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杰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明确指出要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学校思品学科教育教学与主题班会存在实效性不强的现实,以行动研究的方式,将初中思品学科和主题班会有机整合,明晰进行思品学科与主题班会整合的背景,阐明进行整合的现实意义,进而从整合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总结,以期在未来的日子里进行大面积的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思品学科;主题班会;整合;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笔者在从事思想品德教研工作十几年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实效性不强。学生往往更钟情于班主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学校要求每个班主任在规定时间上好主题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然而班主任大多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对这种德育有时难以捕捉到足够的资源或归于平淡,甚至流于形式。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将思品学科的内容与班会课内容有机整合,思品课程正常进行,德育实效性得到增强,班会课的教育目的有效实现,德育按时完成!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笔者在区内三所学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二、进行整合实践研究的现实意义
1.整合课程,真正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现行使用的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为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明确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思品学科教师通过甄选教材内容,通过与班主任有效沟通合作,进而整合班会课,形成了面目清新的思品班会课。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了思想品德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这也正是国家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
2.减负增效,实现思品与班会课上互促
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轰轰烈烈做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扎实做好應试。将思品学科与主题班会有机整合,合二为一,一举两得,作用双重!思品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合力完成新生的思品班会课,有了班主任的支持,有了思品教师的助力,通过不同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看到—想到—悟到—做到。既完成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任务,更实现了主题班会课的德育目标。思品班会课的产生,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更多的领域,解放了学生的身体,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宝贵的时间支持。
3.魅力展现,真正使德育变成了“活德育”
思品学科与主题班会的相互交融,彼此形成了一股和谐的、统一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就是共同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诚信、友善……爱的种子,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间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两者的结合,做到了使自上而下的学科教学与自下而上的班会活动紧密相连。思品班会课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性强,利于学生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真正使德育变成了“活德育”。
三、整合的创新路径
在过往的岁月里,国内也有过一些学者和教师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团队在借助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区域内进行了有益的延伸性探索。
(一)思品班会课外观形式上的探索
1.主持人、主讲人和参加者的选择打破固有的僵化模式
(1)主持人的选择要科学客观
在国内以往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大多是思品教师或是班主任担任课堂的主持人。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谁来做主持人应该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客观选择最适合的人。要根据主题内容,选择最合适的人做主持人,不能固化。主持人可以是思品教师、班主任、班长,更可以是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普通学生。以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思品班会课为例,《学习伴成长》的主持人由我们的思品教师担当,《走进老师》的主持人则为班主任,这时我们的思品教师慢慢步入幕后,将备好的课程交代给班主任,甘当幕后英雄。而《让友谊之树常青》则让上课班级的班长主持,课前由思品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
(2)主讲人的选择应切实应景
大多时候,主讲人是我们课堂的主体力量——我们的学生。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声情并茂,异彩纷呈,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但有时候,课堂上的部分内容涉及一些专业性、政策性的行业,我们可邀请区域内的一些专职人员,来到我们的课堂。警察、税务人员、医生都为我们的课堂呈现过专业的讲解和引领,他们专业性的说明更具有说服性。《话说健康》课堂上专业医生对健康的诠释,让同学们对健康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
也有这样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都会在课堂的某个环节,在需要的时候有简短主讲。在八年级思品班会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上,当教室里的科任教师被学生所爱戴,而被深深感动,站起来给学生的即兴寄语,将这节课推上高潮,达到极高的教育效果。
(3)参加者的选择要理所当然
当然参加者主体是班级学生,也是思品班会课的主导力量。学生大多是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主持人的抛出问题,到最后问题的解决,大多时候是同学们自己通过各种活动完成。同时包括班主任、思品教师、家长、科任教师、校长、德育主任,也可以包括社会上职能部门的专任人员。理由只有一个他们的参加理所当然。九年级的《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思品班会课,坐在后边的家长听着自己孩子的表达,课后母子的深情拥抱,无不是教育效果的真实展现。
2.课堂形式活动化,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2016年秋季,七年级教材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的课程更加倡导过程性的实践,走向师生双向、平等、开放的交流与对话,而不是简单告知对与错。明确说明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endprint
活动教学进一步进入课堂。道德教育如果没有入心的话,就是擦肩而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明辨是非,感悟道理,流过身体的才是智慧。
(1)课前小调查、小准备
新闻调查、课程内容的前置调查,都为思品班会课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指引。为了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与他人合作的具体情况,课前思品教师设计了一份问卷,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增强了课堂内容的针对性。有的老师在课前设立了“道德小讲堂”专题,这个准备,为接下来的主题引入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2)课中的情景剧、小粘贴的运用
教师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自编情景剧,找学生录制,课上播放。如思品班会课《深深浅浅话友谊》,教材45页李鸣和“我”的故事,被录制成情景剧,让演员自己说,感受真实。同学们仿佛看到教材上的两个人就是这两个身边的同学,入情入境。各抒己见环节,各种颜色的小粘贴派上了用场,也使得单调的黑板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课后跟踪和延伸
一节课的结束,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对于课堂延伸的内容,思品班会课有必要的跟踪,这样既巩固了课程内容,也切实落实了教育目的,实现了教育效果最大化。布置的作业要有检查和记录。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教师布置学生课后主动找喜爱的老师表达感激之情,并用手机录下当时在办公室里的一幕。第二节课课前首先展示给学生,当大家共享着这样的画面时,对老师的工作认识会更深刻,更好地实现了我知我师,进而达到我爱我师。《保护环境》课后作业是每人完成一份手抄报,并张贴在学校的展栏内,教育别人,更是教育自己。
(二)思品班会课内容主题上的探索
形式只有和合适的内容结合,才能散发出其迷人的魅力。运用合适的形式,除了正常使用教材体系内容外,我们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1.从实际出发选题,引导学生破解
思品班会课前开展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确立切口小、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实际,然后汇总分析,捕捉有价值信息。很多时候可以做进一步深度调查,剖析学生问题,最后确立专题,引导学生破解。如上面谈到的“合作”问题,经过调查汇总,最后以“班长的烦恼”这个主题确立下来。事后的班会课效果证明:这样的主题让学生觉得亲切、亲近,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学生有许多话要说,说了许多话,产生了共鸣,也真实地解决了合作中的一些問题。
2.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选用鲜活内容教学
进入初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学生一下子不适应扑面而来的学习生活。这时我们的思品教师和班主任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入手,开展了《学习伴成长》的活动教学。白板上打出了不同颜色的条形,“你认为学习是什么颜色的?”“我认为学习是黄色的,学得明白,太阳一样的心情,所以是黄色的!”“我认为是白色的,因为每一道题都不会,脑袋里一片空白!”……五颜六色代表了不同的心情。怎样帮助孩子们顺利适应初中生活,“学会学习,理解学习伴随成长”这一主题应运而生。
3.整合或拆分教材内容,活化思品班会课
教材中有些时候,对同一主题涉猎了大量篇幅,或一个主题在一个课时里完成吃力,不符合我们学生实际。这个时候,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和拆分,力求更加符合我们自己学生的实际。
总之,我区在思品课与主题班会课的整合上有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初步形成了知识体系上的互补与沟通,在知识内容上,思想品德课的部分内容迁移进班会课中,有效地充实了班会课内容,让班会课有可能成为系统性、连贯性的课程内容,解决了班会课长期以来实效性差的难题。同时,这一过程也利于对思想品德课三年教学目标的整合,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当然在二者整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班主任的认知,学校的认可,思品教师能力的可持续提升等等。
当然,成功不代表探索的结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课程整合这条路上,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距离理想的思品学科与主题班会的整合,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好在我们已经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仁利.德育双主体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奚维君.初中思品课与主题班会的整合[J].考试周刊,2014.
[3]阮畅畅.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生动实践[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
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