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珏,梁晓燕
(1.太原市卫生学校,山西太原030012;2.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某中职护校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
吴珏1,梁晓燕2
(1.太原市卫生学校,山西太原030012;2.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中职护校学生;心理韧性
每个人必然会遭遇突如其来的挫折、压力等各种逆境,探究压力背景下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早期的研究者认为,每个遭受可怕经历的人,必定在感情上受到重创,于是把焦点放在导致个人不愉快体验的危险因素上。随着研究的不断展开,心理学家发现很多长期处在逆境和遭遇挫折的儿童并没有被打倒,困难反而让他们更坚毅,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者逐渐将目光放在个体面临逆境时的应激反应上,由此形成一个新的领域——心理韧性[1]。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绝大多数人在经历感情创伤后有复原能力,他们不需要治疗自己就可以恢复,这种恢复能力取决于个体获得的保护因素水平的高低[2-3]。心理韧性和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息息相关,而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最好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4]。现在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留守儿童和初中、高中学生身上,容易忽视学业不良和家境不好的中职学生,而学校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广泛应用团体辅导,但具体采用哪种理念的辅导形式未能明确。本次研究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形式对关注度较少的中职护校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干预[5-7],具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某中职护校一年级4个自然班320名新生,通过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8]以及SCL-90量表,筛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精神病倾向、心理韧性分数低于平均分一个标准差、SCL-90量表测试中阳性分数高、没有时间及没有兴趣参加团体辅导、人际关系较差、情绪不稳定、内向不愿与人沟通的学生,最后根据一般情况调查表中被试者基本信息,考量被试者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农村城市学生各占一定比例等因素,确定24人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10人,女生14人;24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0人,女生14人。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本调查表为自编调查表,用来了解研究对象的性别、生源等。
1.2.2 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采用符合国情的由国内学者胡月琴、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这是将韧性作为一种过程的量表。本量表共2个维度5个因子27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重测信度为0.83,与成人版本的相关性系数为0.53,说明外部效度良好。
1.2.3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采用1973年由Dero -gatis编制的SCL-90量表,本量表主要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包括9个因子90个自评项目。
1.2.4 团体辅导效果评价表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结束后,使用团体辅导记录表、团体成员自我评价量表、团体领导者个人评估表、团体辅导总反馈表来评价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效果。
1.3 干预过程
1.3.1 前测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一般情况调查表、SCL-90量表进行测试,这个在研究对象的筛选过程中已经进行。根据心理韧性的维度、结构以及提高心理韧性的相关理论来设计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各个单元的方案。
1.3.2 实施过程实验组每周参加一次90分钟左右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活动,共8次,由取得国家心理二级咨询师并受过专业团体辅导培训的心理教师进行辅导。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1.3.3 后测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结束后一周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每位研究对象单独填写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测试结束后,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意义和目的,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鼓励中职护校学生今后积极参加活动,从而为持续研究提供支持。
1.3.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
2.1 前测阶段两组心理韧性各因子的得分比较
前测阶段,两组心理韧性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前测阶段两组心理韧性各因子的得分比较(±s,分)
表1 前测阶段两组心理韧性各因子的得分比较(±s,分)
因子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平均分P t实验组(n=24)2.791±0.265 2.756±0.746 3.032±0.377 3.585±0.706 3.211±0.488 3.075±0.516对照组(n=24)2.736±0.698 2.726±0.302 3.098±0.400 3.502±0.679 3.289±0.495 3.070±0.515 0.452 0.489 0.084 0.326 0.467 0.822 0.586 0.645 0.230 0.425 0.680 0.436
2.2 对照组心理韧性各因子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比较
对照组心理韧性各因子得分前测与后测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心理韧性各因子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比较(±s,分)
表2 对照组心理韧性各因子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比较(±s,分)
因子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平均分对照组前测2.736±0.698 2.726±0.302 3.098±0.400 3.502±0.679 3.289±0.495 3.070±0.515对照组后测2.596±0.302 2.598±0.398 2.879±0.423 3.498±0.419 3.076±0.345 2.929±0.262 t P 0.723 0.478 0.078 0.431 0.523 0.732 0.586 0.645 0.230 0.425 0.680 0.436
2.3 实验组心理韧性各因子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比较
实验组除家庭支持因子以外,心理韧性其他4个因子得分及平均分干预后均较干预前高(P<0.05),见表3。
表3 实验组心理韧性各因子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比较(±s,分)
表3 实验组心理韧性各因子前测与后测的得分比较(±s,分)
因子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平均分实验组前测2.791±0.265 2.756±0.746 3.032±0.377 3.585±0.706 3.211±0.488 3.075±0.516实验组后测3.491±0.925 3.552±0.704 3.924±0.821 3.697±0.635 3.861±0.463 3.705±0.756 t P 1.452 3.973 3.236 0.856 2.712 3.797 0.016 0.008 0.024 0.365 0.020 0.005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心理韧性各因子得分在干预前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5个因子当中,两组得分最高的均是家庭支持,得分最低的均是情绪控制。干预后,实验组除家庭支持因子外,心理韧性其他4个因子得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表明团体辅导的认知行为对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干预效果是显著的。本研究关键之处在于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的制订和执行,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和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实验组心理韧性的4个因子得分较团体辅导前有了提高(P<0.05)。家庭支持因子得分干预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更多在家庭中进行,而团体辅导主要发生在学校,未能改变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和父母的教养方法,原生家庭受影响并不大,因此效果不明显[9]。不采取任何干预方式的对照组,其心理韧性各因子得分前后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不进行干预,中职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得不到提高和改善。
(2)定性评估有利于心理教师及时抓住团体辅导过程中的重点,解决团体辅导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状况,确保团体辅导活动的效率,促进团体辅导目标的实现[10]。①开始阶段:辅导伊始,当听到心理教师的要求时,成员不能进入状态,因为彼此不熟悉、不了解,更不清楚这个活动的意图,所以显得拘谨,体验感不强。因此,最开始心理教师加入了示范环节,当看到心理教师与组内成员的互动时,其余成员逐渐安静并认真起来,也开始模仿,逐渐建立信任,并投入到活动中。②过渡阶段:在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干预活动时,团体间的信任感和活动过程中温馨安全的气氛有待加强,心理教师可反复强调对成员的表达不做任何道德评价,让成员消除紧张心理。③工作阶段:在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的干预活动中,团体凝聚力不断加强,成员间建立起信任,愿意展现自我并与心理教师形成默契。这个阶段心理教师鼓励成员解放自我,敞开心扉,协助成员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帮助成员升华自我。④结束阶段:在最后两次活动中,成员已进入佳境,成员之间依依不舍。在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心理教师对团体辅导活动进行总结,帮助成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成长中。
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有紧密关联,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论证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提高中职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可行性,探讨的核心在于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能否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研究结果发现,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干预方法明显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今后可在此基础上推广团体辅导的干预方式,进一步探究其在提高中职学生心理韧性水平方面的效果。
[1]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导刊,2008(11):64.
[2]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46-152.
[3]席居哲,曾也恬,左志宏.中国心理弹性思想探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3):555-559.
[4]赵俊峰,李晓铭,赵国祥,等.弱势儿童心理弹性干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于肖楠,张建新.韧性——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6]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7-130.
[7]胡寒春.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8]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9]陈四兰.高职学生人格弹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张日昇.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G526.5
B
1671-1246(2017)14-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