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
摘 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课标改革也在大力推进,互动式教学以及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三个教学阶段都是十分适用的。对于初中化学课堂,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其中,可以发现其对课堂教学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能够提高课堂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本文就互动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探讨,挖掘其价值。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价值探讨
互动式教学就是指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师生能够平等交流,形成思想与思想、观念与观念之间的交流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帮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互动式教学,发展互动式教学的价值,提升教学效果。
一、初中化学课堂传统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占主导地位,进行知识的将结合传授,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听老师讲解做笔记等,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重视对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高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很难理解本质,长期的疑惑将对学习和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不愿去学习。师生关系生硬,缺乏交流互动,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好,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佳。
二、互动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互动式教学注重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来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互动式教学将学生不再放在被动的听课位置,而变成了教师一样的教学主导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来解学习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这样良好的互动,营造了和谐有好的学习氛围,帮助教师开展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初中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三、互动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人的工作,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以供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等也会处于清晰活跃的状态,能够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不仅可以进行知識的交流,还可以传授情感和经验,让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减少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和抵触心理。同时教师能在交流过程中增加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对教学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的同素异形体的内容讲解时,可以列举很多例子例如石墨与金刚石,红磷与白磷等,让同学到讲台上进行判断并讲诉做出此判断的原因,教师进行评定和相关知识的解释,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学生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并能够准确判定。
(二)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之间团结协作,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同成员间相互帮助,增强沟通,教师在旁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同时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每个小组上台讲解一小节知识,并对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小组之间互相合作,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在小组学习中,各个同学取长补短,平等交流,共同成长。例如在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材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的学习中,总共有4小节的内容,可以提前将班级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并给出一周的时间准备,最后进行各小组讲授知识点,教师适当提点的教学方式,以此增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和谐友好的同学关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
(三)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交流,形成良性发展
评价与交流往往是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是进行知识总结与扩展进步的阶段。可以开展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在进行小组讲解知识,小组间相互学习之后,进行互相评价交流,将知识更加系统的梳理一遍,并拓展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指出某同学的优点或不足,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并不松懈更加努力。同时可以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延展,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并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学生就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想法并做出改变,双方共同进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师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提升学习效果还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为国家培养化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俊.互动式教学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164-165.
[2]陆广海.初中化学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的运用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6,23(2):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