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提问情境,层层递进地展开提问,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追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更深层次。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提问;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8901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与目的,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定向思考,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互动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但在教学实际中,笔者发现很多时候教师的提问都流于形式,随意提问,自问自答,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思考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一、创设提问情境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可能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所需的地理知识背景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创设提问的情境。创设提问情境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问题具体化、生动化。
教师创设的提问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创设的提问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掌握好地理知识可以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讲七年级《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播放一段家乡的天气预报节目,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然后提出问题:视频中的天气符号的含义是什么?哪位同学能结合我们学习的天气符号,播报其他城市的天气情况?这样的情境使得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化与实用性。
教师创设的提问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教师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喜欢的内容创设提问情境,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这门课程。如讲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时,考虑到学生大都爱旅游,笔者展示了青藏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独特的风格,激发学生去青藏地区旅游的欲望,然后提出问题:要去青藏地区旅游,结合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我们要携带哪些必需品?
二、注重提问的层层递进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提问时教师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层层递进。太简单的问题,学生可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失去提问的意义;太难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深刻领会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的生长点,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设计提问时应当注重提问的层层递进,首先从简单的问题切入,然后慢慢提升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地展开问题,为学生的深入学习进行有效铺垫,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如讲八年级上册《农业》一节中的我国农业分布时,笔者让学生读“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图,递进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①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是哪两个部分?学生回答:东部和西部。②它们的分界线在哪里?学生回答:东西部农业差异分界线大体与400mm等降水量线接近。③东西两大区域各有哪些农业类型?学生回答:东部有种植业、林业、渔业,西部则以畜牧业为主。④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我国东部受季风影响,雨热同期,多平原,地形平坦。而西部地处内陆,除少部分山地有较多降水外,大多数地区降水少,水热资源配合欠佳,地形多高原、山地。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深入研读地图、教材,对于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起到很大帮助。
三、灵活化地进行追问
课堂追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入更深层次的教学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建构的,建构方式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法,将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也会不一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对教学问题进行调整,进行必要的追问,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笔者在讲七年级上册《人口与人种》一节时,讲到“世界人口的分布”这一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有哪些共性?学生回答:这些地方都以中低纬度沿海平原为主。笔者追问: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亚马孙平原,它的地理位置符合我们总结的稠密人口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可它为什么却是人口稀疏的地区?学生思考回答:这里为热带雨林气候,湿热的气候条件不适宜人居。在这部分教学内容处理上,笔者通过与学生刚刚获得的认知产生矛盾作为追问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影响世界人口地区分布的原因。
在課堂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应当认真思考,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使问题更加生活化、生动化、具体化。学生也会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融入课堂,积极思考,最终形成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