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秀枝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即时评价和延迟评价的手段,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张弛有度的评价时机,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有利于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课堂也会因此而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延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9/22-0100-03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善于把握评价时机,灵活地运用即时评价和延迟评价的手段,用真诚赞赏和热情鼓励的话语,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追求课堂的生成之美、智慧之美。
一、运用即时评价,演绎课堂生成之美
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以调控学生的后继行为,进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寓评价于“无声”,突出及时性
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用具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还可以通过微笑、眼神、手势等“无声语言”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尤其是在批评学生时,这种“无声”的评价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人格的尊重都起到了其他评价方式无可替代的作用。例如:课堂上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搞小动作,教师可以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同学身边,用手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轻轻地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要注意倾听。这样既不耽误课堂教学进度,也不会影响其他学生,其效果远远超过大声训斥。
(二)捕捉“意外”生成,体现激励性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教师要及时捕捉“预设”之外的“生成”,巧妙地进行评价。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一个车间要加工572个纸箱。每天加工52个,生产了7天后,还剩多少个纸箱没有加工?出示题目后,学生表现积极,连最胆小的学生也怯怯地把手举了起来。当这位同学刚说出“572除以52……”,其他学生就哄堂大笑起来。
这位同学面红耳赤。此时教师微微一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平静地说:“我很欣赏他与众不同的想法,我们应该听他把话说完。”接着对这位同学说:“说吧,说错了也值得表扬,表扬你的勇气,相信你一定能展示出你的精彩!”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位同学找到了第二种解法。因此,他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三)把自己当“学生”,强化客观性
课堂上,当学生处于迷茫或意见不统一时,我们不妨把自己当成学生,参与讨论,在教师“知时节”“细无声”的作用下,学生将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统计”时,创设了一个“调查二年级学生喜欢看什么书”的教学情境,学生亲历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结果发现喜欢看故事书的人最多,共18人。然而,在画统计图时,教师提供的是一张9行7列的格子纸。于是,生成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喜欢看故事书的人数涂完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格子了,怎么办呢?
生1:在后面的格子里接着涂。
生2:在上面补格子接着涂。
生3:把1个大格子分成2个小格子,这样9个格子就变成了18个,不就够用了吗?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4:可以把一个格子当成两个用。
师:大家明白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吗?
生(齐):不明白。
师:哦,我听明白了。他是说,涂上一个格子表示两个人,那么,涂两个格子就表示四个人,你们知道涂三个格子表示几个人吗?
生5:我明白了,每个格子表示2人,3个格子表示6人,涂9个格子就表示18人,这样格子正好够用。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下面动手画一画吧。
学生涂完格子,全班展示:
师: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6:我用一个格子表示2人,二九十八,喜欢故事书有18人,我涂了9个格子就表示18人。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哦?我怎么不明白呢!他说一个格子表示2人,可是我没看出来,我还以为一个格子表示1人呢!
生7:那好办,在格子的左边标出0、2、4、6、8……就行了!
师:看来,这点需要大家注意呀!
上面情节中,当“以一当一” 格子不够用时,教师表现出为难的样子“怎么办呢?”,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强烈的探究愿望。当生4说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其他学生还沉浸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都说“不明白”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接着说:“我听明白了。”顺势引导其他孩子一起来理解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一格表示2个单位”。
二、运用延迟评价,孕育课堂智慧之美
延迟评价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回答不及时评价,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自由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在学生完成思考过程,获得顿悟之后再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或小结。
(一)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予学生语气的停顿、期待的眼神和表情等暗示,可以使学生產生重新思考问题的意识与愿望。例如:一位教师出示了一道题:手工小组做了7朵红花,做的黄花是红花的5倍,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学生的思路是先求出黄花的朵数再加上红花的朵数。只有一位学生是7×6=42,此时,教师没有及时评价,而是把判断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进一步思考,发现借助线段图理解一目了然,每份是7朵,共6份,六七四十二。
(二)创设宽松氛围,体验“活学活用”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去考虑。例如:在教学“打折问题”时,教师出示了一道题:“一架玩具飞机600元。商店在搞促销活动:1.购一架打八折。2.购三架赠送一架。请问:你打算选择哪种购买方案?”结果,两种方案都有选的。教师没有立即评价,而是让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辩一辩。教师时而站在正方说话,时而支持反方。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相互启发,最终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如果四个人团购,第二种方案合适,每架飞机花只450元。如果没有合伙人,一个人只想买一架的话,选第一种即可。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精彩!
(三)注重教学细节,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经验表明,新颖、别出心裁、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越早,给学生的思维限制也就越多,学生头脑中新奇的想法就很难自由地表达出来。只有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才能获得更多的灵感。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教学片断:
首先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计算“45+27”,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40+20=60,5+7=12”算出了得数,还有的用“50+22=72、42+30=72”等多种先凑十再计算的方法得出了结果。这时,笔者没有用肯定的口气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而是试探着问:“还有其它方法吗?”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45里面有5个9,27里面有3个9,一共有8个9,八九七十二,得72。”大家一听,似乎也豁然开朗,有的说:“这种方法太好了!”有的说:“太妙了,我怎么没想到呢?”笔者没有急于发表意见,而是板书:“25+39”,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学生愣了,笔者笑着说:“通过做这两道题,你们有什么想法,谈一谈吧!”有的学生说这种方法并不是适合所有题目;有的同学说对于第一道题而言,那位同学的算法很好。此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课堂评价就像水晶簇呵护着水晶石,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閃亮一样,张弛有度的评价时机,准确、得体、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会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