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兰
摘 要:追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当然它更是一种课堂的艺术,它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反思。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追问,是课前精心预设与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巧妙结合。在小学语文中,有效组织课堂追问,能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能设计出巧妙的追问问题,抓住追问的时机,并采取恰当的追问策略,让追问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进而演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追问;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8B-0087-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看似不经意的课堂追问,其实蕴含着很重要的教学细节。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实施追问的策略,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讲,直接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有效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强化学生的思维,点拨学生的心智,进而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而精彩。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追问呢?
一、于导入处追问,激发兴趣
导入环节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提问式导入,是学生在学习新的课本知识之前,教师通过问答的形式和学生展开交流,其主要作用是寻找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并且自然地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导入课堂。在提问式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有针对、有选择地进行追问,往往能使导入新知的过程更加地自然,同时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可以这样设计。师: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司马光的照片,并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分享。之后,教师对学生分享的内容进行点评,并引入课文,告知学生今天要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救人的故事。教师接着追问:他是怎么救人的,为什么要救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容。
又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带着学生背诵一些关于“鸟”的诗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找好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奠定好文章的感情基调。接着,将学生的目光引到文章主題上,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现代散文名家冯骥才先生写鸟的文章《珍珠鸟》,看看他与珍珠鸟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出示珍珠鸟的简介,让学生说说他们收获了哪些信息。在学生说出一些自己了解的珍珠鸟的信息之后,继续追问:别人都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文章中的珍珠鸟为什么会和“我”这么亲近呢?以此激发学生对珍珠鸟的好奇,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追问中展开对文章的探索,进而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让课堂效益最大化。
二、于衔接处追问,促进理解
衔接追问,就是根据课堂实际的教学情况,将文本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其融入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让课堂达到教师、学生以及文本相互融合的效果,实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升华,并有效地收获一些阅读体验。和学生相比较,教师对文本就更为熟悉,对文本分析得也更加透彻,并且能通过追问来唤醒学生的认知以及经验,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衔接中能够有效地进行思考,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提升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学《掌声》这篇文章时,教师要遵循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层次性,让学生能够在层层衔接中展开思考,提升能力。在《掌声》这篇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及追问来帮助学生感悟掌声的力量。在读完第二自然段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英子的自卑使她在全班都看着她的时候,低下了头。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做?在自由选择一些学生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再进行有效的衔接追问:虽然是万般不情愿,但是英子还是站了起来,这个时候她该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呀!谁能说说她为什么犹豫呢?假如你是英子,你会在心里想什么?这样,教师通过衔接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英子的内心活动,感受她的自卑和伤心,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的理解。
三、于空白处追问,延展思维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的是生成性的教学理念,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而课前预设以及课堂生成并不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它们是可以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课堂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而预设则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更好地生成。而对小学语文课堂,其动态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能够依据课堂形式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恰当地进行追问,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挖掘,并延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聪明的小乌鸦能够灵活地运用周围的材料喝到水的故事。在学习完本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就文章的空白处给学生提一个问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并在此基础上追问,如果旁边没有小石子,小乌鸦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能够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延展思维,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教学《三袋麦子》这篇文章时,小牛、小猪、小猴三个小动物,对于自己的麦子都有自己的处理方法,而在文章的结尾处,教师就其空白提问:假设某一天,小猪和小牛相约到小猴家做客,他们在发现小猴收获的那些麦子时表现得十分惊讶,小牛和小猪迫不及待地问小猴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小猪会怎么样问呢?小牛又会怎样?小猴又会怎样回答呢?并在学生思考回答之后,对学生进行追问: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也会收到了一份份节日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那你会怎样处理这些钱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积极地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并延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 于偏差处追问,走出误区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文本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同,当他们对教学文本进行自己个性化理解的时候,难免会存在片面、笼统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是直接对学生的理解予以否定,必定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挫败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将对学生答案的否定巧妙地隐藏在追问之中,让学生走出文本理解上的误区。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文章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体现了普罗米修斯身上都有哪些品质。当学生回答出“勇敢”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肯定,并问学生:“还有没有?”之后,又有学生回答出:坚毅、奉献、智慧、自我牺牲等。其中有位学生还补充了:精力充沛。其实,从这句话来看,是没有办法体现出精力充沛的,而且用精力充沛来形容此时此刻的他显然不妥,在这里学生的理解就产生了偏差。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偏差之处追问学生:你是如何感受到普罗米修斯精力充沛的呢?学生无法找出相应的文中内容,就无法证实自己的看法,存在偏差的答案也就不攻自破了。在此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追问的方法拉回了学生具有偏差的思路,帮助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为演绎精彩的语文课堂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形成课堂追问的基本意识。追问是需要教师立足学生主体,充分发挥自身课堂调控能力的平台,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同时,追问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容,深入文本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教师在导入处、衔接处、空白处以及偏差处进行追问,能够有效地捕捉到教学生成信息,增强教学效果,使语文课堂演绎出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方盛东.追问,演绎语文课堂的精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
[2]刘娟.追问,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助推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3]祝瑞松.追问: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精彩[J].教学与管理,2010,(26).
[4]徐娜.构建有效课堂,师生共创精彩[J].学周刊,2015,(33).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