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映娟
【摘要】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过程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近年来,白板以它的灵便、交互、存储等功能倍受师生的喜爱,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本文以《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为例,展示白板的交互控制,方便呈现、处理存储,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关键词】白板运用 主动建构 主动探究
建构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它包含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提供信息的建构,也包含有选择地加工的建构,这种建构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近年来,电子白板以它的灵便、交互、存储等多功能,轻盈走进课堂,倍受师生的喜爱。电子白板的运用,更多地为主动探究学习提供思想和物化环境等条件的支撑,它那逼真生动的画面,“声文并茂”的演绎,动静结合的展示更能使学生活跃思维、主动建构。
2016年12月26日,我参与了海门市小学“校长杯”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下面以《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一课教学为例,谈交互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运用。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它让学生们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与边上所经过的钉子数,以及内部钉子数的关系,也让学生们在探寻规律,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学会简单推理,感受数学规律的奇妙。因为是探究课,课堂上会生成许多教师无法预料的状况,需要白板的随兴书写和留痕比较;因为是探究课,学生会像科学家一样猜想、实验、验证、归纳,需要白板的交互控制和存储提取;因为是探究课,教师会引出结论背后的动人故事,需要白板的自如链接和五彩呈现,这些都是白板运用的基础所在。
接下来,就来细说白板环境下《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课程的整个设计流程:
1.精心预设,激趣设疑
课堂以学生熟悉的钉子板引入,分别以围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接着,用每格为边长1厘米的点子图替代引出正方形,让学生说说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里,利用白板的多变交互功能,拉动其中的一个点,让它变成梯形和三角形,让学生数或算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而后,再拉动其中一点,变它变成任意多边形,在此过程中,老师能很快说出图形面积。为让学生们更确信老师的神奇本领,又让学生在屏幕上自由画一个多边形,老师也能很快地说出它的面积。这一环节,利用白板的自由书写、智能笔自主画图功能,师生共同创造多边形,以教师的快速、精准计算,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导学引领、自主探究
教师给出一组图形:
同时出示导学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发现: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图形边上的钉子数除以2。
导学单1:
(1)算一算,数一数,把结果填入表格中。
(2)观察表中的数据,想一想多边形的面积和它边上的钉子数有怎样的关系。
老师说明:为了更简洁地表示出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用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用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得出S=n÷2。
老师又给出一组图形: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图形,算一算面积,数一数边上的钉子数,学生发现用“图形边上的钉子数÷2”又不适用了。这时,老师再让学生观察上面一组图形,图形的里面都只有一颗钉子。由此,学生再次生疑,产生进一步深究的欲望:当图形内部钉子数为2枚时,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在这里,白板的即时记录、灵便存储的功能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师生的学习活动灵活多变、活泼自如。
3.合作深究、适时建模
这一环节,老师出示导学单2和点子图:
导学单2:
(1)组内画出4个内部有2枚钉子的图形,并将S和n的值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2)观察、比较、分析,你们有什么发现?
(3)组内形成统一意见,准备汇报。
让学生伴随轻快的音乐自画图形,探究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边上的钉子数与多边形面积的关系,建立画图形、数面积、说发现、找规律的思维模式。在学生进行成果分享时,老师运用白板的拍摄功能,把学生的作业存储、留痕,并通过再次观察比较,得出当n=2时,S=n÷2+1。
4.开放拓展、举例验证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a=1和a=2时,多边形面积与图形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利用下表和点子图,让学生开放性地选择当n=3枚或4枚时,引导他们猜想、举例、验证,不断完善规律、感悟规律。那就是S=n÷2+a-1。
5.文化积淀、触及心灵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中的概念、规律往往以一种“冰冷美丽”的结论出现在教材里,而它的形成、发展、生成往往经历了数学家无数次的观察、分析、实验、调整、优化。本节课,学生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完善结论,亲身经历了“冰冷美丽”背后的“探究思考”。这种成功的愉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课堂又利用白板的超链接功能给出微课,引出皮克定理:
在一张方格纸上,画着纵横两组距离都相等的平行线,平行线的交点叫作格点。一个多边形的顶点如果都是格点,这个多边形就叫作格点多边形。奇妙的是,只要数一下多边形边上的点数和多边形内部的点数,就可以用公式算出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公式是由奥地利数学家乔治·皮克在1899年给出的,叫作“皮克定理”,那就是S=n÷2+a-1。其中,S表示多边形的面积,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点数,a表示多边形內部的点数。
同时,介绍由中国数学家闵嗣鹤著的《格点和面积》一书,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外阅读。微课和书籍的介绍,让学生感同身受数学文化的现实力量,在充满张力的数学思考中,感受那种触及心灵的愉悦。课的结尾又运用白板的自由提取功能,再现学生在第一环节自由画下的多边形,揭示教师精准计算的秘密,首尾呼应。
好的数学课堂,应是师生一次美妙的数学之旅。在交互白板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以同伴合作的身份引领学习过程,学生以主体地位探究数学规律。整节课,数字化资源的展示更开放、灵便,达到“知识互动生成,思维碰撞激活,过程反思再现”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