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微 周嘉
摘要: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在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时,要依据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要求与现阶段价值观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指引下,加强对高校价值观教育目标有效性的考察与探讨,不断摸索加强高校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方法,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教育策略
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价值观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培育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观念的形成,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对于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最根本的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结合目前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以及大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及时对价值观教育目标及原则进行积极的研究与总结,研究有效实施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使之真正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有力承担者与建设中坚。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境遇
进入新时期以来,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开始由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型的现代社会转变,始自社会经济领域的多层次分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由此引发社会价值观与价值标准的多元化。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们,是诸多深刻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身处其中,其思想状况同样受到冲击和影响,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容逐渐复杂多样,趋向务实,但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他们代表着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仅会成为社会建设的承担者与核心力量,同时他们的价值取向、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未来的价值观念和理想。因此,正视新时期高校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研究与探索,是提升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社会理想层次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我们高校来说,任重而道远。
其次,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发达的资本国家借助经济强势将其主导价值观念在短时期内迅速借助各种载体传播开来,其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远在人们的意料之外。随之而来的是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纷争,错综复杂,其真实面目有时难以厘清,因此极易给大学生造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混乱,同时也给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文化发展样态上的多元态势也使得价值观的主体尤其是青年学生在价值观念和思想的选择上进入多样化时期,其内容日趋复杂和丰富。目前对于我们各级各类高校来说,对崇尚思想开放、言论自由、个性至上的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争夺理论制高点的长期的攻坚战。
最后,互联网络、大众媒体的存在及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众多网络资源的存在,使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颠覆了人们对以往相互交往方式的定义与理解。而教育本质上是通过信息传播达到信念被受众接受并在其思想当中予以确立的过程,当信息传播中间环节发生重大变化时,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就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可变性。西方社会的文化产品与意识观念不断被制造出来,充斥于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传播媒体,对于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高校学生来说,很多人在被动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他们原有的报效祖国与人民的远大志向、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逐渐被淡化与消解,价值观念体系被解构、重组,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重组过程中,最终出现了不稳定、多樣化、矛盾等等特点,也正因为如此,积极探索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策略及路径成为目前各高校教育主体面临的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二、高校价值观教育策略及可行路径
首先,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校园的现实提醒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新时期高校价值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文化具有熏陶与重塑的内在特质,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涤荡作用,借助高校校园的硬件设施到校内软环境建设,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在校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施加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依托各个高校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特有的品牌文化,为师生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与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高校价值观建设的各个主体要分工合作,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在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心理特质出发,正确设立合理的教育目标及科学的教育内容与原则,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教育背景,每个人的人性发育发展程度和层次也互不相同。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尤其是高校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不惧艰难险阻,其个体生命的发展不是一个既得的而是一个获得性的历史生成过程,人生的全部意义来自于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与身外世界相互关系的价值判断与价值生成,是一个不断审视自身发掘其自身无限可能性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一定要做到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愉悦身心,提升审美情趣,形成并保持良好的价值判断力。同时,校内的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共同努力,多方位拓展价值观教育的领域与途径,发挥高校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
其次,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教学也必须承担起传播优秀文化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作用。教者不仅要熟知本门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与本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对教育教学的对象——高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和思维特点等做深入了解,深入钻研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改变以往机械地、传声筒式的、工具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从受教者的个性特点出发,根据教育引导者对具体的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的理解和把握来有效地实施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受教者内在的潜质,重视并着力培养其主动性、能动性,帮助、引导受教者整合、过滤、分析其实际接受的各种价值观念与价值信息,将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化在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应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来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最后,要充分发挥高校校内外各个不同教育平台及渠道联合教育的优势。目前高校价值观教育也的确注重组织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假期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兴趣形成的由专业课教师带队的社会实践,也有校内各个社团依据各自计划在校外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高校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判断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学生自身历史性的实践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与提炼。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各个不同学期及假期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当中,将价值观教育返回到现实而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中,丰富而生动的社会成活成为学生践行价值观的厚重教材,不仅加深了高校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同时有助于他们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与选择。
就各个高校来说,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而历年来不同高校的内容各异的社会实践也的确证明,各项实践活动的有序展开和按步骤、按计划组织进行,不仅可以使得高校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他们在校内无法得到的社会经验与社会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到自身价值实现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关系,从而做出新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而明确自身在未来社会发展中过程中的地位与角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