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研究

2017-08-14 12:35蔡天一
活力 2017年8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校企合作

蔡天一

[摘 要]高职教育是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产生,它以培养生产、管理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办学方式逐渐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向以市场为导向。所以,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必然趋势,不仅符合高等教育与科研相结合,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了高校为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本文就目前校企合作中高职人才培养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人才培养和就业模式,并提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和就业的目标、要求和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业

一、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解释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高职教育的解释:“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把那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及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级技术工人,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使其成为社会生产部门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社会生产等领域的一线高级技术人才、职业型管理等各类人才为目标,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教学的地位。因此,高职教育是以职业和实际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能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育形式,属于高等教育的范围,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

2.校企合作教育

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教育的简称。对于合作教育的理解,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有多种解释。

美国合作教育委员会给出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有报酬、有监督的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使学生可以走出校门,到现实中去获得基本的实际技能,来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将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策略,学生在校外的工作经历往往与其在校内所学的知识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国学者对合作教育也有不同的理解,归根结底,校企合作是一种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指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样式,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校内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不仅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劳动者素质,而且不断增强企业与高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可选性,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的目標、规格和方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

4.就业模式

所谓就业模式,就是在就业政策指导下的具体方式的实施。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朝向多元化模式发展,主要包括定向就业、自主创业、双向选择、企业订单、推荐就业等。那么,在2002那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变成了“双向选择”模式——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相互挑选。

二、高职教育改革与校企合作

学校是提供理论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层面以及课堂内部变革势在必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围绕着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探索任务。

1.高职教育改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就是现代企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结果,它培养了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

根据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我国确立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企业这条主线,将校企合作作为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2.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我国各地高职院校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大概有订单式、校企联合式、工学交替式、产学研合作式、校企互动式等多种培养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原指企业采购部门向原材料、燃料、零部件等的供应者发出的订货单。那么,订单式培养模式是高校根据企业提出的用人培养计划委托,专门为特定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方式,俗称“订单班”。

订单式培养模式对学生以及家长带来的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学生与用人单位可以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校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毕业后可直接到对口的企业工作。 这种模式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对接,适合高职院校与用人需求量较大,数量比较稳定的企业之间实施。

(2)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很多大型企业参与办学的主要模式之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其分为三段式,即第一年学习理论基础,第二年学习专业技能,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其突出特点在于顶岗实习中,使学生与实际工作进行适应性的磨合,促进学生真正完成角色转换。

(3)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式在学制内将每个学年分为学习学期和工作学期,学生在工作学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所赚取的工资作为下一年的学费以完成三年的学业,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首先是在政府有限的资金资助下,对贫困地区学生进行的第一学期经费支持,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依靠自己实习的劳动所得,解决校内学习期间的大部分学费以及其他支出。

(4)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

产学合作是我国最早提出的校企合作方式,企业合作的对象包括科研机构,所以有时又称之为产学研合作。我国高等教育建立之初提出了产、学、研的发展格局。产学研合作通常以企业为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目前多被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采用,这种合作方式涉及学生的成分相对较少,主要在企业和研究人员之间对接。

(5)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

校企互动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把企业的主体作用作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另一半作用,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校企互动式的培养模式中,企业可以把生产场地搬到高校,由学校提供场所,企业提供设备和生产原料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从企业中选派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中既有老生常谈的旧问题,也有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具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政府、行业、院校、学生等五大层面的问题。

1.政府层面

“十二五”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制度和建设,经过实践虽取得了 显著成就,但国家和地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制建设还很薄弱。存在的相关问题主要有:第一,政府发挥的主导作用不足,相关校企合作得法律和政策不健全。第二,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不完善,政府参与的职责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第三,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对参与职业教育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第四,政府支持的社会评价机制不健全,参与合作的企业资质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认定,企业参与资格证书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不够。

2.行业层面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至于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权限不明确,在行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等的制定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另外,我国行业自身独立发展的水平有限,自身尚需逐步培养,所以指导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

3.企业层面

第一,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市场机制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虽然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和培养未来员工的主体,但其表达意愿的机会和条件还不成熟。第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导致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第三,在具体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对实习管理的各项环节中企业大部分处于被动的状态。第四,某些企业的转型尚未完成,导致缺乏培养技能人才的动力。

4.院校层面

院校层面主要是缺乏现代学校制度理念,专业水平以及技术技能积累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难以适应产业的需求,双师队伍建设滞后以及高校对学生实习的监管不到位,很难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

5.学生层面

第一,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内容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岗位需求不相符合。第二,学生在企业实习的相关内容、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规定。第三,对学生的责任心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要求和建议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确保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应岗位。

1.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目前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高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生命线,校企合作要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首要目标。企业在与院校对接的过程中,可派企业技术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指导学校制定相关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或者开设相关课程,有助于高质院校为社会需求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高效。校企合作可以缩短培养技术人才的时间,提高培养的效率。那么,在实践环节中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能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快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而且可以达到使学生、企业双满意的目的。

精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归根结底也是在为企业服务,那么,企业明确自身需求,在与高职院校对接的过程中指导院校精准地培养学生。

2.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人才就业目标

实践表明,校企合作目前是解决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因此,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人才就业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质量就业、合适就业、完全就业。

3.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要求

根据前几个部分的分析以及人才培养与就业的目标,校企合作下企业与院校应该:第一,营造合作环境,促进深度融合。第二,按照市场机制,多方互惠共赢。第三,围绕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第四,优化就业机制,坚持就业导向。第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总结与推广。

4.对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与就业的建议

校企合作需要正确的政策引导,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因势利导的有利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但不失基本的理论基础。具体建议主要包括: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制度先行,保障学生就业,保护企业利益。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多方结合。结合各种模式优势部分,摒除缺点,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搭配。第三,改革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企业参与社会人才培养的意识。第四,改革企业用人方式。第五,院校专业设置趋向灵活。

结 论

校企合作在中国现阶段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的主导方向,围绕校企合作,对于如何培养人才以及毕业生就业等问题是目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与就业研究完善和创新了传统职业院校的教育思想,推动了产学研的发展,有效缓解了当前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具有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念宏.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出版;第337页.

[2]宁虹,胡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J].教育研究,2006(5);第34页.

[3]舒卫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6):38.

[4]王红军.我国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6页.

[5]肖咏桦.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第12页.

[6]张传军,崔承琦.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J].白云学院学报,2008(12):48-49.[7]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01).

[8]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01).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