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忆涵
摘要:语用模糊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策略,在语言交际中普遍使用。语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过。本文试图从Verschueren提出的顺应论视角来分析大学生英语课堂上的教师语用模糊现象。
关键词:语用模糊;顺应论;模糊策略
模糊现象客观地、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人类语言中,同样存在着许多词语,它们所表达的概念是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即所谓的“模糊概念”。人们对模糊现象的关注与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了,但是对模糊语言进行专门的研究却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模糊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只是一门研究语义的学科,主要关照对象是作为概念的语言范畴,属于语义学的一个分支,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加州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的“模糊集”理论。何自然指出,“模糊”概念就是表达 命题真假之间存在界限不明的延伸。
一、语言顺应论与语用模糊
(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或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选择语言手段,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里,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根据顺应理论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以及动态顺应三个方面来阐述语用模糊性的特征。
(二)语用模糊
语言学家注意到语言模糊现象最早可追溯到语言哲学家皮尔斯1902年首先提出“模糊语”的概念:“当失误出现若干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言者已经仔細考虑,但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划归某个命题,还是将其排除在外。此时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语用模糊是指在特定的语境当中使用模糊的或间接的语言向听话者表达言外行为或者言外之力,使说话者的表达出现某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语用模糊现象。
顺应理论与语用模糊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顺应论作为语用模糊的理论基础,能够确保交际者在表达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达到说话者的根本意图。而语用模糊是说话者为了顺应语境对不同的语言进行选择的一种结果。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英语课堂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在英语课堂中,语用模糊现象使用情况很普遍,这是语言使用者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顺应语境的结果,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交际目的。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用模糊策略是为了达到更好地课堂交际效果,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
(一)语音模糊
T:xiao ming,tell me what your desk mate wang li is doing there now?
Xiao:oh,i am sorry he is S-L-E-E-P-I-N-G.
在这段对话中,小明同学不愿直接说出“sleeping”这个单词,尽量避免发出这个单词的完整音标,用拼写的方式告诉老师。这就属于语用模糊现象中的一类。
(二)语义普遍性
通过语义普遍性实现语用模糊也就是说讲话者在特定语境中所使用的单词或语言没有明确的指称。例如:
T:Lily,you have a perfect figure.Do you do morning exercise such as running everyday?
L: yes,i do running almost every morning.
T:you alone?
L: no,i run with someone else.
T: your classmates?
L:no,one of my friends.
在这段对话中,很明显老师意图了解每天和Lily跑步的那个人,但Lily并不想在课堂上暴露很多关于她朋友的信息,所以她用了这个词“someone else”实现了交际效果,尽管她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
(三)语义模糊
单词的模糊性是指它的语义不确定性或者语义模糊。通过模糊语言来实现语用模糊现象是很普遍的。例如:
(1)T:it is a very cold day today,isnt it?
(2)T: though the final exam is coming,lots of you are still not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以上这些词“cold”,“enough”必须在正常的环境下才能有合理的解释,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比如在(1)中,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冬天的每一天的温度都低于零度,所以每天都是寒冷的。但在北方的人们可能不会感觉到很冷。例(2)中的模糊词“enough”会使读者联想起一些问题,比如多少就算足够的注意力了。对于学生们来说,在平常学习中课后一到两小时的额外学习已经足够了,但是在考试前就不是如此了。
以上几方面仅仅是语用模糊策略的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英语课堂上还有其他更多语用模糊现象。很明显,这类语言现象在任何语言交际中都很常见,而在英语课堂上也无例外。
三、结语
从顺应性的视角来对语用模糊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在交际过程中解释语用模糊现象,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张淑玲.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
[2]张红.从顺应论角度看广告语中的语用模糊[J].北方文学,2012.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