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林香
“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是小学数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教学中,体现的是教师为主体,只注重学生双基的训练和掌握,课堂上研究的都是一些确定性的内容,教师更关注的是填表,计算等技能方面的一些训练。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逐步形成统计观念的培养,大量增加了有关教学内容,体现的是学生为主体,由注重双基目标的落实,转化为三维目标的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指出“通过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不确定情境时制定较为合理的决策;形成数学分析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些领域的新变化、新要求,教学中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实践中,我们根据这两个板块课型的特征建构了“收集猜想——动手操作——发现归纳——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一模式的运用。。
一 、收集猜想,激发兴趣
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发现最初源于人们的猜想,之后才逐渐被验证。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在“空间与图形”以及“概率领域”的教学中应用及其广泛。
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 “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 “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生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还有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提出:“如何测量建筑物上圆锥形尖顶的体积?”(这是排水法解决不了的)。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需要,有了这样的欲望 ,再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的体积有关?学生便会发挥想象:圆柱与圆锥形体上有相似性,应该他们有关系。教师追问:有什么关系?学生看着手中的学具,展开想象的翅膀:圆柱体积可能是圆锥体积的 2倍、3倍、4倍或其它,这样收集了探究圆锥体积所需用的信息和材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抛硬币”的 教学中,在做实验之前先让学生猜测硬币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概率,(把结果写到黑板上或让他记在心里,这样他就会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做实验的时候,就特别有兴趣),然后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学生带着好奇与渴望的情感去自主探究,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学生有了对探究问题的猜想,就有了验证猜想的欲望,明确了验证方向,接下来为学生进行验证猜想做好了铺垫。这不正是学生经历 “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归纳——应用”这一学习过程所埋的第一个伏笔吗?
二、发现归纳,内化理解
发现归纳,即学生通过大量实例、模型等直观材料,归纳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归纳的过程,实质就是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也是从中总结出规律的过程。这种方法在“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普遍使用。课堂上学生经过一番探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情绪达到亢奋状态,急需的是交流,想说给别人一吐为快,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喜悦,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既内化理解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如在探究“圆锥体积”时,指导学生观察全班的实验结果,会发现:不同条件的实验,结果不同;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圆锥体积=1/3×底面积 ×高) ,这一过程还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科学来不得一丝马虎,为了证实实验结论的可靠性与正确性,教师通过科学的验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加以证实。学生在动态的演示中发现归纳,内化理解,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一环节,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分析数据,合理论证,去伪存真,作出判断,不仅完成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双发现数学、欣赏数学的眼睛,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思考世界,用数学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学习 “圆的认识”后进一步解释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或正、长方形队伍,距队伍2米处或中心放一玩具,大家套圈,学生能说出不公平的理由,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圓内半径都相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并且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理解:车轮做成正方形、椭圆形和圆形的不同情形。同时发现圆形车轮的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同一个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所以圆形车轮的运动是平稳的;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因此滚动起来不平稳。之后再配有形象、逼真的动画课件,将“车轮是圆形的”生活现象,找到了它的数学原型,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眼光解释了这个生活现象存在的奥秘,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总之,在这两大领域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操作中探究,活动中体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学数学,在实际的应用中去理解数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