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晋会
摘要: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66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几种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
近段时间以来,CCTV的《朗读者》火了。它无疑是一个为国人朗读设置的最好的情境。“你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当几乎被我们淡忘的‘朗读被搬上荧屏,会是什么模样?当无声的文字遇见有声的倾诉,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张力与魅力……”每一期的节目都很精彩,每一期的内容也都牵动着我们朗读的热情。各大卫视加班加点COPY类似的“朗读者”栏目,一些大城市随处可见的“朗读亭”,各地陆续开展的朗诵比赛……这些无疑是《朗读者》所带给我们的温情和诗意的回应,它让我们回忆、沉浸和流连。
连续数周,笔者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观看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并就其中自己特别喜欢的篇目进行朗读训练,课内展示。那段时间的每周一第一节语文课就是我们的朗读展示时间,学生准备得都非常充分,甚至有的还模仿写作。例如以选择为主题的第三期,演员徐静蕾朗读《奶奶的星星》,班里有学生仿照其中的几段写自己的奶奶并且深情朗读,让我们很是感动……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设置非常重要,可以创设创造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表演情境、音乐情境、竞赛情境等,根据教学文本的不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情境的设置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头脑积极主动地转动起来。
二、鼓励质疑——能动思考探究
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所谓质疑,就是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热烈讨论,敢于追根究底,探索未知。
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觉性是每一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做示范性提问;当学生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绝不笑其肤浅、简单而挫伤了他们质疑的积极性。质疑的角度可以是多方面的,大到可以从文章的背景。作者的介绍,小到写作手法,字词的斟酌……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笔者教学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时,文中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源中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时,学生产生疑问:“渔人是晋朝,而桃源人的祖先是秦时躲避战乱而来,衣着服饰怎会一样呢?”对于这个疑问,笔者当场给予了表扬,可见该生是进行了思考的。对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马上就又有学生提出:“既然‘处处志之,那又为何‘遂迷呢?难道是桃源人尾随更改了标记吗?”学生有的随声附和有的展开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由此,我们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对文本主题展开讨论,得出大家比较认可的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通过质疑和探究,培养了学生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比较阅读——加深理解文本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事物,还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手段。
笔者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将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让学生进行课下阅读,在讲解完《背影》后,让学生多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两篇文章都是写亲情的,一个是父爱,一个是母爱;一个是在惨淡境况下托起家庭重担无言而深沉的愛,一个是期盼孩子上进无微不至细腻温柔的爱;一个重在四次“背影”的描摹,一个主要截取生活片段……两篇文章,文字同样细腻朴实,营造的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不仅对两篇文章加深了认知和理解,同时从写作角度也获得了很大的启发。
比较是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恰当地使用比较法,易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异同点的对比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注重个性修养,拓宽视野,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安排都有一定的规律,可以根据单元板块内容进行比较阅读。
四、课外延伸——课尽而意无穷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并使用教材,不单是对教材做合理的扩展、补充、比较,更可以尝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更大的空间里引导学生探寻教材的文化渊源,进行小课题的研究。许多教材选自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与文化的源泉。课外延伸是课堂探究的自然延伸,是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具体运用和升华。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做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所配置的《问题解决导学方案》,配合着每个单元所学都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内容,非常值得推荐。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但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通、读懂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释疑解难,探究创新,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北街街道古书院矿中学 048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