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数学学力培养的“我”课堂实践

2017-08-26 15:12李红霞
江西教育C 2017年8期
关键词:学力提升课堂

李红霞

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力,要从他们学习的主要途径——课堂学习中开始。基于学生的“我”认知,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原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课堂开始以“我准备”来催发学力,课堂中以“我探讨”来彰显学力,课尾以“我提升”来完善学力。由此,让学生在“我”课堂中获得学力的发展。

关键词:“我”课堂 学力 准备 提升

学力,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力,要从课堂抓起,将“他”的课堂还原为“我”的课堂,将“我接受”的课堂还原成“我主动”的课堂。

一、“我”准备,我思故我在:催发学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我准备”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是学生个体建构新知的一次“前检测”。

1.我知道——带着资源进课堂。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知道”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结合已知走进教材,实现生本交互;链接已了解的资源,架起认知桥梁。如在“认识小数”一课,笔者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并在课堂上交流。有的学生说:“我知道1.5元就是15角。”有的说:“我知道有0.35这样的小数。”有的说:“我知道小数里的圆点叫小数点,小数读成几点几。”教师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顺势引入“小数的读法和写法”,让已经会读会写的孩子教那些暂时不会读不会写的孩子。

2.我质疑——带着问题进课堂。预学是学生对新知的初步感知,新知与旧知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冲突。此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欲,可以质疑文本,也可以质疑教师的讲解。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变被动为主动。仍以“认识小数”为例,引导学生在预学后思考:“我最想知道什么?”“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在课本上标记出质疑点,把学生推向“我要学”的开始。小数是什么?小数是谁发明的?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为什么还要学小数?小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要有小数点?学了小数有什么用?……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质疑,思维广度和宽度不断延伸。

二、“我”探讨,我教故我行:彰显学力

俗话说:“摔得疼,记得深。”要想有摔倒后爬起来的能力,必须自己去摸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交流分享,在角色换位中彰显学力。

1. 我尝试——独立探究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并不是零起点,因此教师不妨放手让他们自己先尝试着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接受挑战,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后面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法调商)”时,笔者出示学习单:272÷34=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①独立尝试,并验证结果。②如果有困难,在不会的地方打上问号并写出困惑。③如果找到解决办法就写下自己的想法。以下是一名学生反馈的学习单:

从上面的学习单可以看出,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维和困惑,这样的体验自然是刻骨铭心,比教师讲解要深刻得多。

2.我讨论——抱团“教”“学”

“抱团”是互相传递温度的生理行为,移植到课堂便是精神温度的传递,成为学习的刺激源。学生将认知外化并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使认知更加清晰化、理性化,还能传递给他人。“我”在讨论中可以转换角色,提升为“老师”,相互“教”,彼此“学”,让“我”的学力彰显极致。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组内“小课堂”,分享疑惑点或解决办法。比如计算272÷34,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疑惑点,解惑的学生升级为“小老师”,为组员讲解决方法,听会的学生同样要讲解一遍以强化巩固。每一个学习小组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小课堂。第二个层次:班级“大课堂”。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为“大老师”,讲解组内的困惑和解决方法。这样,既能收集不同组的学习情况,又让一些没有解决问题的小组学到方法。通过“主讲者”和其他学生的补充、问答等方式,学生的思维广度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我出题——互相检测

“检测”就是搞“学情”调查。“我检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判断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调节、完善、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每个单元结束后,笔者都会组织学生整理复习,让学生根据单元学习内容出题。题目可以参照书本或其他资料里的典型习题,也可以自己编制。要写出自己的解答但注意遮盖,并附上出题意图,然后在组内相互交换题目,之后进行检测。“我检测”延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乐于巩固、乐于互动的有效手段。学生依托课堂学习进行有效的甄别、筛选、自拟检测试题。他们的思考点由解题者上升到出题者的角度,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明晰了训练目的,极大地促进了学力的提升。

三、“我”提升,我悟故我成:完善学力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想得以提升,需要在学完后及时“回头看”。

1.我总结——结成知识网

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是承前启后的,它是知识网中的一个点。我们学习知识,其实是不断地把一个个知识点汇聚到知识网上,从而让这张网越织越大。一堂课下来,学生不能只记住了当堂所学的知识和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总结,通过总结去疏通知识点脉络。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按怎样的顺序串联起来的?他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启发学生编织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网。学生通过讨论,最后绘制出了这样的一张网(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同时链接了把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长方形用数学面积单位来推导等知识点,可谓以点带面。

2.我反思——梳理思维路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一个“悟”字包含了学习时的自我反思与沉淀。引导学生展开自我对话,梳理知识点的同时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于面积到底怎么算,笔者没有给出暗示,一切回归问题的原点,把探索权交给学生,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經验探索出了不同的路径。

生1:刚开始,我想到了长加宽然后乘以2。后来在小组学习中,同桌指出我这样是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而不是面积。我走偏了。

生2:我想到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就模仿它的样子用邻边相乘求面积,把平行四边形一变形不就变成这样的长方形了吗?后来我用四支笔做成平行四边形的样子然后变形。结果发现可以变成长方形,也可以变成很细很窄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也变了。

生4:我知道长方形是数方格来求面积,可是平行四边形是斜的,不好数,那把斜的那块三角形剪下来拼到另一边,不就直了吗?所以就数出了方格。

在自我调整和相互反馈中,学生的思维逐渐从模糊走向清晰。由此,学生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的过程体验,形成了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学习是一个立体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我”,独立尝试,自信讲学,主动反思,体验教学过程,从而拥有“学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力提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