。学生永远是一支沉默的笔,把教师的“金科玉律”“金玉良言”塞在课本的每一个缝隙、角落里,最后再艱难地塞到脑子里。这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感到厌倦,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试想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总是围着教师转,跟着教师的思维和感觉走,当有一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了,不能再围着教师转的时候,会怎么样,又或者当学生不愿意再围着教师转的时候,又会怎么样?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也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三、学生话语权如何回归

实行对话教育。对话教育,教育的自我解放。对话教育理论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生活中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和沟通,在交往中借助具有教育依云的对话,实现教育意义的生成,在对话教育意义下进行生命互动。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获取的教育因素,都是具有生命的教育主体。这个命题赋予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非教育者共同的主动性。受教育者并非“被教育者”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看到自己的价值,挥洒自己的生命热情,可以通过与别人的对话接触来批判性的看待这个世界。这无疑意味着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中的主体,而且还应该是教育中积极的、主动的、反思性存在的主体。在此意义上,人事教育过程的主体,可以换成是生命教育过程的主体。实现了主体价值,具有生命意蕴涌动的教育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

1、教师打造开放课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其作用主要在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放弃课堂话语霸权。 课堂不是教师表现的舞台,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是语文课程理念和课程教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可以借用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喻指教师借助自身素质,运用各种教学理念和手段方法,巧搭一个让每位学生积极行使课堂话语权的平台,把学生置于促进其发展的教学情景当中,让学生愿作“山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这样的课堂涌动着多种声音,交汇着多种智慧,课堂成为学生话语权的“演唱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魅力之处。

2、不断引导学生亮出观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和保留自我看法,在学生自己的观点和别人有分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在倾听与争论中,不断地吸收信息、处理信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认识,深化自己的理解,并保留自我看法。当然要实现这一点,还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更重要的是要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毕竟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

3、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生成灵动智慧,不要被牵着走。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常常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质疑问难。从某些关键词句入手。在教学中,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问难,能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

失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失语问题,其原因涉及教师、教材、文化以及教育评价等主客观因素。 消除学生的失语现象,既有益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益于社会的和谐良性发展。因此,为了消除学生的失语问题,让他们真实的表达,自由的成长,每一位现代人都应该从自己的社会角色上努力实践以上几点:进行充满爱的家庭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开发教育机智及教育智慧;根据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合理编排教材;进行科学发展的教育评价,建构积极健康的课堂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只有学生、教师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源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以此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益民,钱梦龙烹出“语文味”,《新语文学习.教师》2008年第5期

2、吴宝席,教育主体理论呼唤学生主体性回归,《素质教育大参考》2014年第7期

猜你喜欢
失语话语权
网络圈群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路径选择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脑梗塞偏瘫失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强权下的失语者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沉默的先知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