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献
深秋初冬,万木萧条。这个季节,齐鲁大地已经不见了夏日的葳蕤与秋月的红黄。从北到南,透过高铁宽大的窗户,掠过眼帘的全是暗绿色的麦田,间或一座座黄砖黛瓦的村舍。北方大地似乎沉寂在冰冷肃穆的气氛中。此时出行,虽不是最佳季节,但比起七八月的暑热,倒也干爽利落。
高速列车风驰电掣,从济南南下60公里,京沪铁路的东端,有一座历史名城——泰安。遥遥望去,街道纵横,楼宇入云,城虽不大,现代化气息浓烈。现在的泰安,已经刷新了往日的旧颜,地名却保持着古色古香,一点也不新潮,听起来甚至有种古板呆滞,似乎与新兴的现代化城市格格不入。岂不知,这名称的背后却包含着国家民族千百年来的重大祈愿——国家稳泰,百姓平安,简要称之为“泰安”。这不仅反映了历代统治者的企求,更反映了自古至今中华民族的心愿。毕竟,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的痛苦与老百姓的战乱离散,一代又一代,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遗传基因之中。远离战乱,祈盼太平,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安”二字的内涵丰富,以它为地名,庄重大方,寓意深刻。
泰安这座小城的灵气和力量,来自它背后的雄伟山峰——泰山。它绵延起伏的山脉横亘在华北平原的南部,由东到西,在临近黄河的地方像一个急速奔跑的运动健儿戛然止步,那股无处迸发的惯性直冲得挺腰鼓腹、翘足扬头,陡然间比平日高大了许多。泰山主峰在这里横空出世,拔地而起,昂首天外,高大魁梧的身躯屏障着山脚下的泰安。这山,象征着天地,人们的崇拜赋予它无穷的力量。秦皇、汉武这些中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帝王,功成名就之后念念不忘的就是朝拜泰山、封祭泰山,以告慰天地——大功告成。从遥远的秦汉,它巍峨雄浑的身躯就成了天地的化身!在那个因生产力落后而崇尚神灵的年代,人們的理念中,还有什么是比天地更至高无上的?
如果说帝王们来泰山祭拜,是为了显摆事业的辉煌和宣示天子的君权神授,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缔造者“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老夫子当年跑到泰山来干什么呢?与帝王们的封禅相比,老夫子既摆不起盛大的场面,也没有浩浩荡荡的仪仗,只不过带着六七弟子乘着牛车周游列国,宣扬治国的政治主张,以期“天下归仁”。亦或是在担任鲁国司寇的任上,带着少许随从出使齐国时途经泰山,站在山脚下的一块高丘上,向南遥望茫茫大地,眼前依次出现了鲁、吴、楚、越、晋、秦、郑、齐等若干诸侯国的版图,噫,这天下实在是太小了!“登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老夫子感觉的“小”,更加坚定了他推行仁德治天下的决心。泰山,随着夫子的感慨而被载入《论语》,彪炳史册,这悠久而豪迈的历史,是中国其他名山仅可望而不可及的荣耀。站在山前一个高岗,即可放眼神州,心怀天下,泰山从混混沌沌的原始状态就被赋予了与“天下”两字无法撇清的干系。
历代帝王的封禅,给泰山遗留了一份长长的文物清单。遥参亭、岱宗坊、红门、中天门、南天门、玉皇顶等。而封禅大典的所在地——岱庙恰恰又是这众多文化单元中不可或缺的熣灿明珠。秦碑斑驳,汉柏龙钟,唐宋元明清昭昭文字,无不见证着岱庙历史的久远和荣耀,天贶殿的重檐斗角则向世人昭示着它非同寻常的庄严与尊贵。民间传说中国有三大殿:北京紫禁城的金銮殿、泰安的天贶殿和山东曲阜的文宣殿。它们分别代表着皇权、神权和文宣意识权。三大权力的融合,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中国的老百姓只能生活在这张大网下,即使饥寒交迫、难以生存,也不敢有任何的非分之想。
从孔夫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苛政猛于虎”的感慨,到汉武唐宗(唐高宗)的封禅,泰山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的自然逐步被神化的过程。千百年来,高大巍峨、雄浑壮观的山体犹如天地幻化的民族之躯,矗立在广袤的神州东部,始终俯视着中华大地,它的雄伟、博大和宽广,渗透进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液。国人心中驻藏着一座大山,面对世界风云,任何惊涛骇浪和狂风暴雨的袭扰只不过是擦身而过的微波细风罢了……
高速列车飞速疾驰,泰山那硕大的身影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无形之中,车轮滚滚向前,什么力量都无法阻挡,它承载着历史的重托,永远驶向未知的远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