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和培养的思考探究

2017-09-03 10:20周静
好家长 2017年8期
关键词:洋洋独生子女中心

文 周静

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和培养的思考探究

文 周静

最近本园对在职教师做了一个小的问卷调查,对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1)你觉得你们班的幼儿在社会性的哪个方面最需要得到教育和发展?(2)从你所了解到的幼儿教育的情况看,你觉得我们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和教育上有哪些欠缺和令你困惑的地方?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幼儿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幼儿们需要在分享、合作、关心理解他人的能力上有所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是造成这些行为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师的主要困惑之一;某些道德观念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比较复杂,有矛盾存在,不知道如何解决。

马森和艾森伯格把亲社会行为定义为“帮助或使另外一个人或一群人受益而行为者又不期待获得外部奖酬的行为,这类行为经常需要行为者一方付出一些代价,作出自我牺牲和冒一些风险”。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表现,同时也促进着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而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与亲社会行为相悖的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克服和改变的行为。所以,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是比较容易在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上出现问题的,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教育也是教师们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关注焦点。笔者就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教育进行探讨。

一、理解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亲社会行为并非是人生而就具备的。如果我们在一个幼小的儿童身上看见了“帮助、安慰、分享、合作、同情”的行为时,我们肯定会大吃一惊:“这还是小孩子吗?”是的,幼儿这些行为的出现和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心理发展轨迹,由于身心尚未发展健全,在他们接触同伴,接触群体,接触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初期,才会表现出成人以为的童真童趣。也许我们过多看到了幼儿行为稚气可爱的一面,却误以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该属于幼儿,其实不然。

所以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幼儿认知发展的这一必然的阶段。也许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了,独占了玩具,其实他还没有认识到同伴也需要玩具,也喜欢玩具;也许幼儿自私自利了,留下了大的苹果给自己,其实他还不知道同伴也喜欢大苹果。事实上没有对自己需要和观念的了解,幼儿也无法过渡到下一个能够了解他人的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当然理解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并不代表任由幼儿自行发展,这样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

按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帮助、安慰、分享、合作、同情等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都称为亲社会行为。笔者根据在本园做的一个社会性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幼儿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行为;幼儿们需要在分享、合作、关心理解他人的能力上有所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笔者就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教育进行思考探究。

幼儿亲社会行为;合作;分享而教育在理解这一规律的同时,也要适时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客观看待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等等。我们在培养幼儿的这些行为时,任何简单看待幼儿这些可见的亲社会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看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并非可以使幼儿一步成功地社会化行为。同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也无法与幼儿其他方面的教育相分割,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有时幼儿的分享、合作、助人的行为是表面的,他们可能并非真正能够理解他人,没有真正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另外在这些行为的策略和方式上他们也有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而教师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同时也要关注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

以分享行为为例,对于分享我们可以试着提一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食品、玩具、图书等等,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什么情况下来分享?分享是否有度?怎样分享?分享了但不公平怎么办?若不公平分享了,谁分得较吃亏的那一份?这些问题涉及到幼儿对特定情境的认知以及采取行动时的策略,也涉及到幼儿道德认知的水平。也许在我们成人看来对这些问题都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想法,但幼儿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是对他们社会认知的挑战,更是在把思想付诸实践的突破。我们在考虑幼儿的可接受程度的同时,需要让幼儿真正全面认识分享行为,创造教育时机让幼儿实现分享行为的实践,在生活中具体培养分享行为,并最终形成习惯。下面的“分享”案例可以简单地说明这个问题。

洋洋是一个平时不爱讲话的孩子,却能表现出愿意与人“分享”食物、玩具、图书的行为。但是有时有很多小朋友来和她分享东西,即使这些小朋友已经有了自己的那一份,还是到洋洋这里来“分享”洋洋的一份的时候,洋洋总是让得远远的任由其他小朋友“分享”她的东西,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有时洋洋哭了,但当老师问她的时候,她却还是说我愿意别人分享我的东西。

案例中,我们如果对洋洋不仔细观察和了解,我们会误以为洋洋很喜欢与人分享。实则不然,洋洋一方面没有完全认识什么时候需要和别人分享,而在分享的过程中需要有策略地使自己和他人共得分享的利益;另一方面,洋洋表面的分享行为实则是洋洋性格上懦弱的表现,她躲得远远的,她的眼泪、她对老师说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分享行为,教师需要用客观的眼光看待具体情况,在关注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家园要同步,不放弃教育的时机

现代家庭生活开始呈现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大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孩子自然成为家庭的中心,家长多呈现出以下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教养心态。(1)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独生子女没有哥哥姐姐及同伴与其长期生活,所以家长就没有需要发展孩子分享、互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即使家长偶尔关注到孩子在与自己或他人交往时比较“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自利”,也认为孩子还小,成人不必与孩子计较,也就听之任之了,不会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2)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满足孩子的各方面需求,就不会太在乎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即使孩子与其他人在一起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他们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后多为孩子提供物质材料;(3)还有一部分家长将这个唯一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当作王子公主一样供奉着,要什么给什么,整天围在幼儿身边,即使在幼儿园,也要为自己的孩子争取点利益,生怕他们哪里不高兴,不舒服。家长这种教养态度以及对幼儿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很容易进一步强化幼儿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负面心理,使幼儿逐渐将“以自我为中心”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最终形成习惯。

与家庭相比,幼儿园有明确的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目标,比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领域目标的第二条: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当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不同的教育策略和要求,总体是要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放任并强化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而幼儿园却要求幼儿分享、合作、互助,要幼儿克服自己的自私自利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那么家园的教育在这里就出现了不统一。这样也使得幼儿在心理上无所适从,面对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环境,他们出现了在家里和在幼儿园用不同的标准要求自己或是无法成功地与他人合作、分享、互助等,在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上落后于其他幼儿。

所以我们需要做出努力使家园教育相统一,让家长和幼儿园同步关心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应该是独生子女专有附属性质,独生子女一样可以很好地做到分享、合作、互助等亲社会行为。

(江苏省无锡市爱尔艺术幼儿园)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振宇.儿童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范源媛.论独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教育,2006,(6).

[5]刘兰瑞.对幼儿品德教育中分享与谦让问题的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0,(4).

猜你喜欢
洋洋独生子女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洋洋兔 编绘
一鸣惊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竭泽而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