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刚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未来社会里,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如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一样,我认为小学生学习语文应掌握如下方法,具备以下能力:
一、课前预习要充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对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学生在学课文时,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听课就显得非常被动,学生在课堂中既要听教师的讲解,又要做笔记,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不知所云,就会手忙脚乱,课堂效率不高,在复习时更是费时费力。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上课时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就会有重点,不会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学生思维跟着教师同步走,学生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也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怎样预习呢?
1、读。认真阅读教材,至少两遍。
2、标。标出文中的自然段,每自然段有几句话。
3、圈。圈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拼音。
4、写。写出生字的拼音,大写字母,在生字中圈出部首,写出文中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通过查字典或借助工具书写出课文生字的词语,至少三个词,其中一个词需写文中出现的词语。
5、勾。勾出文中的好词佳句,必要时写写自己的感受、批注。
6、画。结合课后思考题,把不懂的地方画起来,并做上记号。
预习应注意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坚持每学一篇课文前都要预习。为了让预习落到实处,有时带有强制性,教师每次要定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还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共同督促孩子在家认真预习。
二、课堂学习讲实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仅仅是授“鱼”,授得再多,终会有用完的时候。而有了“渔”的本领,将会受益终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教给学生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产生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生字学习,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引领学生学习生字的形、音、义及谴词造句,教师适当的补充、引导;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读、思、议、悟。课堂中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让学生充分的探讨,小组间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上课要求学生学会做笔记,而且速度要快。能质疑,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求学生背诵,增加积累,能当堂课识记的字词及古诗等尽量让学生当堂识记。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能把所学知识用到阅读、作文中去,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其他的问题,力争每节课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以致用。
三、课后复习要及时
复习时,教师不再布置学生多读多写,而要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复习生字:“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难写,应重点复习哪些字;你愿意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可以反复练,可以同桌合作听写,也可以出一份自测题。”复习要及时,如检查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一般是当节课学完当堂课听写检查,第二天再次听写检查。
四、海量课外阅读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朵朵小浪花,学生在学好课本基础知识之上,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博览群书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的综合能力。
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如多鼓励班上爱看课外书的学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又如开展看课外书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阅读能力的机会,交流读书心得、讲故事、写作比赛等。
五、走进生活
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們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触动思维灵感。所以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参与家务劳动,在劳动中有所感有所悟,体会语文的乐趣。
学生学会了上述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形成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一旦学生具备自学语文的能力,他将对语文及其他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有了求知欲,主动性强了,他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个孩子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