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进朝+李鹏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健康状况令人大跌眼镜,国家有关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此背景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应运而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设计的初衷是要学生积极参与,调节身心,缓解疲劳,而不是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标。必须明确认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初衷,避免大课间体育活动走向表演化、形式化的不良风气,不应过于要求开展内容与组织形式,要增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青少年体质下降;大课间体育活动;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3.015
1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但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滑,健康状况令人大跌眼镜。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文化课压力与日俱增,大量的时间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而作为中小学生,每天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外,还有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课程学习,学习时间长,休息与运动的时间短。运动时间除了每周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外,其他的运动时间很少,仅剩开展一般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难保证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身体。
自198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联合,每隔5年进行一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至今已经30年,最近两次的调研结果显示
(2010年、2014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小学校园里更是出现大量的“眼镜族”,7-12岁小学生为40.89% (其中城市为48.81%,农村为32.98%)比2005年增加9.22个百分点,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1]。与2010年相比,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2]。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国外已经采取相应的措施,督促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我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因为体育活动时间短而影响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国家,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当然也是其他国家关注的热门话题。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体育教学活动,随着国家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大课间体育活动日益火爆,与此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
2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由来
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学校将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集中到传统的课间操上。我国能查到有关课间操的记载是在“1979年刘绍曾先生的译自苏联《学校体育》杂志上的“日本中小学体育”译文中出现“课间大休息”一词,文中介绍了日本中小学课间大休息活动的方式。这就是目前已经找到的最早使用与“大课间活动”相近说法的资料记载”[3]。“1999年10月,国家教育部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改革开放20年学校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会上作出了将课间操改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决定。而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验、普及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4]。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中国中小学生特有的体育活动,它既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不是传统课间操,它是一种组织形式灵活多变,活动内容丰富,锻炼强度与负荷适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身体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体育活动。“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一般是利用上午或下午的一次课间休息时间,时间为25-40分钟,平均达到30分钟”[5]。
2007年,中央7号文件中《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的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而且规定每天上午要组织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6]。2011年7月8日,教育部印發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附件中,第1第2条明确规定:“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中小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将上述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学校课表,认真组织实施。建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有效工作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从组织领导、科学管理、评价考核、条件保障等方面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出明确目标,制订具体方案,确保落到实处”[7]。
由于国家政策的出台,一系列的文件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肯定,大课间似乎成了中小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评比内容,通过走访了解到大课间体育活动展示已经成为常规项目之一。在学校体育工作者的视野中,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目前,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也是有着积极的评价。
3大课间体育活动中的问题
3.1场地问题与经济成本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因为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学校场地不足的问题,即生均占有面积少的问题,所以,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就需要学校体育教师的精心组织与策划,以此来弥补场地不足的缺陷。基本表现是学校规定不同的班级在学校规定的场地进行活动。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所以,很多学校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器材,组织学生排练,以便增加评比时的成绩。而且,最近还出现一种现象就是进行拍摄,这无疑增加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经济成本。高额的经济成本之后带来的是,大课间体育活动走向表演化、形式化的活动,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的盛行。
3.2设计违背大课间活动的初衷endprint
大课间设计的初衷就是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强体质,缓解学习疲劳。然而,当前很多学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上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在評比与展示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荣誉。但是,在学生的世界里又是怎样的效果呢?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与新鲜感,学生可能刚开始能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很快就会消失,甚至产生厌倦,毕竟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工作的常态。由于生均占有面积不足,学生一到大课间必须到指定的位置活动,学生很容易不乐意。再加之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求全员参与,任课教师与班主任经常是一脸无奈的做着学校要求的动作。由于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复杂,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减少过于复杂的组织,很多学校基本上都采用了集体“跑操”,这同样有悖于大课间活动开展的初衷。
4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反思
通过10多年的发展,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通过走访一线体育工作者了解到,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课间休息的重要一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传统课间活动相比,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基本都是使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缓解疲劳,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从本质上说两者并与差异,都是以调节学生身心,缓解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目的并不是通过课间的运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或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客观来讲,大课间体育活动由于时间长于传统课间活动,能起到通过运动量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从设置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初衷来看,每天安排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没有体育课当天,保证学生锻炼1小时的时间。从而保证学生体质不因学习负担过重,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下滑。这种设计和要求本来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想要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需要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而大课间体育活动在短短的30分钟以内,是很难达到预期的要求的。就大课间体育活动本身来说,因为其所处的时间点是课间,如果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运动量不足,达不到一定的运动负荷,根本达不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反过来说,如果追求运动负荷与运动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影响下一节课听课质量,这与课间休息的初衷相违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功能就是缓解学生课上的紧张情绪,放松心情,舒展身体,这应该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和设计初衷,大课间体育活动所处的时间点决定了它不能有过大的运动量,所以,也不能代替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量与运动负荷。
客观来说,就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时间来看,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要达到锻炼效果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30分钟的时间并不是运动的净时间,因为其全员参与性和学校场地问题决定了它必须是有序的组织与安排,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从学生走出教室到集合完毕一般需要
5分钟左右,活动结束后还要留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去卫生间,还要有序归队,按时进入教室。实际留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是比较困难的,锻炼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如果学生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的运动强度,后期恢复时间不足,容易影响到下一节课的上课质量。在设计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如果忽视了缓解学生紧张情绪,调节身心,缓解疲劳这一根本目的,而过于重视运动量,可以说这样的设计是失败的。
学生不愿意自觉参与的大课间就是失败的大课间,大课间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自觉参与,有效参与,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得以放松身体,缓解疲劳,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过于要求形式化、表演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另外,过于强调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运动技术,运动量,这也有悖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
通过走访基层一线体育教师发现,部分教师认为,想要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来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运动量,并不是最佳的手段。按照国家规定,大多数学校严格执行下午四点半左右放学,为了减少学生在校的风险,学校一般四点多直接放学生回家,而家长一般在六点左右下班,很难在四点多来将学生接走,在这样的条件下,多数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接走的,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以及老年人对小辈的娇生惯养思想影响,接走之后,要么回家做作业,看电视,玩电脑,或是送到托管班,很少有参与体育活动的现象。青少年体质下降不是单方面的原因,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想要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体质,确实有着不小的困难。
5小结
大课间体育活动归根结底是处于“课间”的体育活动,在设计之初,必须要考虑其目的,明确大课间体育活动是缓解学生疲劳,调节身心,要考虑到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的设计目的。
表演化、形式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倾向应该避免,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应该简单化,有效化,切实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效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将大课间体育活动调至下午放学,增加学生的运动量,更多的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运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不应该过于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1(09):1024-1026.
[2]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J].中国学校卫生,2015(12):4.
[3]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01):28-30.
[4]王正.安陆市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曲宗湖.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1-6-23(03).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S].2007-5-4.
[7]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J].中国学校体育,2011(1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