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点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017-09-01 08:25刘吉才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点拨有效策略阅读教学

刘吉才

摘要:点拨是教师借助语言、手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启迪思维、转变思路、改变方法、拓宽眼界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教师要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通過前后勾连、补充资料、要点提示、评价激励,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与文本深入对话,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让点拨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关键词:阅读教学;点拨;启迪思维;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101-03

所谓“点拨”,“点”主要指引导、启发、指导,“拨”主要指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结论。点拨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知的原理和知识,经过逻辑推理,把错误的想法和结论纠正过来,得出正确结论和答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点拨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及智力活动的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理解失当、无法与课文进行适当的对话衔接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阅读教学的困境”。通常情况下,此时的学生一脸困惑,茫然地盯着老师,等待老师的帮助。这时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大概莫过于教师富有智慧的点拨。巧妙精当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启迪思维,转变思路,改变方法,拓宽眼界,走出思维的困境。实际上,从孔夫子、朱熹到当代的叶圣陶,在众多的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教学实践和理论著述中,都贯串着“点拨”这根主线。正是他们发人深省、富有智慧的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留下一段段千古佳话。

然而,笔者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却发现,许多老师在面对学生的困惑时,点拨方法过于简单,甚至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要么采用判断式“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进行对错判断,要么重复学生的答案,要么直接说出答案,要么漫无边际,点拨到最后,学生也不知所云。

引导学生走出思维的困境,既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智慧、教学艺术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点拨的精准度,点到要害,拨开疑难。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尝试着运用点拨“五法”,力求帮助学生启迪思维,重塑信心,使点拨成为阅读教学的亮点。

一、前后勾连点拨——立根原在“课文”中

许多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陷入困境,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对课文进行整合,从全文的角度进行整体的解读,以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此时,就需要运用前后勾连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的联系点,挖掘课文的有效资源,反复品读感悟,与课文进行深度的对话。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让我们感受到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本文的一大特色,就是通过许多细节描写表现真爱。在引导学生感受“直奔图”时,学生对爸爸的“紧握”理解不够到位。为了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真爱,我采用了互文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前后勾连,整体感知。由第9自然段爸爸的“紧握”,到第10自然段的“睡眼朦胧”“蹑手蹑脚”,再到第11、12自然段的“布满血丝的眼睛”“边打哈欠边说”,这样前后勾连,就把爸爸对妈妈的真爱集中地串到了一起。聚焦重点,学生很快就感受到爸爸妈妈之间平淡却隽永的真爱。

前后勾连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人类在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规律,如果没有总体上的感知,就可能出现类似盲人摸象的笑话。认知事物如此,学习课文更是如此。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一点整体印象,怎么可能与课文进行全面对话,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呢?前后勾连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前后文,从更大范围去思考问题,从整体上去把握全文,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补充资料点拨——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们知道,许多课文是和一定的时代背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背景资料,有些学生有所了解,更多的学生则比较生疏,甚至是知识的“盲点”。如果不对这些背景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解读文本时就可能不知所云,有时还可能偏离文章的中心。

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一些学生对“飞来横祸”不理解,于是我及时呈现了李陵兵败、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背景资料。学生根据呈现的,再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不仅了解了那段历史,更进一步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高贵品质,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评议。他们对课文解读得颇为深刻,正是由于对背景资料有了充分的了解。及时呈现资料,让学生找到了一个解读文本的支点。

但是,我们在重视对背景资料补充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学习的对象是课文,而不是这些背景资料。也就是说,这些背景资料是为学习课文服务的,如果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知,即使补充再多的资料,学生也不大可能深入理解课文。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课堂上花了很长时间,用精美的课件补充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学生被优美的画面、动听的解说所吸引,沉浸在音乐渲染的情境之中,而主要的学习对象——文本,却被师生丢在一边,语文课变成了课外资料交流课。因此,我们补充背景资料一定要适量,不能挤占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要引导学生真正静下心来,沉到课文中去。

三、要点提示点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点就是主要内容。在学生走入阅读教学困境的时候,最需要得到教者的引导帮助,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一方面,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潜意识中充塞着对教师的依赖。另一方面,相比较而言,教师的学识渊博,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点拨。简明扼要的要点提示,可以引领学生很快地走出阅读的困境,理解得更为深刻。

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的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不理解。我及时提醒他们: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童“多”?从哪儿能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提示思考的方向,补充解决的条件,给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扶学生一程。由于有了这些循序渐进的有效的提示,学生探究有了方向,在自己和伙伴的努力下,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要点提示有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千差万别,有的从字面来理解,有的从内涵去把握。此时教者对相关要点的提示,可以帮助他们廓清认识,去伪存真,一下子看到问题的实质。

要点提示还有利于学生更为迅速地理清思路。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常常一时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此时教者简明扼要的提示,可以让学生深受启发,触类旁通,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突破口。

四、评价激励点拨——忽如一夜春风来

在学生走入阅读教学困境的时候,教者的评价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问题回答不出来,不是不会,而是自信心不足,害怕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学会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哎呀,比昨天棒多了,再来一遍一定会更好!”“别紧张,慢点说。”一句句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重塑了信心。

在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对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不理解。教师这样启发道:“如果你能注意联系全文和板书,就一定会找到答案。老师相信你,等会儿老师再给你加星。”原来这位老师采用的是加星的方法给学生评价。“等会儿老师再给你加星”,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延后评价。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心我的,更是相信我的。此时,他一定会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学习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从后来的结果可以看出来,这位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而且回答得很完整、准确,真正起到了“评价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效果。

当然,引领学生走出阅读教学困境的方法还有许多,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就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点拨方法,帮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充分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让点拨成为阅读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点拨有效策略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