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

2017-08-22 17:37杨婷李兵
现代交际 2017年16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高职生

杨婷+李兵

摘要: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是高职教育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高质量技能技术人才。根据“目标导向、学生中心”的思路进行研究,把“在校生培养目标达成度”和“社会对培养目标达成度”作为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两项重要内容,进而科学进行高职生目标培养能力达成度评价研究。

关键词:高职生 培养目标 达成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13-02

2000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所以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是以此为方向进行的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结构的培养设计方案。高职毕业生的特点是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技术能力相对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作出了新的部署。文章从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研究,分析高职生培养达成度的评价依据、方法、机制保障等,为高职院校今后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提供理论指引。

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广义上指高职生在读书期间获得的知识,不仅包含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包含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知识,同时还应包含高职生各种课堂内外活动作出的明确安排;狭义上指高职院校教学的每个环节,如理论课教学课堂、实验实训课堂教学、素质教学课堂等每节课高职生所能达到的课堂目标要求。文章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分析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研究。

一、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依据、方法

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依据“目标导向、学生中心”的思路进行研究。高职生是培养目标程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高职生成人成才。为此,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要有科学评价依据、方法和机制保障,对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目标达成度的信息反馈进一步更好地提升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

(一)评价依据

高职生主要培养能够全力拥护共产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需要,德、美、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生以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重点加强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技术,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必须以此为依据,通过广义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内容,全方面衡量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

(二)评价方法

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方法比较多样,文章的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将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研究相结合,以定量评价为主。评价主体有教师、学生、社会、政府等,其中以学生、社会评价为主体。学生指在校生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和社会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两部分。在校生培养目标达成度主要从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对课程教育满意度两个方面评价;社会对培养目标达成度主要通过毕业生、社会、用人单位等进行综合反馈衡量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情况。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由定性和定量两项评价按相应权重统计衡量,培养目标达成度如何根据评价依据而定。

不管培养目标达成度采用何种评价方式,都要考虑评价方式的科学性,评价要符合评价方式的主体,符合课堂教学规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等,应制定科学的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使其评价加过程更具客观性、公正性、可操作性。

二、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主要内容

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实现主要依附于课程的教学,因而课程是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估的主要对象。对课程的评价需涵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整个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素质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又涵盖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以及最后学年的专业综合类课程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因课程本身具有可定量考核的属性,我们直接把课程考核指标定为参数A,此外在评价指标中,再根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效用赋予不同的权重,我们把它定义为参数B,那么数据A×B就可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估的基础数据来源,再通过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指标,我们把它定义为参数C、社会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指标,主要从毕业生、用人单位等角度评价,评价内容涵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综合能力发展、社会能力需求等方面。我们把它定义为参数D,那么通过统计以上三方面的数据,最终形成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定量评估结果。同时,将评估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可以找到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作为人才培养实施持续改进的依据与方向。

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在校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和社会对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具体评价内容,全部在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中体现。根据课程类型进行分类,并对每个类型的目标养成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提炼,对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求进行概述,对学生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内容进行归类,毕业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用人单位根据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实际运用情况调研。

三、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机制保障

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研究,在校生培养目标达成度需要对教学过程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社会对培养目标达成度需要采取与毕业生紧密相关的服务管理机制,为此,高职院校领导层需要顶层设计、统筹分工、协作共进的做法,保证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完成与实施。

根据高职生人才培养要求、高职生教育发展规律、高职生自身兴趣特点、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交往需求、质量需求等,做到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评价主体全方位、评价内容全覆盖、评价过程全程跟踪,让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更加科学化、具体化、可行化。

根据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提出的戴明环原理,确保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的关键在于培养目标的制定以及过程化的管理反馈机制,两者相辅相成。首先,高职院校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高职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三方面因素来最终确定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到底是什么,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确立合适的目标相当于找到正确的方向。第二步即如何实现目标,那么就需要过程化的管理机制。校方作为教学运行的实施主体,而学生及其家長、学校管理方、企业、社会第三方调查机构(如麦克思)等作为教学监控或者评价主体。教学运行和教学监控双线运行,相互沟通反馈,促进教学质量即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提高。同时,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程序文件、工作规范、调查问卷或随机访谈,通过信息化手段,定期开展网上测评,及时进行动态数据分析,高效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评审工作。第三步需要强化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系(部)管理人员、督导员为实施主体,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反馈纠正,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完善质量管理的改进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既要满足当前社会需要,又能为今后社会发展提供后续人才,为此,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高职生自身的人生发展。

高职生教育、高职生培养能力达成度的评价研究是一个动态过程,依据高职生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改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不断变化等,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也随之变化。只有保持科学评估、动态调整、评价内容定位准确、评价方法科学可行的工作思路,才能更好地开展高职生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亚琳,井春丽.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34-37.

[2]王利明,刘鹏飞 ,周国烛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体系与评价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0-21.

[3]刘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谭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与课程考核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16):97-98.

[5]张静. 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现状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 教育与考试, 2015(3):54-58.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高职生
蒙古族音乐元素在古筝重奏课中的运用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关于高职生换元积分法教学的探索
高职生自我容纳与容纳他人调查研究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