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8-14 02:11董秀丽
活力 2017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董秀丽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学;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使有效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结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互相渗透。而在新课程标准大力实施的今天,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层面,然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结合,则必须依靠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因为这种结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之上,而是应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点,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为目的。

因此,课程整合则是要求我们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境中去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创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与平台,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从而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所以我认为,要成功、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注重多元化的发展。

一、由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载体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说到“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多媒体展示,它将教学内容动态化、具体化,集声、像、形于一体,确实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但我们仔细想想这是否真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还只是为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又加了一块大屏幕展示平台,答案显然就是后者。因为,这样的整合并未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才是最关键的。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渗透进教学过程中,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其实不然,我们要做到的是更加完善它。使它由单一的教师展示功能转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的工具。我在执教《植树问题》一课时,利用课件,除了给学生一定的图、声音、文字的展示以外,还让学生亲自点击鼠标浏览课件去绘出植树问题的精髓,这样,通过学生亲自的操作,各自的理解来学习,效果良好。当学生看到自己绘制出植树问题的动点示意图,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自己喜欢的画面上多停留些,有了自己思考的时间,教师还在上面注上了一些学习方法提示。这样,学生跟着课件上的指示学习,无疑使学生自己的学习如虎添翼。另外,网络型资源课件也是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它有文字供学生理解,有声音供学生赏析,因而,我们利用网络这一特质,在教师构建的网络知识平台上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基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环境中,而教师则是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主动学习策略的设计者。其中现代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和网络互动的特征将利于实现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从而实现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把单一课堂转变为多元化互动信息环境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为学生进行独立的个性化研究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交互环境,在网络氛围下师生、生生、生机之间的互动更加丰富。特别是为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信息环境提供了可能。在多元化信息环境下,学生的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还可以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即各种文化背景下,借助媒体得到必要的学科资料,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情境、协作、网上阅读,讨论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构建了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多元化的信息环境教学。如语文网络课《桂林山水》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桂林山水的资料,学生学的兴致勃勃,这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在它向学生提供了几个相关知识的网站,还有相关的讨论平台,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平台上收集信息,再进行自己的个性化加工,把感兴趣的信息放到论坛和同学一起讨论,做到了有困难时,和同学、老师一起解决;有收获时,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让学生学到了比课堂内更多的知识。这样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充满了在知识的世界里畅游的乐趣。又如学生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教师安排了与大学生哥哥们的远程互动讨论,学生提了大量感兴趣的问题,在互相的讨论中收集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最后学生连下线都有些恋恋不舍,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化环境,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了可能,而重要之处在于努力创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新知的学习,实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文化、科学知识,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增强了。

三、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学习有一个特点:它呈现的往往是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教学模式,同时也制定同一教学要求。这和现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个性化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极不协调的。因此改革课堂教学,转变这种学习显得尤为迫切。恰如其分的课件展示与教学有机结合就为这种创新的个性化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老师提供的往往都是有梯度的、有选择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因材自学,生生、师生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进步。教学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重点精心设计课件,或提供一定的网络环境,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多次交流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有利于学生积极进取地去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找寻不同的方法,让他们多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多角度联系,达到相互沟通、灵活多变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钻研、探索精神,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意识。比如我们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交流平台,将之前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都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只起到一个点拨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背诵指定段落时,可以提供A、B、C不同难度的背诵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品尝成功的喜悦,更提升挑战自我的勇气。就这样,在课件上呈现了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也是所有学生的学习创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探索空间里,不仅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是一个创造者,这样的教学真正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在今天日益开放的课堂,合理、恰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师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评价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必须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推动、促进创新教育的支撑点和突破口,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多媒体与各学科教学渗透中,也要抓好这个契机。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有效地体现出新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利用在线互动交流平台,效果尤其突出。具体表现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形式、评价的方向都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曾听过一位语文教师的网络课,就是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组织了耳目一新的评价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她执教的是一首诗《春晓》,在网络课件中设计了赋有人文气息的三个版面:“鉴赏室”、“悟诗文”、“启智堂”。在每一个环节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要求,而且呈现了不同的形式,有通过信息技术自己录音、做练习自我评价,有同学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的录入作互相评价,教师在公共平台上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这堂课中最精彩的是课堂内的师生即时评价向课堂外的各方面生成性评价延伸,学生在课后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及古诗的积累,然后进行课后评价,此时的评价可来自于家长、教师、学生,而且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给予不断提升的评价。

这充分彰显了多媒体带给我们的新鲜之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效果显著。总之,在教与学互动方面,体现了新的教学观念,使新课改落到实处,让学生走进开放的课堂,充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切实把每节课都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编辑/李舶)

猜你喜欢
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