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说“怼”字

2017-09-21 12:40季枫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6期
关键词:大词典义项词义

季枫

摘要:近来网络上流行的方言动词“怼”(duǐ),主要义项为“批评或用言语反击”,“?”是其本字,“怼”是其变通写法,二者同词异形。“批评或用言语反击”这一义项直接来源于“?”的方言词义“顶、撞”,并非源自“怼”的文言词义“怨恨”。汉语里有些方言词一旦满足了特定的社会语用条件,就会扩大使用范围被吸收进普通话词汇中。

关键词:怼;?;方言词;方言词义

词汇学中有个“蓄水池”理论,说的是在现代汉语共时词汇系统里,一般词汇(与“基本词汇”相对)数量巨大,而且在性质上属于不同的历史层次,数量众多的文言词、历史词以及今天各方言中大多数方言词等看来流通度不高的词,都沉淀到了一般词汇“蓄水池”的底部,但它们并非消亡,而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蛰伏”起来。一旦社会语用条件满足,它们可能会被重新“激活”回到“流通状态”,如本文讨论的“怼”字。

方言动词“怼”,口语化很强,近来在各种媒体中异军突起,成为“网红”词。如:

①怼人的最高境界,一句话能噎死对方。(微信公众号:我了个趣)

②“小”法官凭什么怼“大”总统(微信公众号:大家)

③英语怼人与反怼大全(微信公众号:教书匠小夏)

④唐山某小区业主与物业激烈“互怼”!咋回事?(微信公众号:新唐山)

⑤瑞典女副首相晒照片暗怼特朗普(澎湃新闻)

⑥特朗普上任一个月饱受争议:他干了啥、怼过谁、又被谁怼过?(澎湃新闻)

以上例句中“怼”义为“批评或用言语反击”,表现为语言具有一定的攻击性,通常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它不仅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中常见,即使在以“深度”、“冷静”报道著称的严肃媒体中也频频现身。笔者于2017年3月2日对“澎湃新闻网”进行全网检索,一共检索到“怼”字共出现79次,其中70次为“批评或用言语反击”义,占全部“怼”的85%,而且集中出现于2016年下半年至今。“怼”这个词义近来流行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几部权威语文词典都没有收录“怼”以上这个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下同)释为:“duì<书>怨恨”。《汉语大词典》释“怼”有两个义项:①怨恨。《孟子·万章上》:“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是以不告也。”②凶狠。《诗·大雅·荡》:“而秉义类,强御多怼。”[1]《汉语大字典》释义同《汉语大词典》。[2]《汉语大词典》中由“怼”构成的双音词“怼怨”、“怼恨”、“怼怒”、“怨怼”、“忿怼”、“恚怼”等,也多为“怨恨”义。“怼”以及由它构成的双音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共时层面都属文言词的范畴,带有强烈的书面语色彩,出现频率极低,基本上處于“休眠”状态。

从字形上看,“怼”是形声字,“对”为声符,“心”为义符,表示“怼”的本义与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有人认为,例①-⑥“怼”的“批评或用言语反击”义源于其文言词义“怨恨”,因“怨恨”的负面心理而做出了相应的言语行为,就像2011年前后流行一时的“悲摧”一样,是文言词从“休眠状态”中被“重新唤醒”后重回“流通状态”[3]。但是“悲摧”只有文言词义,与之不同的是,“怼”除了文言词义外,还有若干通用地域相对较广的方言词义,我们认为,“怼”近期的“网红”词义直接来源应是其方言词义,而非其文言词义“怨恨”。

无论是在北方方言,还是在南方方言中,“怼”的用法都比较活跃,已不局限于某一方言区内,甚至因其表现力强、生动形象而受到主流媒体的青睐。

⑦视频提供者说,“自己在该园工作期间曾被关姓女园长辱骂……她还拿笔使劲儿怼我。不久我离职了,走时计算工资被扣掉了1000多元,我想讨个说法,但一直都没有下文。”(澎湃新闻)

例⑦的“怼”为“捅、捶”义,再如“他怼了我一拳”。

⑧对于校车的情况,田大哥说,“校车玻璃都怼完了,都是玻璃渣。一个老师从车里甩出来了,甩了有四五米远,她伤得重,头流血了。看着孩子伤得重的大约有四个,其中一个女孩伤得最重。”(澎湃新闻)

例⑧中“怼”义“碰、撞”,指物理的撞击,再如“俩车怼一块了”。

⑨去吧~算我送你的新年礼物,把过去这一年喝过的毒鸡汤一下“怼”干净!(微信公众号:京东商城)

例⑨中“怼”是“抵消”义。《现代汉语词典》把“抵消”释为:“两种事物的作用因相反而互相消除。”如“这两种药可别同时吃,否则药力就抵消了”。

⑩你该我五块钱,我欠你一本书,咱俩怼了。(《汉语方言大词典》)

例⑩ “怼”是“抵销”义。注意“抵销”与例⑨“抵消”的不同。《现代汉语词典》对“抵销”的释义为“冲抵勾销”,如“抵销债务”。这两个词义在某些方言里都可以说成“怼”。

!“整个吕店街,还没人染紫发,那个孩儿可冲(意思是出风头、显摆),咱们等会儿怼(意思是整治)他吧。”7名少年相约后一哄而上围殴,15岁“紫发少年”郭某不治身亡。(澎湃新闻)

例!中两处括号中的注释均为原文作者所加,“冲”的“显摆”义和“怼”的“整治”义都有强烈的河南方言味道。但据调查,在河南方言中,“怼”这个词用法极广,有点类似于普通话里的“搞”。再如“在这儿烩面涨到十五块钱一碗,胡辣汤怼到五块一碗”(百度贴吧),“怼”相当于“搞”,难怪河南方言区的人认为“怼”是个“万能”动词。

据以上例句,近来“怼”见诸报端的方言义项如下,其中A义最为常见:

A.批评或用言语反击,例①-⑥;

B.捅、捶,例⑦;

C.碰、撞,例⑧;

D.抵消或抵销,例⑨、⑩;

E.搞,例!。

以上“怼”的义项都带有地方色彩和口语色彩,“怼”在这些语境中都发duǐ音,而非duì。《现代汉语词典》也未收录。那“怼”义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它的本字应作“?”。endprint

“?”是个生僻字,《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都没有收录,用普通的拼音输入法在电脑上也打不出来。《汉语大字典》收“?”,其一音为duǐ,“排”义;另一音为chéng,“撞”义。二义相近,如“排山倒海”中的“排”有推、撞义。《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将“捅;捶;搡”列为其首义项,这应是“?”的基本义。第二义项为“顶撞”,由首义项引申而来,例句为“他怼得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义同上例①-⑥)。它的第三、第四个义项分别为“硬塞、硬杵”和“抵销”,例句为“把东西?在我怀里了”和“两不该欠,?掉了”,也是前面两个义项的引申。[4]此外,《汉语方言大词典》除了以上北方方言中的义项外,还列了“?”在粤语、吴语里的方言词义,可见“?”在南北方言里都是常用动词,使用语境很广,难怪有些人把它看作英语里“do”一样的“万能动词”。《北京方言词典》[5]、《洛阳方言词典》[6]也收了“?”字,释作“捅或捶”。《徐州方言词典》没有收“?”,但收了“对”字(用国际音标注音同duǐ),义为“抵销”。[7]《徐州方言志》也收了duǐ这个音节,“抵销”义,但有音无字,以“□”代替。[8]

比较以上“?”与“怼”,它们发音相同,在核心词义方面也多相同,可以看作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二字记录的是同一个词。因为“?”字相当生僻,普通的拼音输入法无法显示,而它记录的这个词在方言里出现的场合又很多,用法很广,所以社会用字大众就将“怼”字改变了声调,由duì改读为duǐ,用来记录“?”这个词。“怼”字虽然也不常用,但形声字相对容易认一些。这既可以算是社会大众在用字过程中的无奈之举,也是灵活的变通之法。

上文例①-⑥“怼”的“批评或用言语反击”义,可以认为是对“顶、撞”义的直接引申,由“物理的顶撞”引申为“言语的頂撞”,“怼”的流行义“批评或用言语反击”直接源于其方言词义,而非“怼”的文言词义。

数量众多的方言词,和“怼”一样,最初因地方色彩较浓而局限于某个(某些)特定地域内使用,但随着其背后的经济、文化、传媒等因素的影响,有些方言词会逐渐扩大使用范围,被全体社会用语大众所熟悉,再进一步也可能会被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从而获得“合法”的身份,而不再仅仅是“方言词”,如东北方言的“忽悠”、上海方言的“瘪三”、广东方言的“打烊”等,普通话词汇吸收后进入了更大的流通领域,丰富了普通话词汇,也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中国幅员辽阔,汉语方言众多,方言词汇的多样化程度远超普通话词汇,而方言词汇的多样化恰恰是普通话词汇系统不断丰富的基础。同时方言词汇往往具有口语化、形象性的特征,表达往往更生动传神,更容易为广大社会用语大众所接受并传播。普通话词汇以北方方言词汇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各方言区词汇的有益成分,从这个角度说,普通话词汇更像是“最大公约数”,它的不断丰富是社会用语大众顺畅表达和交流的保障。以后《现代汉语词典》再作修订时,“怼”(duǐ)或“?”或许作为一个社会大众能够接受的方言词被收录其中,也未可知,但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7):766.

[2]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8(3):1903.

[3]丁建川.“悲催”与“悲摧”[M].咬文嚼字杂志社,2012(1):38-40.

[4]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华书局,1999:5374.

[5]陈刚.北京方言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5:69.

[6]贺巍.洛阳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5.

[7]苏晓青,吕永卫.徐州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77.

[8]李申.徐州方言志[M].语文出版社,1985:155.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词典义项词义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陆谷孙请人“找茬”
“英语大师”陆谷孙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大少不同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
“绿卡”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