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阅读感悟需要由浅入深,学生阅读感悟的由浅入深,不仅仅就是对文本深度的感悟,关键当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
关键词:阅读感悟;由浅入深;策略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人们对学生的阅读感悟产生一些思考,也在进行着相关实践。跟随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队伍,思考和实践着学生阅读感悟由浅层转向深度的相关问题。现将相关思考和实践笔耘于此,权且抛砖引玉。
一、 语文核心素养形成需要学生感悟浅层转向深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仅仅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而应当必须多体现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形成上。因为新时代对人才也提出相关的挑战,对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亟须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上逐步奠定基础。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逐步奠定必须赖于实际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感悟的浅层转向深度。如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们仅让学生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者就是能够将相关自己喜欢的部分去背得滚瓜烂熟,学生的所获也还是相当浅表的。而在具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去关注比较重点的句段,引导学生去比较反复地咀嚼相关的内容,学生的感悟就不一样。如学生咀嚼着“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产生着这样的感受——居里夫人的外表美,产生如此的联想——镭的颜色美,还产生这样推测,居里夫人之所以能够这样,绝对说明她是一个内在美、人格美的伟大的科学家。不少学生也都产生这样的慨叹,如果居里夫人没有其内在和人格的美,那也根本不可能去创造伟大的科学事业。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需要建立的美好的人格,需要形成的是美好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阅读感悟如果没有浅层向深度的转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多不可形成的。
二、 学生阅读能力说明学生感悟可以浅层转向深度
平时的语文教学,人们都以为学生阅读感悟其能力是比较缺失的,甚至就是相当的缺失,一些具有学习问题者则可以说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无。这就导致一般的教学课堂人们都在以自己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也就导致学生的阅读感悟不是自主的,也不可能就是浅层转向深度的。其实这样的以为和这样的实践都是错误的,而且就是严重意义上的荒唐。小学生不具阅读感悟浅层转向深度的能力?完全不是!如果我们注意教学课堂循序渐进地引领,小学生阅读感悟的浅层转向深度则完全可能会是活力四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注意让小学生去比较自觉地读文,比较老实地读文;注意对学生的读文进行能够刻骨铭心的引导,促进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首先形成的是多对课文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也就在学生所形成的朗读的基礎上,让学生去表述自己的“悟”,去表达自身的“情”。小学生虽然就是那样的“小”,但其“能耐”还是令人欣慰的。一些看似平时不能令人欣喜的学生,也出现相关的一语惊人。如一学生抓住“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关键语句,不仅仅从周总理陈设的简陋,而且感悟出作者之用笔的匠心独运。作者写出房子的“大”,室内陈设的“少”。学生感到这一“大”和一“少”所能形成的是显明的对照,对周总理是极具表现力的。一个个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活动所能激发的是学生对周总理的感激与爱戴。对此,能够引起人们思考的是小学生也完全具备着浅层转向深度的阅读感悟能力。其关键需要我们去做比较认真的引导和学生科学的实践。
三、 阅读感悟浅层转向深度学生生命活力得以焕发
阅读教学、学生阅读感悟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人们:小学生的阅读感悟如果就是比较简单意义上的浅表,那课堂教学则就是“一潭死水”。反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实现学生阅读感悟的浅层转向深度,那整个教学的课堂则完全是十足意义上的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阅读感悟的浅层转向深度,焕发的是学生的生命活力,完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需求。如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这是一篇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而且是说明各具特色之民居的说明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文本的功能,运用对比阅读的策略,找出写民居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经过比较热烈的讨论,感觉各具特色的民居其文化色彩都是比较浓的,建筑民居时“按照传统习俗,先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学生经过比较热烈的讨论,《各具特色的民居》之说明方法也是恰到好处的,如“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就运用打比方的手法,将民居说明得具体而又生动形象。给学生以浅层转向深度的阅读感悟,课堂教学则是完全意义上的不一样,不仅仅就是气氛的热烈,而是阅读感悟得越发深刻。
参考文献:
[1]屠素凤.呼唤“转型”:阅读课堂的“化教为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7.10.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
作者简介:
高晓霞,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新江南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