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亚芳
[摘 要]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小学计算教学新的内容,以使其适应人的发展。教师要重新审视小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计算教学,只有超越对课程标准的狭隘理解,才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成长规律等方面出发,科学实施计算教学,以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计算教学;儿童视角;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48-03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计算教学”已成为一线数学教师探讨的重要问题。在计算教学中,减少單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较繁杂的计算,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但计算教学仅仅停留于此,显然是不够的。小学低段计算教学要积极思考其真正对人发生有效影响的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从儿童的视角重新对计算教学加以审视,深化其含义,以适应当前教学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一、对当前小学计算教学现状的反思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受邀,观摩了一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展示的是计算课,其教学内容分别为二年级上册的进位加法和三年级上册的口算乘法。虽然内容不同,但教学过程大致相同,均是从情境中引入新课,在展示中探究多种算法,在练习中再加以巩固。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氛围也较好。课后,笔者随机做了个小检测,结果发现两个班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计算练习的完成率均不到80%,正确率分别是70%和80%。
为什么看似完美的教学,效果却不够完美?为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算得这么不熟练?为什么三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还是这么弱?计算课是否需要情境创设与算法多样化?计算课中如何设置计算的题量才算比较科学?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看似非常活跃,问题意识、表达能力也明显比过去有所增强,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的欲望也很强烈,但实际上学生的计算能力却减弱了——学生的计算速度明显减慢,计算正确率大幅度降低。为什么会这样呢?
带着以上疑问,笔者听了大量的计算课,又采访了好几位任课教师,发现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
1.计算情境过于牵强
很多计算课创设的计算情境过于牵强,有的纯粹只是为了引出算式进行“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中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很多时间,顾此失彼,影响了计算教学的效果。
2.计算方法重量轻质
教师对计算的方法往往只求量的“多”,一旦少了,就会想办法引领。对一道计算题往往花费较多时间找出各种算法,但却对找出的算法并不优化,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不理会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计算题量偏少
现在的计算课中,学生计算的量偏少。教材本身编写的计算练习题就偏少,教师在上课时也很少补充别的练习。计算教学太重算理,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说“算理”,挤占了大量的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计算教学。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算法多样化旨在改变“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计算教学现状,但教师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而必须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进行选择。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规律,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设置适量的练习。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低年级计算教学实施策略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为了让计算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应基于儿童的视角,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成长规律等方面出发,科学实施计算教学。
1.尊重儿童心理,注意计算情境的合理化
众所周知,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对知识的建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中。但必须注意的是,情境中的问题指向一定要明确,关注点要集中到数学计算上来,以便于快速切入主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合理使用情境图,做到情境图为计算服务。
现以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为例进行说明。
生活情境要具有数学味。生活情境必须要与计算内容有机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且具有“数学味”。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新年快要到了,智慧爷爷特意为我们带来了一袋礼品,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东西吗?呵,有铅笔,有橡皮,有三角尺。现在要把9支铅笔分给昨天表现最好的三位同学,大家认为怎么分才公平?”先让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动手操作,再指名学生说说各自的分法,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若用算式应怎样表示,从而引出‘平均分,引导学生进行除法学习。这样既能将学习的内容巧妙融入生活情境中,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平均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又没有脱离数学课的本位去营造“虚假的繁荣”。这样较好地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他们在“认知冲突”中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尝试来进行探究,使生活味与数学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问题情境要体现趣与实。从数学本身引入,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全心投入数学学习中。
例如,教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以先和学生玩一个猜年龄的数字游戏:“只要你按老师的要求做一些简单的运算,老师就能知道你父母的年龄,但你们计算要仔细,不能出错。请将你父亲的年龄乘5,再加10,将得数再乘20,然后加上你母亲的年龄,最后减去360。”一位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080,对此,教师把这个结果加上160得4240,求得该学生的父母亲的年龄分别是42岁、40岁。结果一出,学生纷纷赞叹:“真是好神奇啊!”教师趁机告诉学生:数与数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只要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能算会想,自然就会发觉其中蕴含的奥秘。
创设这样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只有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从尊重儿童的心理角度来创设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全心投入学习,又去除了过于花哨的情境带给学生的过度的画面感和兴奋感。
2.顺应儿童思维,科学把握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与优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简单地理解成为多样化而多样化,想優化就优化,应顺应儿童的思维,科学把握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
(1)尊重思考差异,实现价值引领
一个题目出现以后,学生都会有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不同的,这时教师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得到的方法,有一些和教材中的一样,而有一些是学生自己独有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
在学生展示各种算法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有价值的引领。对于一些思维层次较高的算法,教师要放慢教学节奏,每一步都要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以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与掌握。对于一些低层次思维的算法,则可适当加快教学节奏,简化处理。
在学生展示各种算法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并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算法,对学生算法的合理成分巧妙地加以肯定和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通过交流与比较,学生的思维会不断深入。
这样,在思考、展示与交流中,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学生对不同的算法就能有较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2)注重体验感悟,适时优化
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而在多样化的前提下进行适时优化,体现了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
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由于受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因此,对于一些并不高效的方法,教师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优化算法。
例如,学生计算“12+25”时常采用凑十法、合并法和数位法。待学生经历了算法多样化的构建后,教师可引导他们对这三种算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提取大家达成共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算法,并在练习时有意识地进行强化。
在算法的优化过程中,教师不能过早地把各种方法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择优。因为每个学生对自己思考得出的方法比对教师引导的方法印象要深,过快地让学生择优,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应想办法引导他们通过体验和感悟来,选择最佳的算法。
3.遵循成长规律,适度丰富计算的练习量
目前的数学计算课,在情境引入和算法多样化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常常是前松后紧,匆匆收场,计算练习题量更是明显不足。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规律,需要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形成,否则就会形成“夹生饭”。新课程所倡导的计算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必要的计算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当下的计算教学应适度丰富计算的练习量。
(1)新算法形成之前,加强常规口算练习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技能之一。口算要正确、快速,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每一节计算课之初,教师一定要加强常规的口算练习,可以直接笔答,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说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在四则计算中务必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再要求学生口算准确、熟练。
(2)新算法形成之时,增加趣味性练习题
计算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若不加变化,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除了理性的追求外,增加趣味性练习是计算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教学中可以采用找规律、小竞赛、猜谜语、小游戏、改错题、“连一连,看看你画了什么”“比一比,看谁得分高” 等方式开展趣味性练习活动。事实上,计算题是最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只要肯努力、认真计算,就一定会获得成功。这种趣味性练习,能够满足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情况下学习,他们的思维兴奋度高,这样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3)新算法形成之后,补充灵活型计算题
现行的很多教材中,练习题量都偏少,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尤其要补充一些灵活型的计算题,如一些开放型、综合应用型、探索规律型等计算题,通过这些题型的训练,可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计算教学是重要且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作为小学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要从儿童的心理特征、思维特点、成长规律等方面出发,科学实施计算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有充分的沟通,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计算教学的任务,才能使学生的计算学习既有“深度”又保持“温度”。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