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娟+王晓珊
【摘 要】童话意识,即以童话般的视角、心态、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通过奇妙、纯真的幻想和丰富、有趣的想象去分析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观念、态度与方式。小学语文教育要直面儿童的精神生命,教师就必须具备童话意识:以童话般的思维进行教育和研究,用儿童的视角把握语文教材的文本内涵,用童真的心态进行生活体验与生命理解。而其童话意识的建构,首先就要从理念上追求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其次,必须提倡童话般的教育形式。
【关键词】语文教师;童话意识;儿童视角;童话心态;童话化教学形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欠发达地区语文教师教育智慧研究与实践”(编号:GD12XJY06);2015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立项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编号:粤教高函[2015]13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8-0008-03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童话,奇妙、有趣的童话能带领儿童进入一个广阔无垠的美好世界,丰富儿童灵魂深处的内在王国。小学语文教师富有童话意识,善于以儿童的思维和视角看待事物,用童话般的心态体验生活和领悟生命的意义,有助于理解儿童的生命世界,以顺应儿童成长规律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育。
一、童话与童话意识
要厘清“童话意识”的概念,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童话”。对此,《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强调它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故事情节的神奇曲折,手法的拟人化,以及适合儿童欣赏等特征。可见,童话是一种基于儿童并且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将现实世界转化为神奇、美妙的想象世界,具有想象性、形象性和创造性。
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有许多幻想出来的神奇有趣的角色形象,可以满足儿童的想象和探索,激活儿童的创造力与生活力。它以真、善、美给儿童带来艺术的震撼,能贴合儿童精神生命的内在需求,为儿童的心灵与现实的成长架起一道诗意的桥梁,作为教育者,理应正视这么一种文学样式的教育价值。但目前,大家一般只是深切地意识到童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一种精神样式的阅读教学价值,却忽略了它还具有更为广阔的教育学、心理学意义上的教育价值,而这样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源自于童话本身,更源自于教育者的“童话意识”。但目前却很少有人关注“童话意识”,即使偶尔有研究者提及这个术语,也只是指称“童话”内容包孕的某种“意识”,并非本文所论及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秉持的“童话意识”。
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发现童话是怎样天然地契合于儿童的精神世界,兒童又是如何偏好于以童话的视角与童话般的思维来面对现实的世界,因而有意识地将童话意识贯穿于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那么,这个教育该是多么轻松、美好而又有效。但事实是,小学教师甚至每天接触童话教学的中低学段的语文教师,为了将每一位小学生培养成为“好学生”,完全以成人化的视角与手段来“严格”地要求学生、管理学生、惩罚学生,甚至伤害学生。这时,教师一个个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老巫婆,于是,幼小的孩童一下子从童话美好的幻想世界跌落到现实的万丈深渊。之所以形成如此反差巨大的小学教育现状,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缺少“童话意识”,不懂得自觉地将“童话意识”当作一种教学素质和教育境界来追求。
“童话意识”是在童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指以童话般的视角、心态、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通过奇妙、纯真的幻想和丰富有趣的想象去分析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观念、态度与方式。它是具有美好而深刻的内涵思维、感受纯真的精神力量和追求真善美的心理过程,也是人内心所拥有的对美好事物的认知、理解和向往与对生命发展的态度和追求。
语文教师的童话意识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以童话般的思维进行教育和研究,用儿童的视角把握语文教材的文本内涵,以童真的心态进行生活体验和生命理解的心理活动形态。
首先,童话意识基于童话的特征。与童话一样,具有想象性、形象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师在运用童话意识认识世界和分析世界的时候,应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思考以及再创作来引导儿童用童话般的思维、视角和方式进行想象和联想,激发和培养儿童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其次,以儿童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儿童的视角和思维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着迷于想象和创造的世界,教师只有蹲下身来以整全的心融入儿童的世界,才能真正做到以儿童的视角和思维认识与把握世界。第三,以追求真善美为教育的要义。童话意识传递的精神内涵既蕴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更表现为通过教师的诗情、诗思与诗语来营造一个童真的课堂氛围。童话总是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来表现鲜明的形象、动人的情节、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激励儿童的崇真、求善来塑造纯洁、高尚的心灵,但同时又应将这个真与善笼上浪漫的轻纱,始终置于纯美的境界,使我们的教育变成儿童找寻生命意义的诗意天堂。
二、语文教师童话意识的建构
以儿童的视角及思维方式认识世界,以追求真善美为要义,这其实是教育直面儿童精神生命的一种本质追求。
1. 追求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
语文教师童话意识的建构首先就要在理念上明确童话意识与精神生命的关系。“精神生命是超越自然生命的内在生命,表现为个体的完美人格。在精神人格中,‘真注重的是人的科学精神;‘善注重的是人的道德精神;‘美注重是的人的审美精神;真善美在人格中有所偏重,但又相互渗透,使人格表现为真善美的统一。”童话意识的表征之一,是追求真善美,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道德精神和审美意识,即实现语文教育中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
(1)智育在人们的意识中常常表现为知识的传递和智力的发展。构建童话意识,首先要明确,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递语文知识和发展儿童的智力,教师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智慧,要引领儿童从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悟出生命的意义。同时,还要将情感纳入认知系统,用积极的情感引导儿童去认知,从而达到知识、情感与智慧的相互融合。
例如,王芳老师的骨干教师示范课《已死的母熊》,第一个阶段是“读——变着花样读课文”:在自由读、泛读等环节后,一连串设计了几个环节:①古人写文章,是自上而下写,从右往左写。竖排的《已死的母熊》,你们会读吗?②古人写的文章,不但竖排,而且没有标点,这样的《已死的母熊》,你会读吗?③古人写的文章,不但竖排,没有标点,而且是繁体字,这样的《已死的母熊》,你会读吗?课文生僻字多,停顿判断难,给小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又有效地带着学生把文章读准、读通?面对缺少童趣的课文,平凡而又枯燥地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是许多教师教学的常态。但王老师却以儿童的视角和心态来发掘古文学习之趣,以童话故事情节般的跌宕起伏来创造古文吟诵的“复古”之美。各种新奇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设置,既迎合了孩子们喜欢探索、在玩中学的要求,又从形式上引领儿童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古意,同时还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声入心通”“声通义解”,从而达到了情感与认知的巧妙融合。
(2)德育表现为知、情、意、行的培养,知是基础,情和意则是催化剂。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其过程是“人与人的交往”,“它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追求。”但常见的道德教育往往流于机械地灌输与无力地说教,随着自我意识的唤醒,儿童自然对此德育形式日增反感,可见“唠叨”式的说教是如何无益且无效。
具有童话意识的德育,应该用童话般的真善美去启发儿童,应该具备内容与形式的童话化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在德育过程中的童话意识建构,莫过于顺应儿童的天性,设置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儿童去亲历道德的两难而获得自我实现的类似于英雄的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儿童特有的思维和视角去思考与感受,引导儿童从情感和认知两方面去领悟和發掘教材文本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德育内涵,使之在欢乐中理解“修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德行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
小学教材,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渗透着德育内涵,有不少课文甚至完全就是标准的德育教材。如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钓鱼》,细致地描绘了34年前“我”和父亲的一次钓鱼经历。从钓鱼的喜悦到放鱼的痛苦,真切地启发儿童去思考“面临道德抉择”的问题。教学这篇课文,教师需要体贴儿童的心意,设身处地去引导儿童充分感受“我”的心路历程,以“我”的方式来思考,真切地体验“我”选择的两难,甚至还应设置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道德抉择来帮助学生获得战胜自我的类似于英雄感的精神享受。
(3)美育是一种认知与情感相互融合的感性教育。“生命是美以及美的生存的本质,美育根本上应该是生命美育。”提倡童话意识正是要引导儿童正确地感受美的存在,感受语文的诗意,感受生命的冲动和原力,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传授欣赏美、创造美的知识,还要能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完美的人格,使儿童日臻美的境界。
首先,在小学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以童真的心灵与孩童般的敏感去发现与把握语文教材丰富的审美内蕴以及语文本身的诗意特质,使儿童在获得情感与智慧提升的同时获得美好的享受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其次,还应设计丰富的语文活动,通过情境体验来培养儿童发现美、捕捉美与领悟美的能力。比如,以想象训练和童话故事编创、游戏与表演等多种体验方式,激发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例如,王芳老师的《已死的母熊》教学,在读通并且理解课文以后,又设计了活动体验阶段,让学生发挥想象入情入境地扩写那个母熊端坐不倒的瞬间。由于深入的情境体验,孩子们被自己笔下母熊的伟大母爱所感动,竟至于泣不成声。这样,不仅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涵,探索其丰富意蕴,还能领悟语文的艺术魅力。
三、提倡童话化的教育形式
每个儿童的生命都有其最适合的成长规律,教师要根据儿童生命的特性,研究适合儿童本然的教育方式或手段,去挖掘儿童生命的潜能,促进儿童应然的发展。基于儿童与童话世界的天然联系,童话化的教育形式应该是最合乎发展的童心指归的。教师运用童话化的教学方式,应基于语文教材或其他优秀的阅读材料,以保护儿童原初的秉性,促进儿童生命的个性化发展。
1. 加强教师的生本意识
语文教师的童话意识,实质上也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生本意识。富有童话意识的语文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是有生命的个体,要真正成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作为语文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同时,还要树立生本意识,尊重儿童的天性,努力激发儿童巨大的潜能,帮助其成就独特的自我。“教育是人的生存方式,首先因为人是可以教育的。”从儿童的角度看,儿童本然地充满童话意识,因此,教师就必须珍视并顺从儿童的先天禀赋,引导儿童以其自己的方式去接受新鲜的事物,获得个性化的思想与情感升华。
首先,要以一颗童心看待世界。童话意识强调用童话般的思维、儿童视角和心态体验生活。教师作为引领儿童体验精神生活、领悟生命意义的指导者,应富有童真和童趣,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及精神世界,懂得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创造,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解放和张扬。此外,还要习惯于换位思考,以童话般的语言和思维与儿童进行互动,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说人生,以此带给儿童心灵陶冶的快乐、殷实和光明。
其次,要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来促进发展。以儿童的视角与童话般的思维看世界,并非心想即可事成。受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工具性价值理念影响,教育几乎忘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初衷,加上世俗生活的影响,教师也常常忘记童真的纯净美好,小学教育中忽视童心、泯灭童真的做法时有发生。可见,要建构童话意识,教师就必须将它当作自己的教育理想,纳入自身专业素养的考评范畴,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费尔巴哈曾说,“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教师要一生无憾地从事教学,就要不断检视自身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状态,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自我的教育胜任感和教学幸福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断臻于理想境界。因为只有充满教学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教师,他的灵魂处在一定的高度上,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挑战自我、积极创新,时时、处处有意识地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识与把握语文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意义所在。同时,修炼具有童话意味的语言表达方式,激活儿童纯真、美好的生命感悟,创造童话般美好的教学境界。
2. 打造课堂的童话境界
课堂是教育理想实现的场所,无论是师生童话思维的碰撞,还是放飞童心、感受童真、享受童趣,都必须依赖于它。因此,语文教师要建构童话意识,实现具有童话特质的课堂境界,就必须创造多种途径使师生的智慧在此互动、情感于此交融。
(1)利用教材文本,为课堂教学注入“童话元素”。儿童对未知世界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而“童话元素”的特点正在于新奇、美好而有趣。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已有的童话类文本,引导学生想象与幻想,品味与体验,在放飞童心的过程中满足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借助非童话类文本,发展儿童的童话思维。童话作品之所以深受儿童的喜爱,是因为它以感性的形象思维为主,其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概念的思维模式,正吻合于儿童心理的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必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文本中富有魅力的重点和难点,感性地赋予课堂“童话元素”。比如,王芳老师《已死的母熊》教学以“读”“解”“思”“悟”4个教学阶段来构架课堂教学,让学生宛如漫步在一个奇景迭出的童话王国。尤其是花样百出地读和入情入境地写两个教學环节,让学生在挑战与磨砺的过程中获得了不一样的生命体验。此外,初生牛犊不怕虎,儿童单纯自信,敢于大胆追问与质疑,有着积极参与、乐于表现与尝试的主体精神,而“童话体现出来的对纯真事物的推崇,对诗性品质与幻想品质的守卫,对自然的亲近,对儿童精神的张扬,对生命与灵魂的追问以及寓深刻于单纯地表现世界、表白自我的方式”,正是与之天然耦合。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借助教材创造童话化的教学方式,顺势引导和鼓励儿童进行开放式、自由式的发散想象。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儿童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建构课堂的意义。
(2)补充教学资源,为教学过程注入“童话元素”。语文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系统编写的教学用书,教材内容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音像制品,如幻灯片、光盘等。新课标将教材视为教学活动的“跳板”,使之成为儿童学习和创新的凭借物。“作为语文课的童话,它必须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但不会影响它更好地发挥童话的美育价值和熏陶功能。”因此,教材的编写者可适当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为教材中的文本内容、语言甚至插图注入“童话元素”,运用童话思维引导儿童进行语文的学习,将成熟的智慧注入儿童幼小的心灵。教师则可利用当地社区及学校师生中的各种资源,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童话意识的校本教材。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向学生推荐大量经典的课外读物。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人物美、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强大感染力。
目前,已有不少热爱教育的教师在领头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发动家长参与阅读与分享,并且开发了配乐朗读、书画同源与网络发表等媒体资源。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具有童话意识,并且愿意为此花费足够的精力,进行持之以恒地组织与指导,童话化的教学必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07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馆,2012:1308.
[3]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5,238,33.
[4] 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37.
[5]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4.
[6]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54.
[7] 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292.
[8] 李叶红.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5.
[9] 李立军.以“童话精神”提升童话教学效率[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5):53.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