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与校本:班主任工作室的存在样态

2017-08-13 21:59□秦
新班主任 2017年7期
关键词:研修班会研讨

□秦 望

异域与校本:班主任工作室的存在样态

□秦 望

秦望“8+1工作室”主持人,现供职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河南省“十佳”班主任,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班主任,主编《高中系列班会课》,著有《光辉岁月》等,被誉为“中国微班会第一人”。

当下,班主任工作室的存在形式多样,化繁为简,概言之有两种样态:异域与校本。

一、异域班主任工作室

异域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员均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这类组织的形成有两种方式:

一是行政推动。各地区教育局和学校为提升本地本校班主任工作能力,出台政策、选拔领头人、注入资金、提供场地、制定制度、委托培养。有的由当地教育局领导亲自挂帅,主持项目运作,并聘请高校研究人员担任顾问,如谢德华主持的深圳光明区名班主任工作室,成效显著;有的从全市或全省范围遴选名班主任担纲,领导提供支持,并制定相关考评制度。由于官方的重视,一些班主任抓住机会,借助平台,积极学习,紧跟成长。

这一机制在培养优秀班主任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广东省多个名班主任领衔的名班主任工作室,湖北省楚天卓越班主任培养工程委托给湖北第二师范全程策划实施,培养了一批名班主任。

同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投放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就需要取得一定的效益,测量指标也必然会围绕着读书、课题、论文和获奖数量及级别来衡定。这会导致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过多关注这些外在的指标而忽视了内在品质的提升,容易造成表面轰轰烈烈,事实收效甚微的局面。

二是民间汇聚。听了一场报告,读了一本书,被打动、被吸引,有的班主任主动追求,向名家学习,获得名家指点,加速成长;有的名班主任主动搭建平台,引领有发展意愿的班主任成长。如张万祥老师的团队、新教育团队、新基础教育团队、中国自主教育学会、全国民间班主任研究会、全国班主任尖峰论坛、全国草根班主任研究会、教育预案研究、心育研究团队、叙事者等等。他们组织日常读书、写作、研讨、课题、展示等,与媒体结合,呈现成员的研究成果,有的名班主任在班主任培训中的作用和影响甚至超过了官方机构。

还有一种类型是报刊或教育机构组织的全国班主任工作室联盟,以承办会议、工作室交流互动的形式引领班主任成长。如《德育报》组织的“全国名班主任工作室联盟”。

团队在引领班主任成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能够主动成长的班主任还是极少数,往往是打造几个名家,成就少部分人,大多数班主任还是“打酱油”。研讨时群情激烈,有的甚至有“教主”崇拜倾向,鹦鹉学舌、邯郸学步、随波逐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我独立的情况,但回到日常生活后,往往是人家的先进理念还是人家的,难以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校本班主任工作室

长期大量的实践证明,校本工作室是最具实效的班主任工作室样态。

基于校本半官方半民间的班主任工作室(即校本研修共同体)是班主任最具实效、最有生命力的成长平台。半民间,指的是民间自发汇聚,为解决学校或班主任自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而逐渐形成的,但又有学校的支持;半官方,是指学校认可支持,公开化合法化,但不受学校各种考核的影响,有一定的自由度。它是民间汇聚与行政推动相结合的校本范式。

班主任校本研修共同体,是融学习、工作、研究、培训为一体的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它把实践、研修、研究和培训“四张皮”水乳交融为一体,切实提高“研修一体”的水平和实效。

校本共同体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基于相同校情和相似学情的“同僚性研修”,使得研修内容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研修案例是身边班主任班级发生的事,不用费脑筋还原背景,问题的解决带有普遍指导意义。

二是能经常面对面交流研讨,不会产生“合作性假象”的现象,真正实现班主任间的“知识分享”。面对面的交流,面目表情动作也可以传递信息,研修更务实有效。

三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亲密的联系更易于形成团队。杜威认为社会即个体之间互动而产生的思想与感情的共同体。团队伙伴日常工作在一起,随机交流,心心相通,这种亲密的关系使得大家更容易形成紧密的联系。

四是没有绝对的权威,团队伙伴共同成长、合作,相互培养。校本工作室坚持平台开放,成员来去自由,人人平等,研修百家争鸣,暗合适应性组织特征。适应性组织具有低复杂性、低正规化、分权化的松散结构和具有熟练技巧的职业化的员工,能够领先职业标准来指导自身行为,无需过多规则和直接监督。保持低程度的集权化,就是为了使职业人员能对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另一方面也因为,人们并不能期望高层管理者拥有作出必要决策所需的各种技能。

五是班主任成长可感可验。身边班主任的成长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如何处理、带班效果如何、班级氛围好坏、学生成绩高低、是否受学生欢迎均处于可视状态,更有说服力和榜样示范作用。

三、校本班主任工作室示例

“8+1工作室”就是一个典型的校本班主任工作室。

从2005年创建到2017年走向辉煌;从最初的“三人行”到2000名成员的团队;从未曾发表过文章到著书立说20本;从基本方法技巧研讨到推出十大课程;从普通班主任到多位名班主任;从几个人汇聚到创办杂志、兴办网站;从默默无闻到20多家主流媒体的大篇幅报道。

如今“8+1工作室”已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培训平台、班主任工作专家的孵化基地、中小学班会课程的指导团队、学校德育品牌建设的顾问团、教育培训课程设计的策划师、教育专业媒体素材的来源地。

“8+1工作室”的目的不只是帮助培养优秀班主任,更是为了营造科研氛围,解决学校班级管理中的难题。在此过程中打造属于学校自己的“专家库”“案例集”“成果录”。不以培养名班主任为主要追求,致力于提升学校每一位班主任的专业水平,立项并实施了“批量”培养一线专业班主任的课题。

“8+1工作室”从成立到运行,都与学校德育息息相关。我们所在的济源一中是一所精英学校,为满足市民优质教育需要,大规模扩招,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班主任工作愈发难做。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位班主任从随机探讨如何带班、如何教育学生,到规范化教研、组建类似学科教研组的班主任工作室。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成名、出书、讲学,只是基于工作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交流研讨,向名家和书本学习,逐渐成长起来。

万玮摄

最初,多数班主任不能按班级建设阶段重点投放精力,造成面面俱到,拼体力,打消耗战。后来,我们围绕每月工作重点研讨,称为“每月一事”,按时间纵向分,如三月的运动会、八月的军训工作、期终考前的指导、纪律整顿月等;横向按模块分,如寝室工作、文化建设、成绩提升、后进生转化、主题班会、班干部培养、家委会、男生女生教育、生涯教育等。这样,一个主题,又一个主题,边研讨边基于共同校情一起实践,每位班主任的专业水平都获得了提升。

从简单的经验交流逐渐深入到德育课程整合,如主题班会,从一节班会怎样设计到梳理了高中三年的系列班会,编写了34个主题,114节课的三卷本《高中系列班会课》,给本校班主任提供班会教学参考书,并向全国发行。

从基本工作方法深入到具体案例分析。关于寝室人际关系的《挂的不只是袜子》,关于打架的《长大不能再幼稚,有理也不能太任性》,关于学生性格问题的《反复无常的林黛玉》等,每个案例均有详细的经过、背景和解决过程,团队伙伴一起分析,大家了解案例作者的性格和带班特色,案例分析有的放矢,具有很高的实效性。在深入的分析中,团队伙伴互助成长。

每个人的兴趣点、优势,在一次次研讨中被挖掘和发现,团队帮助每位伙伴确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如王晓琳老师对电影育人兴趣浓厚,带领几个人坚持十年,做出了电影课程,出版了《影响孩子一生的100部电影》,这一成果为团队伙伴共享、共用。

学校每年两期学校德育论坛,一次是班会优质课展示,一次是班主任普遍关心的德育难题的解决,均由工作室策划实施,目前已经开展到了第八届,受到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广泛认可,并把工作室研修推广为各年级分楼层的小组研修,德育论坛和楼层研修成为学校培养班主任的两大抓手。工作室还基于学校发展的需求做了学校德育规划。

工作室成员所带班级成绩优秀,带班方法科学,班主任生活幸福感较强,在学校产生了积极示范作用。我们的校本工作室建设引起了官方和民间很多学校关注,《校本班主任共同体建设(8+1工作室)》,申报河南省2016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并获一等奖,在2017年《河南省校本教研会》上做典型交流。在全国建立了十几所实验校,异地复制校本工作室建设。由于长期坚持项目主持人负责制,“8+1工作室”培养了一批校本工作室主持人,成为异地复制校本工作室的指导老师。

(责任编辑 何欣容)

猜你喜欢
研修班会研讨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