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民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湖南 娄底 417000)
基于词汇知识框架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李健民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湖南 娄底 417000)
词形维度着重于揭示词汇构成规律,扩大学生词汇量。词汇层面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对文化内涵词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并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英语。语义关系维度是在教学中激活生词的同义词、反义词及其相关的搭配形成百科知识语义网络。引导学生寻找语境线索猜测词义和掌握词汇学习策略,并在语境中习得词汇知识。
词汇知识 词义 语篇 语境 策略
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学生应该掌握多少词汇?哪些词汇必须掌握?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词汇知识?第一、二个问题涉及词汇量和词汇的宽度,第三个问题涉及词汇的深度。词汇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构成多维的、多层面的词汇知识框架。
语言学家在对词汇知识进行研究时,从学习者语言使用的角度定义了什么叫“懂得一个词”。词汇知识被看成是由不同的成分组成的多维体系。学习者包括本族语者的词汇知识是不断扩大的,而语法知识则相对稳定。Richards[1]提出懂得一个词意昧着了解该词形式、各种不同的词义、与其它词之间的语义联结网络,有关的句法行为、使用场合的限制以及搭配的词语。Nation[2]在对词汇知识进行研究时,从学习者语言使用的角度定义了什么叫“懂得一个词”。他认为学习者要全面掌握一个词必须了解目标词的形式、所处位置、语用功能和意义四个层面,其中主要包括口语形式、书面形式、句法特征、搭配、使用频率、恰当性、概念意义、词间联想八个类型,每个词汇知识类型又分接受性和产出性两种能力。这些词汇知识是以词为中心进行界定,并不是对人们所掌握词汇知识的实际描述。词汇知识宽度和深度是衡量学习者的词汇能力的两个维度。我们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词汇知识框架。
词形维度着重于揭示词汇构成规律和象似性理据,让学生理性地扩大词汇量,同时有助于学生根据构词知识猜测词义。英语词汇尽管数量庞大,但词根和词缀的数量有限,而词根、前缀和后缀被称为“扩大词汇的三把钥匙”。词根可以分为自由和粘着词根。自由词根相当于一个词,可以独立存在,并相互组合成复合词或加词缀构成派生词,而粘着词根不能独立存在,而且数量较多。
词义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而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词义并不是直接对应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认知语言学主张词义的百科知识观。例如当人们描述car一词时,不只是会说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有轮子、门窗、由引擎驱动,装有方向盘、加速器和刹车,还会提到汽车舒适、快捷,方便,给人灵活性和独立性,甚至社会地位,这些意义是人们经验的组成部分。Leech[3]从词义和人类交际关系的角度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感情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内涵、文体、感情、反映和搭配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一个词的内涵意义往往因人而异。例如home的概念意义是“家”,对大多数人来说,“家”被附上“温暖、幸福、舒适”等内涵意义,但对有些人来说则带有“冰冷、烦恼,伤心”的内涵意义。这些意义反映了人与客观世界互动所获得的经验。在这七种意义中,概念意义是基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联想意义则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与个人经验和民族心理相关。随着语境的变化,词语会产生新的不同的意义。因此,词义的分类让我们看到词义的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所使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有所反映。词汇层面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反映了英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地理历史、宗教文学、风俗习惯等。词语的文化内涵通过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来表达。顾嘉祖[4]指出在教学实践中,语言与文化应融合为一体。首先,文化不应当仅仅被视为“知识”或“行为”,还应当被视为“意义”。语言文化教学是对“意义”的动态理解过程。其次,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将语言与文化两者“分而治之”,但不应将两者割裂开来,而应时刻注意语言与文化之间内在的联系。再次,充分发挥交际教学法的优势,以交际为契合点,将语言形式与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教学的过程,努力做到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文化教学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将这种语言文化融合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内涵词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并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英语。在词汇教学中还应关注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再以习语为例,由于文化和认知上存在差异,两种语言中意义绝对等值的情况很少。
语义关系维度是指词汇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包括上下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及其相关的搭配,其中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和词汇的灵活搭配尤其让学生感到困惑。英语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大多为相对同义词,即基本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学生在开始学英语时就会碰到同义词,如hear和listen,look,see和watch。如果不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就会造成运用表达上的不恰当或错误。相对同义词的价值不在于它们共同的基本意义而在于那些细微的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别。我们可以从语法、搭配和意义三个方面辨析同义词。
1.语法方面。例如,live和inhabit都表示居住,live为不及物动词,只能用live in a place,inhabit是及物动词,可以用inhabit a place。
2.搭配方面。例如insist和persist表示坚持时,分别与介词on和in搭配;
3.意义方面。有的是概念意义不同,如argue和debate,argue表示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debate表示正式的、公开的争论;
有的是文体意义不同,如partake和eat,都表示吃,partake为正式用语,eat为一般用语;有的是感情意义不同,如plump和obese表示身体过重时,plump为褒义,obese表示为贬义。语法、搭配和意义的区别只是侧重点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将三者结合来辨析同义词,尤其以概念意义的区分为主,这样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同义词的用法。
词与词之间的横组合关系,即词汇的搭配分为自由组合、有限组合和固定组合。这种区分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体现一种连续体,三者之间有一些是相互重合的。其中有限组合是通常所指的搭配,固定组合就是习语。教师通常较关注与介词有关的搭配,而忽略动名搭配。如make与名词的搭配:makeamistake,makean apology,makean arrangement,make a decision,make progress,这里make不能用do替换。学生在动名搭配上往往会出现不恰当或不自然的表达式。例如cause在本族语中具有强烈的消极语义,与其搭配的名词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指生活中“令人不快”或“不合意”的事情,因而 cause trouble/difficulties/suffering,cause disease/cancer/death等都是典型搭配。学生英语中的 cause changes,cause phenomena,cause questions 不 是 典 型搭 配 ,cause development,cause progress,cause improvement,cause great changes 则属于异常搭配,不符合搭配常规,是语用错误。
语篇是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部长篇小说。句子或句子组合并不都构成语篇,因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完整的单位,是语言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产物。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语篇都应该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的连贯。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具有语篇特征的重要标准。语篇的连贯可以通过词汇衔接来实现。意义上相互联系的词语常常出现在同一语篇中,这些词语属于同一个词汇套,形成了词汇链,因而,当人们遇到其中一个词语时,就会联想到词汇链中的另一些词。当一个词汇链的词语出现在一个语篇中时,这些词语就起衔接作用。词汇链的出现不仅起着连句成篇的作用,而且会在大脑中形成有关的框架或图式,有助于对语篇主题的理解和判断。
通常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词汇的理解、选择和使用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语言是社会符号,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因而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将词汇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境敏感性。首先,改变以往脱离语境,即根据词汇表进行教学的方式,在语篇语境或交际情景中引入词汇,让学生感知词汇的意义和搭配。其次,激活和联系学生已有的词汇知识,如构词形式、词义、语义关系或是搭配,将新词与已有的词汇联系起来,形成有意义的词汇网络。最后是在交际情景中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使用和巩固词汇。
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策略,运用元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计划、调控词汇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行为,使用记忆策略学习、巩固和运用词汇。词汇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词汇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生应制定出具体的词汇学习计划,包括词汇的选择、时间的安排、采用的策略、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学生就会按照所定计划朝着既定目标积极、主动的发展。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合作,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策略的选择和学习效果,发现问题,缓解焦虑。记忆策略可帮助学习词汇,通常采用的技巧是:创造心理连接(通过联想扩展词汇和把新词用于语境之中);运用意象(联系个人经验);建构知识的结构框架,增强复习的效果;采用适当的行为(如利用身体的各种反应和不同感觉)增加记忆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及时调整他们的记忆策略,使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1]Richards,J.C.The Role of Vocabulary Teaching[J].TESOL(1),1976:77-89.
[2]Nation,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New York:NewburyHouse,1990:30-33.
[3]Leech,G..Semantics[M].London:Pengiun Books,1974.
[4]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56.
H319
A
1007-9106(2017)07-0176-03
李健民(1970—),女,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高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