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的教育质量差异研究

2017-09-01 03:33方晨亮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同伴关系流动儿童教育质量

方晨亮

摘 要:流动儿童规模庞大,其教育公平问题更是关乎这一特殊群體人力资本的形成。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于2010年5月在绍兴地区开展的流动儿童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检验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的教育质量差异是否存在。本文研究分析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学习成绩与两者个体及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小学阶段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显著要优于户籍儿童,但到了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成绩则会落后于户籍儿童;第二,无论在哪个阶段,同伴关系对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男生的成绩显著低于女生的成绩;第四,小学阶段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初中阶段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流动儿童;同伴关系;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8B-0009-02

1980年以前,受制于政策制度、交通不畅、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流动现象,特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流动并不普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就业机会的增加以及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等的变化,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有了大幅增加。根据2012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7415万,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94万,相当于在城镇义务教育阶段,每100名学生中就有19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了其今后在城市的发展。作为被同伴相对排斥的群体,流动儿童的教育质量是否和户籍儿童存在差异?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事关流动儿童教育质量的提高,故十分重要。

一、相关概念界定

流动儿童:已有文献对流动儿童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一种是从人口学的视角出发,将流动儿童定义为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一般指16周岁以下的随父母移居城市上学的农民子女,又称流动人口子女、打工子弟等。另一种是从制度的视角出发,将流动儿童定义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人口。本文在参考前人的基础上,将采用前一个定义。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于2010年5月在绍兴地区开展的流动儿童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分为A、B两类,A卷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的母亲或者父亲填写,B卷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本人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A卷和B卷各800份,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773份和800份,回收率分别为96%和100%。

(二)模型设定

参照以往的研究方法,本文设定如下的计量模型:

scorei=α0+α1floating i+α2peeri+βXi+εi

其中,scorei为个体i的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课的成绩;floating i代表是否为流动儿童,peeri指的是同伴关系 ;Xi为个人及家庭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学习时间、教育花费、父母的受教育情况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照顾时间等;εi为随机扰动项。

三、流动儿童的基本情况

(一)流动儿童男多女少,性别失衡严重

根据2010年国家计生委调查数据估算,浙江省流动儿童性别比高达123:5。而此次绍兴市流动儿童的调查数据显示:流动儿童的性别比更高,达到了125:9,远高于户籍儿童的108:2。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流动人口更偏重于男孩的教育,将男孩随带一同流动,在流入地接受更好的教育。

(二)儿童自身学习时间投入以及家长教育支出投入

本文的学习时间包括在校学习时间和在家学习时间。从表1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户籍儿童投入的学习时间都要多于流动儿童;在户籍儿童中,女孩投入的学习时间要多于男孩,而在流动儿童中情况恰恰相反,男孩投入的学习时间要多于女孩。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流动人口更偏重于男孩的教育,管教可能会相对严格一些;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工作时间长,无暇照料子女,相对于男孩,家长会让女孩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从而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其学习时间。

这里指的教育支出包括学杂费、课本费以及课外辅导费用等于子女教育相关的一切费用。从表2中可知,户籍儿童的教育支出远远高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支出。具体来说,户籍儿童中男孩的教育支出达到了每学期1741.56元,高出女孩的教育支出近500元;而在流动儿童中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支出几乎相等,都在每学期830元左右;平均而言,父母对男孩的教育支出要高于女孩100元左右。

(三)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的家庭环境

与户籍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差。绍兴市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相对狭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6.18平方米,其中有一半的流动儿童的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而户籍儿童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25.15平方米,人均面积高出流动儿童约9平方米。其中,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以上的超过70%,超过25%的户籍儿童的人均居住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

除了住房面积小以外,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较差还体现在住房设施方面。流动儿童中,18.55%的人家里没有自来水;28.57%的人家里没有厨房,7.05%的人与他人共用厨房,有独立厨房的仅占63.27%;45.62%的人家里没有卫生间,13.03%的人与他人共用卫生间;42.09%的人家里没有洗澡设施;38.23%的人家里没有电脑,而有电脑的人中有14.69%的电脑无法上网;28.52%的流动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书桌。而相应地,在户籍儿童中,仅有1.49%的人家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厨房的仅占2.49%,超过95%的人有独立的厨房;只有6.47%的人家里没有卫生间,有独立卫生间的家庭超过90%;家里没有洗澡设施的比例不到7%;87.06%的人家里有电脑,其中能上网的比例也高达72.14%;有自己独立的书桌的户籍儿童占比高达92.5%。从上述数据中可以充分看出,流动儿童的居住环境相对于户籍儿童要恶劣许多,这些简陋的生活设施、恶劣的居住环境也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endprint

(四)流动儿童难以融入户籍儿童中,更易被老师忽视

个人对社会和同伴的认知对于其社会适应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儿童会将自己对周围同伴的认知和感受内化为自我认知,从而有可能产生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由调查可知,56.44%的户籍儿童认为很容易与同学相处,这一比例高出流动儿童1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流动儿童更难融入周围同伴之中,这有可能会对其心理成长产生影响。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同伴关系确实与儿童的户籍性质紧密相关。多数户籍儿童人际关系较好,对同伴的认知及感受也较好;而流动儿童则更多地认为不容易和别人相处,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同伴关系的认知有可能使得本就处于边缘化的流动儿童更加的孤僻,产生自卑心理。

(五)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的学业表现

根据本次调查发现,户籍儿童每天在完成家庭作业上所花费的平均时间为1.83小时,流动儿童所花费的时间为1.79小时,略低于户籍儿童所花费的时间。相应地,户籍儿童每次都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比例也略高于流动儿童。而进一步询问两类儿童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时发现,流动儿童比户籍儿童在学习上存在更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学习方法上,55.12%的流动儿童认为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一比例比户籍儿童高出11%左右;学习内容上,38.34%的流动儿童认为存在困难,比户籍儿童高出约5%。上述数据表明,相对于户籍儿童,流动儿童在学习上存在更大的困难,更需要老师的帮助与指导。

四、实证结果

整理和统计该调查的回归结果发现:(1)在小学组中,是否流动儿童这一变量的系数为正,且统计上显著,说明小学生中流动儿童的成绩要显著好于户籍儿童,这跟前面的描述分析结果一致;(2)在控制了家庭层面的因素后,与上述结果仍旧一致,并且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孩子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母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3)研究表明,在初中组中,是否流动儿童这一变量的系数方向为负,但并不显著,说明初中生中流动儿童的成绩要差于户籍儿童。同伴关系对成绩的影响依旧为正,表明学生同伴关系越好,学习成绩则越好;而性别的影响依旧为负;(4)在控制了家庭层面的因素后,是否流动儿童这一变量依旧不显著。在初中组中,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于2010年5月在绍兴地区开展的流动儿童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数据,检验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的教育质量差异是否存在。本文研究分析了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学习成绩与两者个体及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小学阶段流动儿童的學习成绩要显著优于户籍儿童,但到了初中阶段,流动儿童的成绩则会落后于户籍儿童;第二,无论在哪个阶段,同伴关系对学习成绩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男学生的成绩显著低于女学生的成绩;第四,小学阶段母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初中阶段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受制于数据获得及其他原因,本文中所使用的同伴关系这一自变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内生性问题,即有可能因为学习成绩好从而有更好的同伴关系。这里可以考虑增加上一期的成绩来消除这一内生问题,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继续完善这一不足。

参考文献:

[1]周洪宇.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础和实现途径[J].人民教育,2005,(4).

[2]王亚东,顾唯页.关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期盼和谐之美.现代企业教育,2006,(5).

[3]李雅儒.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1).

[4]韩嘉玲.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J].青年研究,2001,(8).

[5]赵学勤.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2).

[6]赵真真,贺林珂.流动儿童教育起点公平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2).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伴关系流动儿童教育质量
同伴关系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保护性因素
探究分组自主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高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途径及启示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小学教育中同伴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
我的关怀德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