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相玮
摘要:科技实践与生态伦理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科技实践具有双重属性,爱因斯坦曾把科技的正负效应形象地称为“双刃剑”。波普尔则称之为“潘多拉魔盒”科技对生态的正负效应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何正确认知两者的关系以及如何防范产生的负面效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工具理性与生态伦理的统一。
关键词:科技实践;生态伦理
一、科技实践与生态伦理的关系论
自工业启蒙以来,科技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提供了工具,方法和手段,在人类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且特殊的角色。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1]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作用日趋凸显,人类利用科技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将自然变为人化的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我们需要呼唤人类的理性,从而为人类意识和价值两方面建立一种循坏的生态伦理范式。
此外,科技又带有人的目的性。科技是人类在实践中的产物,人是科技实践的主体。人类想要改造客体,获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就必须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也必须遵循自然物质的生存规律。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不以人为转移,人类只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面对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严峻的生态问题,人类需要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科技实践合理性
在对实践合理性应用的問题上,学者欧阳康、张明仓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观是一种实践合理性观,主张从实践的角度去检验事物的合理性,尤其强调人类实践本身的合理性,认为实践合理性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规范性的统一,也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2]实践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活动,它也有很多矛盾的内容存在。迄今为止,并没有从哲学的高度提炼出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过分的依赖于科技带来的伟大而神秘的力量,人们迷失了自身理性在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笔者认为,人类实践活动与人类伦理之间是矛盾的两方面。即在人类现实观念中,人是主体,也是核心。然而,自然界又是客观而神秘的存在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角度来看,科学合理地把握人的本质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构建生态伦理的人文理性,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自然观和实践观的基本概念和观点。
三、生态伦理的理性建构
(一)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与自然作为实践的主客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只能在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双向运动中才能真正得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人类不能仅仅追求自然对人的资源价值、科学价值,还应该维护自然对人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因此本文旨在改变人类以往的错误观念,努力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及万物地权利,既开发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生态进化,加强完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坚持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批判了传统发展观导致的人的发展与自然基础相互对立的现实。传统的发展观割裂了人的生态属性。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极度异化,同时也造成了人的发展的片面化和自然界的贫困化。为了克服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与对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传统发展观的局限和不足,树立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发展观。
(三)工具理性与生态伦理的统一
现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作为一种最行之有效的工具理性,其发展的先进性在于每个国家确立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因此,建立一种能够控制全球人类行为的生态伦理机制尤为迫切。人类正逐步意识到建构全球生态伦理体系来约束工具理性—科技,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对于控制科技的负面效应,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的迫切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实践带来的最严重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生态问题的不断恶化,生态伦理也受到严重挑战。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无疑是人类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后的一种超越。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理论,来打破人与自然关系长期失衡的状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积极倡导人类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循环型的伦理范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欧阳康,张明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汪信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王勇,卢春雷.科技实践与人类理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1.
[5]米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科技价值的实践基础[J].理论探讨,2008.
[6]孙万国,焦君红.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J].生态环境学报,2009.
[7]黄红.当代科技中的环境伦理问题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2006.
[8]李桂秋,傅长吉.科技发展与伦理文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