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玲
优化家园共育模式 促进新生入园适应
文 王玲
每个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融入到集体生活中,都是一次极大的人生挑战。这既是对幼儿自身成长的挑战,也是对家庭及幼儿园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合作共育的挑战。可以说,新生入园适应是每所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石,也是每个孩子步入幼儿园生活的敲门砖。我园针对近年来新生入园适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和优化新生家园共育的策略和模式,开展了周末亲子活动、半日亲子体验、专题亲职培训、开心家访派对、幼儿独立体验等一系列渐进性、衔接性活动。帮助新生幼儿从心理上、能力上做好充分准备,从而自信、愉快、独立、自主地融入幼儿园生活,并实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发展目标。
以往的新生适应活动一般安排在暑假8月份开展,幼儿通过两周的集体生活,为9月份正式开学做准备。但这种传统的做法仍然不能解决一部分孩子哭闹、焦虑、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等问题,同时也容易影响其他情绪已经稳定的幼儿。反思以往的时间安排,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来说还不够充分,他们的心理、情感、能力、习惯都处于过渡阶段,极不稳定,所以对新环境难以适应。《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此,新生入园适应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渐进性开展。我园每学年将已报名的新生幼儿统计、编班,以10个家庭为一个班级,每年3~5月,每逢周末组织家长和新生来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既增进了亲子感情,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同时也让孩子在游戏中熟悉幼儿园,熟悉老师,熟悉同伴,建立归属感,提高适应能力。
(一)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
在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中,幼儿时刻都有家长的陪伴,因而心情愉快,有安全感。不论是室内区角游戏还是户外体育活动,孩子身边都有家长的积极指导和及时鼓励。每个孩子在轻松游戏中熟悉了幼儿园的环境、设施,了解了班级的游戏区、进餐区、盥洗间、午睡房……让孩子明白:幼儿园和家里一样,要吃饭、睡觉、玩游戏,这里比自己的家更大,有更多的小伙伴在一起生活。引导幼儿从环境中找出相同点,缓解他们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使幼儿容易接纳新环境,适应新环境。
(二)熟悉幼儿园的教师和同伴
现在的幼儿家长大多是80、90后的独生子女,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但在生活能力方面明显欠缺。因此,很多孩子仍由祖辈或保姆带大。许多家长,尤其是祖辈的过度溺爱、包办代替,造成了幼儿任性、自私、不会交往。幼儿园组织的周末亲子活动给孩子们创造了认识新老师、新同伴的机会。通过老师的介绍,大家相互认识,一起游戏,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一起想办法解决。在老师的组织和家长的引导下,幼儿逐步树立起集体观念。
(三)熟悉幼儿园的活动方式
周末亲子活动,由最初的一小时逐步增加到两小时。活动方式由亲子活动,逐步转变为亲子活动加师幼活动。家长参与的活动递减,幼儿独立参与的活动递增。在这个过程中使幼儿逐渐明白:在幼儿园里,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照顾小朋友,爱护小朋友。老师的关爱、幼儿园的玩具、可口的美食都是大家的,要分享,不能独占。在周末亲子活动中,幼儿体验了交换玩具、耐心等待、合作分享……有了这些心理准备、经验准备,幼儿在今后的入园适应中就会轻松面对,避免了茫然无措、焦虑畏惧。
每年6月份,新生和家长每周来园一个半天,进入幼儿园大班,参加“大带小”活动。体验幼儿园的晨检、盥洗、吃水果、游戏等日常活动。在半日体验活动中,新生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好奇,感受到哥哥姐姐的爱护和帮助,并乐于模仿他们。在四次半日体验活动中,家长可以观察到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表现,回家后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经过亲子半日体验活动,很多新生幼儿学会了正确洗手、如厕,安静地和同伴吃水果,友好地和同伴游戏……家长、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强化了新生的良好习惯。
新生入园适应是每所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石。我园针对近年来新生入园适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优化新生家园共育的策略和模式。开展了周末亲子活动、半日亲子体验、专题亲职培训、开心家访派对、幼儿独立体验等一系列具有渐进性、衔接性的家园共育活动。帮助新生幼儿从心理上、能力上做好充分准备,从而自信、愉快、独立、自主地融入幼儿园生活。
家园共育;模式优化;新生入园适应
“开心家访派对”是传统家访工作的再创新。“开心派对”的趣味形式更容易让新生接纳幼儿园老师,信赖并喜欢老师。传统的家访是老师到新生家中了解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基本情况,形式比较单调。“开心家访派对”可以自由选择地点,老师与家长做好前期沟通,定好时间,可以相约在幼儿家里,也可以相约在公园或户外。每年7月份,幼儿园小班老师会为新生带上一份小礼物(入园通知书和幼儿园吉祥物“心儿”娃娃),组织妙趣横生的“开心家访派对”。每个新生宝宝可以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参加“开心派对”,分享自己要上幼儿园的喜悦。在轻松愉快的派对中,老师了解到宝宝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家长对待宝宝教育问题上所持的观点等;同时也让宝宝和家长更加熟悉老师,初步建立师生之间的感情。
亲职培训是我园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了国内外亲职教育的理念。亲职教育在德国被称为“双亲”教育,我国台湾学者将其译为“亲职教育”,是专对家长进行的,让他们成为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近年来,我园把亲职培训作为新生适应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新生适应倾向于幼儿自身的单向准备,但实践证明,只有家长先做好准备,再有步骤地引导孩子,新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的准备是理念的准备、行动的准备,是在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生活的基础上,有技巧的准备。由此,我园设计了不同专题,对新生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亲职培训。
(一)新生家长讲座
新生家长讲座由幼儿园的园长、各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园长介绍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办园理念,学科带头人解读各学科课程特色。新生家长通过讲座对幼儿园的办园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明确了孩子本阶段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认识到自己在家园共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其高度重视新生入园适应工作,树立起“家园携手、共同成长”的教育理念。
(二)新生家长答疑会
建立新生家长微信群、QQ群,通过网络平台、微课堂等现代化技术,在线为家长答疑解惑。这种形式深受年轻家长的欢迎。大家可以随时留言,教师给予解答。网络答疑也便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传递经验。我园每周设计特定主题开展讨论,如《新生入园综合征及其对策》《宝宝爱上幼儿园》《家长说话有技巧》,让家长知道新生宝宝要做哪些适应准备。
(三)家教互助沙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优秀的家长就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园建立“经典家教宣讲团”,由每个班级推选出家教经验丰富、善于沟通的家长,把自己积累的优秀育儿经验分享给大家。对于新生家长来说,老生家长的育儿经验对他们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帮助新生家长解除困惑,学习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促进新生家长提升教育水平。
每个新生幼儿通过5个月的前期准备,参与过12次周末亲子活动、4次半日体验活动、1次开心家访派对,从心理上、能力上做好充分的入园准备。顺利过渡到8月份的独立体验活动中。8月中旬的新生独立体验也是渐进性开展。从第一周的每天1~2小时,由班级的一半幼儿适应,过渡到第二周全班幼儿一起适应。这种从时间、幼儿人数的逐渐递增方式,有助于老师对新生幼儿的照顾与观察,便于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渐进式家园共育效果显著:很多新生宝宝对上幼儿园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95%以上的幼儿情绪稳定,能够适应幼儿园生活。小班老师普遍反映新生班级越来越好带了,发觉孩子的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信心等都比往届新生有了明显提升。
优化新生家园共育模式,将时间、空间、人员、资源多方衔接,优化组合,形成逐步过渡的“渐进式”家园共育新模式,已在我园新生适应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我园将继续以幼儿发展为本,优化家园共育模式,提升家园共育合力,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江苏省徐州市公园巷幼儿园)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