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2017-09-21 04:16郭幼梅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中学语文传统文化

郭幼梅

【摘 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本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语文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急需认真思考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使学生在提高应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修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其中,“传道”放在了第一位。要想实现“文道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语文书、课外书、视频等,开展各项语文活动,比如课本剧表演、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征文比赛、书写大赛、语文游园活动等等。在各项活动中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让学生写一手端正、美观的中国汉字,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笔者抓住一些关键的语句,适时地对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最后一课》文中写道:

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笔者对学生说,这就是一种爱国情:写好自己祖国的文字、语言!而我们泱泱大国的中国汉字,已走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她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留存下来的使用者众多的充满审美韵味与哲理意蕴的象形文字。中国的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和象征,在汉字这四四方方的世界里有着说不尽的魅力和神奇力量。每一个汉字都承载了一段故事,每一个笔画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笔下的汉字能使我们记起那份古老的文明,能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所以,笔者很重视学生的书写,每天都要求学生拿出一点的时间来练字,把我们的汉字写好,就是一个有良好素养的人了。

二、充分利用课本里的传统文化要素,让学生品味浓浓的“中国味”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篇目都渗透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使人读来倍感温馨,比如《云南的歌会》,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赞赏。《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文章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是对故乡高邮的鸭蛋赞美。在《春酒》里面,思乡是文章的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叠印在一起,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春酒、会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无数读者,“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会酒”席上不断氤氲起来,弥漫成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笔者在教学生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也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找找自己家乡在传统文化、人文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并写成文章,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说说家乡的“中国味”。这样,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浓浓的人情、乡情……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初中课本里,学生要学的古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是华夏文明的一块瑰宝,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其中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兼集天下苍生的远大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书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岳飞在《满江红》写下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势,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王昌龄的《出塞》、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四、让传统节日走进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利用一切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新春佳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情人节、七夕等节日,要求学生走街串巷,看看家家户户是怎么过节的,有哪些传统文化的元素,都细心地进行观察,并把它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回课室后,同学之间互相的交流、学习,从而培养热爱家乡之情。

五、在古今的中国名著中寻觅传统文化

笔者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每周都组织学生到图书室里看名著,还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记下好词、好句,写写读后感,还召开读书分享会,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都把《繁星·春水》《伊索寓言》《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等看完了。他们在《繁星·春水》中沐浴着伟大的母爱,在《西游记》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找到了真、善、美……在文学的殿堂里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学习中传统文化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非常有必要,一方面弘扬了我们民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文化品德修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用好语文课本这一源泉和后花园,就一定能让语文教学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真正达到《語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把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中学语文传统文化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