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生活德育模式的构建:内涵、重点与实施策略

2017-09-22 17:18梅亚萍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构建

梅亚萍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职业学校生活德育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活德育模式的内涵,以无锡技师学院实践为例,探讨了职业学校生活德育模式构建的重点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生活德育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08C-0114-04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站在这样的高度审视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许多方面亟待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是否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夯实基础。

一、生活德育模式提出的背景

生活德育模式是无锡技师学院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德育实践而探索形成的生活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一系列实施策略。

(一)基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已不单单聚焦于技术技能的培养,更延伸到非技术技能层面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一个“职业人”,还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既会生存、又能发展的“社会人”,即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分别指向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高低即取决于这三种能力的整合状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要“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无锡技师学院提出了“双核”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素质。其中,职业核心技能即专业能力,职业核心素质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应然取向。

(二)基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

虽然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还处于弱势地位,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低于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学生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文化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和自我规范意识偏弱,自我效能偏低,对专业和职业缺乏认知和信念,但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文体活动能力较强,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专业和职业,培养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素质,带领他们向着未来职业生活行进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必答题。[2]

(三)基于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困惑

面对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会聚焦于常规管理和道德说教,德育管理者整日忙碌却陷入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困境。这是因为在这种偏于知性化说教、刚性管理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德育主体性有所缺失,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道德知识,被动地执行教师提出的行为规范要求,缺少“内化”的过程,自然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一旦离开了学校刚性管理模式,学生看似已经养成的种种良好行为习惯不能自然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如何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是德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难题。

二、生活德育模式的内涵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德育模式即是去探索职业学校学生“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德育模式。

(一)“生活所原有”,即教育属于生活

首先,生活德育模式的教育资源无限广阔,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校、家庭、社會的生活资源都看作是教育资源,并不局限于校园,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企业等场所,用鲜活生动的生活元素教育学生;其次,生活德育模式扎根于生活或职业活动中,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训生活、住宿生活、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生活中渗透教育;再次,生活德育模式崇尚贴近生活的教育,回归生活是其目的,不但贯穿学生在职业学校生活的所有阶段,而且还会超出这一阶段不断地延伸,延展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

(二)“生活所自营”,即用生活来教育

首先,生活德育模式是一种基于行动体系的德育模式,期望扎根于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之中、职业场景之中、职业技能训练之中,突出学生发现、体验为主的教育过程,最大可能使学生习得行动能力;其次,生活德育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柔性化”德育模式,尊重个体的生活经验、尊重个体的本性、尊重个体选择的多样性,不是一味强调服从与统一,而是强调“无灌输”“体验式”的德育方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命自由成长和德性养成;再次,生活德育模式是一种跨越教育与教学界限的德育模式,注重同步推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的培养,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掌握专业方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观念、专业品格等职业核心素质。

(三)“生活所必需”,即教育要服务于生活

生活德育模式服务于职校学生的现实及未来职业生活的需求,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首先,生活德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必需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能与人和谐相处的人,从小处说就是日常能与人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往大处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自我意识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其次,生活德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必需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它不是用预先定制的规格尺寸和统一规范,去大批量地复制和培养未来的职业人,而是在具体的社会生活或职场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进而去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再次,它注重培养学生必需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的底线是个体能够凭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生活能力还在于个体能够“与自己互动”,善于面对生活的挑战并积极应对,还在于个体能够自如地应对和处理政治、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等复杂的关系。归根结底,生活德育模式要培养出个体能够生存与发展的生活能力。endprint

三、生活德育模式重点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质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核心技能,使学生获得必备的谋生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必需的职业核心素质,使学生具备开发自己潜能的能力,全面发展,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依据培养目标,开发职业核心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的德育工作重点就是培育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助力学生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学校人”顺利地向“职业人”“社会人”转变,从而实现未来的职业发展。职业核心素质的开发所依据的标准应该是源于生活或职业活动的。无锡技师学院成立“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评价工作组”和“职业核心素质研究室”,按照“以企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社会市场需求为标准”的原则,编制《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评价手册》,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评价电子系统”,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核心素质评价体系。

(二)依据生活载体,行动中养成职业核心素质

陶行知说,“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没有工具则精神不能发挥,生活无由表现。”职业教育强调“做中学、学中做”,这意味着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要以生活或职业活动本身为载体,要以行为活动来引导行为。如把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学生社团的建设中,从获取信息开始,到设计活动、寻找资源、推介展示等环节,均由学生自我主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激发,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又在持续不断为他们补充着参与的动力,最终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

(三)依据就业导向,自我自觉养成职业核心素质

基于生活德育模式的職业核心素质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需求或职业发展的需求对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生活德育模式,在具体的实际生活或职业活动中,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我本能及学习动机。既突出“活动”中的“柔性渗透”,润物细无声,遵循学生职业核心素质自我养成的规律;同时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积极体验”,关注学生职业核心素质养成的过程和结果,以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去引导学生有意识、自觉地养成职业核心素质。无锡技师学院建立“核心文化课程——多元活动课程——优质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核心职业素质校本课程体系,编写了《健康·幸福·人生》《通用职业素质训练》《企业文化》《传统文化》《养成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辅导读本》等核心素质教育校本教材;注重活动课程的开发,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汲取营养,利用学生社团活动中心等五大平台开展优质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真实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校园静态文化无声课程的培植,建立企业文化室,开展教室、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3]

四、生活德育模式实施策略要回归生活和职业活动

回归生活,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无锡技师学院搭建了“531生活德育平台”,即以“五大中心、三个课堂、一种氛围”的模式开展生活德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依托五大中心,服务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五大中心为社团活动中心、心理健康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素质拓展训练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等。社团活动中心推行“六个一”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增加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心理健康中心开展“5.25心理健康月活动”“百名心理委员进社区”等活动,有针对性地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做好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活动等,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树立自信,引导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为未来职业生活奠基心理资本;文化艺术中心举办春“艺”盎然舞蹈大赛、校园歌手大赛等大型文艺活动,开展多类文化艺术讲座,指导组建合唱团、舞蹈团、非洲鼓乐团等艺术社团,为学生搭建了提升艺术素质的良好平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素质拓展活动中心把《通用职业素质拓展活动课程》渗透到课堂教学和新生军训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能力;生活服务中心每年举办一届宿舍文化节和叠被子大赛,定期开展星级宿舍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推动素质养成教育。

(二)借力三个课堂,助推职业核心素质提升

三个课堂指以德育课堂(主题班会课)为第一课堂,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第二课堂,以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为第三课堂。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院要求班主任根据每月德育主题,结合班级学生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自我开展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推进学生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性社团,鼓励学生能够自我创建新社团,培养团队意识等核心能力;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交通协勤、送技术进社区等学生志愿者实践活动。这些非正规的课堂跨越了课上课后、校内校外,形式不同,因人而异,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职业活动,引导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职业核心素质。

(三)营造一种文化氛围,推动“三生”校园建设

校园文化是影响师生心理和行为最为深刻的社会性因素,学院紧扣校训“敬德修业”建设“三生文化”。一是建设“生命化课堂”,立足教育质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质的主渠道作用,使课堂成为唤醒学生潜能觉醒的重要场所;二是建设“生活化德育”,强调无灌输教育,旨在让学生参与的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能体现出教育的价值;三是建设“生态化校园”,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生命化课堂”“生活化德育”提供制度保障,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干群、师师、师生、生生关系,在和谐的生态校园里,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素质全面发展,促进其顺利进入未来职业生活。

参考文献:

[1]何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林德华.学生社团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理性[J].现代教育科学,2014(5).

责任编辑:徐丽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构建
档案管理在职业学校评估中的作用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