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摘 要 《产业文化育人》是系统探索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创新力作。这一成果聚焦职业教育领域重大价值问题,以研究者的学术前瞻,开辟一个“高大上”的研究领域,意在实现对职业教育发展和研究的高端引领。书中的系统的产业文化观的建构,产业文化育人创新实践的探索,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原创品质和实践启迪效用,必将对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高端命题;工作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1-0057-04
余祖光先生算是国内研究产业文化较早的“大咖”了,10年的产业工作经历和30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的实践生涯,赋予了他跨界研究的视野和优势,使他本世纪初开始介入这一研究领域,并一发而不可收。出版了《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产业文化读本》《产业文化育人典型案例》等著作,重点研究的校企合作中的产业文化育人,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教学成果奖。同时,他还经常通过讲学等,推广、传播这一思想和观念,在职教界产业文化育人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他的新著《产业文化育人——理论探索与教育实践》(以下简称《产业文化育人》)问世,正是他10年来深耕产业文化领域研究成果的汇萃和产物。
一、聚焦价值研究的学人担当
任何研究都是包含价值考量的选择,充满价值权衡和博弈。对研究者的学术眼光、价值判断和责任担当是一种检验。祖光先生以学人的担当选择产业文化育人这个“硬骨头”来啃,颇有避轻就重、就难的意味,因为他掂得出这一研究的份量和价值,明了职业教育的“短板”所在,冀望通过这一研究补短板、强内涵,实现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端引领。
(一)补“短板”的自觉担当
产业文化育人是职业教育的短板,著者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从传统的视角归因,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鄙薄劳动、技能的传习,使产业文化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产业文化研究尤为贫乏、几近空缺。“更加令人不安的是,由于产业文化传承、发展和普及的缺失,产业现代化进程缺乏文化支撑的后劲,产业大军的产业文化素养不足,成为我国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升质量的瓶颈。”这种宏观审视和家国情怀,使著者确信自己的研究选择有着利国利民的大担当。还不仅此,就产业文化研究现状來看,“我国产业文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未见到专门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论述。”所以祖光先生希望自己“根据多年来在课题研究实践的初步成果,为建设产业文化体系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这就是真正学者的研究自觉和价值担当。
(二)强内涵的发展担当
当下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已推进到了强内涵、重质量、增效益的“新质量时代”。陈宝生部长提出的“着力提高质量、着力促进公平、着力改善环境、着力优化结构”的四个着力的要求,也是以内涵建设为核心的。对职业教育而言,产业文化育人是内涵建设题中之义。文化是人的内涵底蕴,是人的生命的第二DNA,也是教育应当赋予人的根本性的东西。强化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就是要抓住产业文化育人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就是旨在加强和形成文化育人的格局。《产业文化育人》著者深谙此道,他在“导言”中交代自己研究的初衷,“本书力图从文化变革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突破点,寻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共同文化基础,探索产业文化育人的规律和途径。”这些正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抓手。
(三)高端视野的引领担当
教育的高端视野就是文化育人的视野。职教育人赋予学生的东西是有层级的,按照不同专家的观点由低到高可以形成“知识—能力—方法—视野”,或“知识积累—能力增长—智慧发展—素质建构”,又或“传授知识—能力培养—方法渗透—人性修炼”一类的层级序列。以语文而言,就有人说,小学学文字,中学学文章,大学学文化。可见,文化或类同文化的“视野”“素质”“人性”等的培养是育人的高端境界,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趋势,《产业文化育人》锁定文化育人这一高层级的领域破题,努力开辟一个新的“高大上”的研究疆域,理论上希望引领职业教育的研究,实践上意在将职业教育拔擢到产业文化育人新的高度,引领职教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和方向迈进,其心可勉,其志可嘉。
二、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守望
我国作为一个农耕文化传统的大国,工业化历史相对较短,产业文化的发展并不充分。整个职业教育的产业文化育人也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不完善。其研究也薄弱、贫匮,“还未见到专门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论述”。在这个意义上,祖光先生的研究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其中,他对产业文化观的系统建构,对产业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都具有原创性意义。
(一)系统的产业文化观建构
产业文化是全书的核心范式和理论之根,是全书的存在之本和体系建构的基石。所以著者不吝笔墨,用了整个上编来研究讨论这一问题。可以说,视角全面、内涵丰富、语言精到、阐发透彻,建构起了一个系统的产业文化观,具有独到的创新品质。
1.产业文化内涵的精准把握
在揭示产业文化内涵的性质上,《产业文化育人》先从什么是产业入手,采用由外而内的剥笋式手法逼出产业文化底蕴。它是由不同行业组成的社会性生产组织,而行业又是由众多类型的企业组成。产业文化属于生产领域的文化,“产业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被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以及蕴涵于行业产品和服务中的历史、艺术、品牌、质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样的厘定内涵准确,而且层次感和关系性强,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认知。再如,产业精神是产业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本书对产业精神的10条概括,也是内涵准确、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即合作精神——产业发展的杠杆;契约精神——产业文明的基石;科学精神——产业文明的支柱;创新精神——持续进步的源泉;创业精神——经济繁荣的引擎;效益观念——产业发展的保证;质量观念——产业的生命线;工匠精神——职业文化的超越;环保观念——产业的绿色责任;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回归。
2.产业文化结构的整体构建
本身是一个社会生产体系,产业文化也存在相关体系。《产业文化育人》采用逻辑划分的手法,对产业文化外延进行梳理,描绘出整个产业文化的完整谱系(见产业文化体系示意图),实现了对产业文化结构的整体把握。
由图可见,产业文化是一个分层级的文化结构或体系。“产业文化属于宏观,产业由若干行业组成,行业文化属于中观;行业内部又由许多企业组成,企业文化属于微观。”从内在关系看,微观的企业文化是产业文化的因子,也是产业文化的基础,产业文化是行业文化的统摄,也是企业文化的延伸。行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整合;企业文化经由行业文化的中介演变成产业文化。职业文化、工作文化是与企业文化并置的相关文化。应当说,这一产业文化体系结构的建构,层次上是清晰的,外延上是周延的,体系上是严谨的,逻辑上是自洽的,是《产业文化育人》一书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创新的产业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整个下篇共四章都是在讲产业文化育人。其宏观的总体思路是:认识到位——第六章讲产业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遵循规律——第七章讲产业文化育人的规律;把握核心——第八章讲产业文化育人工作价值观教育;实证支撑——第九章讲产业文化育人的典型案例。具体来看,这一实践探索体现出两大特色。
1.产业文化育人必须彰显职业教育的根本特色
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既有传统文化育人共性层面的,也有产业文化育人个性层面的。个性层面的产业文化育人是著者审视职业教育类别差异、跨界属性、独具特色而提出来的。其界定是,“产业文化育人是用现代产业文化引导学习者的价值取向,升华其理想境界,开阔其视野胸襟,规范其行为习惯,培养德能兼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化过程。”这一功能定义内涵是精准的。职业教育并不排斥基础文化育人,但更应重视彰显职教特色的产业文化育人。“产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其实质是产业文化在职业院校文化中的一种回归。”“回归说”触及职业教育应然本质,潜含对现行职业教育文化背离的否定,无疑是深刻的。《产业文化育人》特别推重工作价值观教育。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产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做好工作价值观教育是产业文化育人的核心任务。”许多调研表明:当下企业用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诟病颇多。本质上是工作价值观的养成缺失造成的。所以要更多地着眼于人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培养起学生产业活动和工作劳动中的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和态度等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产业文化育人必须践行职业教育的育人规律
规律是驾驭和支配事物的形上之道。对规律的探求,是任何科学研究“高大上”的任务,是理论的标高。产业文化育人着力探求其文化育人的内在规律,整个第七章“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的规律”,围绕文化育人的内在逻辑和要素维度,力图揭示学生社会化和职业成长规律、教师再社会化和专业化成长规律、产教、校企间良性文化互动规律,以期用这样的“形上之道”指导育人实践的“形下之行”。这种高端的研究取向和追求是值得称道的。《产业文化育人》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特殊规律,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必须践行这样的规律。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化规律看,《产业文化育人》给出了“两贴近、三结合”的方法。即“理论贴近实际的学习和实践贴近工作现场的学习;生涯社会化与专业社会化相结合,学习世界与工作世界相结合,学校文化育人与企业文化育人相结合。”《产业文化育人》还提出了“教师再社会化的专业成长规律”,这是具有创意的卓识新见。教师的初次社会化是由师范院校走上工作岗位,但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对教师的产业文化素养和职业实践技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再社会化,才能适应挑战,胜任工作。《产业文化育人》还给出了教师再社会化的方法、途径,教师再社会化的命题,是职教师资达标过关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是解决职业教育师资问题的治本之举。
三、破解校企合作瓶颈的应对之道
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文化基础”,从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结构层级看,企业文化是基础层面的,它是落地的、务实的、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可以说,产业文化育人的落脚点和实施点就是校企合作文化育人。宏观的产业文化育人,中观的行业文化育人,最后都要落实到微观的企业文化育人上。何谓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基因,是当代企业管理之魂。它以人的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以价值评判和选择、以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当下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实施已有十多年,但效果始终不理想,高度、深度、广度、长度、效度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产业文化育人》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解惑、提升和应对之道。
(一)认识上的解惑之道
《产业文化育人》在對校企合作的政策认知和问题症结认知上,是独到而有见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业文化育人》从事物分层的视角解读这一顶层政策,即产教融合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宏观层面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中观层面的;工学结合是工作与课程教学的结合,是微观层面的。这一理解对我们吃透政策精神是有启发和教益的。对校企合作遭遇瓶颈,推进不力、成效不显的问题,《产业文化育人》分析归因是:“在校企合作中,由于过于‘务实,往往注意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却忽略了文化交融,注意了利益平衡、冲突化解却忽视了文化互动,重视了体制改革却忽视了制度文化建设。”“校企之间合作,利益冲突难免,更重要的是利益冲突背后文化冲突的存在。”这样的理智洞见,切中肯綮,充满智慧。
(二)层次上的提升之道
校企合作矮、浅、短、窄、穷的问题,源于停留在物质的层面,停留在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的诉求上。比如我们往往追求“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共赢”,惟独没有文化共涵。诚然物质层面的合作是必要的,但眼界和层级不免太低,发展和推进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滞,甚至形成定格,所以必须向着产业文化育人提升。正如《产业文化育人》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迫切需要将产业文化作为产业与教育、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共同文化基础。校企合作的产业文化育人,有利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传承、创新产业文化,增加共同的社会责任,结成更加深厚的合作友谊。”校企合作只有提升到产业文化育人的层次,居高统驭,升华境界,“消解文化冲突,达成文化融合”,才能二次“点火”,获得再发展、再推进的动力和势能,将合作育人推进到理想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