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江林 项银霞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9)
酒泉新能源开发的效益及政策优化路径探究
檀江林 项银霞
(合肥工业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09)
作为河西走廊典型的新能源城市,酒泉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风”“光”无限好。通过相关学理分析,厘清当前酒泉新能源开发多重效益,含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着力从理念转变、政策优化、产业配套和社会支持等四个层面,构建完善政策优化路径。
酒泉 新能源 现状 效益 政策
联合国1980年召开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对新能源作出如下定义:“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1]发展新能源产业能够有效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本文在梳理河西走廊核心城市酒泉新能源开发的现状基础上,借以透视其多维效益,并提出政策优化的对策举措。
酒泉以风能和光热能闻名,截至2015年,其风电装机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二,光伏发电规模位居第一。
风能开发现状。河西地区曾有这两句民谚:“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经令人惧怕的大风、狂风、“黑风”已成为酒泉经济发展中一股新动力,曾经的风害变成了宝贵的财富。这里风源质量高、风向稳定、风力充足,在酒泉适宜建设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场,并且在4.7万平方公里的开发利用区域内,可以做到不占耕地、不需要居民拆迁,且无破坏性风速。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把酒泉列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根据气象部门最新风能评估结果得出的数据,至2015年初,新能源并网容量已占甘肃总装机容量36.38%,仅次于火电,成为该省第二大电源。新能源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省份和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仅2014年就外送44.17亿千瓦时新能源至青海、山东等地。从2010年到2015年间的三条高速通道建设,即2010年修建的750千伏联网工程,2013年6月修建的敦煌—鱼卡—格尔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2015年6月初开工建设的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能够极大改善酒泉风电外送条件,使得河西地区风电送出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太阳能开发现状。酒泉的另一新能源——太阳能资源丰富。光能资源主要是指来自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而产生的能量,太阳能利用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空调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开始实行“阳光计划”的地区越来越多,太阳能资源正快速走进寻常百姓家。酒泉太阳能具有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强的优势,其辐射量仅次于西藏地区。由于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其境内多地势平坦开阔的沙漠、戈壁及未利用荒地,因此具备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优越条件。同时,在酒泉发展光伏产业必不可少的硅资源储量也十分丰富,已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光伏发电基地。根据国家光能资源评价标准,全市总面积为19.2万平方公里,其中属于国家光热资源分布一类地区的就有5万平方公里。
根据甘肃省年鉴,从2005—2014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情况,总体上,十年间能源生产总量实现逐年增加,由2005年360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4年的5926万吨标准煤。而从能源生产总量构成上,天然气占比最少,且十年间变化趋势不大,原油在总体构成中占一定比例,且近几年增长趋势加快;原煤占比虽呈逐年递减趋势,但至2014年仍占半数以上(54.64%)。凸显甘肃省能源生产结构没有得到本质改变,仍以煤炭为主,但是近年来逐步下降的趋势,说明传统能源由于其自身缺陷使其生产受到一定限制;新能源生产量(包括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由2005年的15.64%发展到2014年的26.48%,逐年增长的趋势说明甘肃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清洁且可再生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与国家当前大力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高度契合。
(一)生态效益
河西走廊风力和光能优势推动甘肃省新能源建设迅速发展,成绩斐然:截至2015年6月底,甘肃省已建成风电并网装机容量1142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78万千瓦。到2015年年底,甘肃省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1300万千瓦,光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600万千瓦。自1997年首个试验风电场建成并网发电以来,酒泉市新能源发电量已累计达到305.36亿千瓦时,据估算,“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010.43万吨,减排二氧化硫11.23万吨、氮氧化物5.21万吨,尤其减排二氧化碳3052.71万吨,”[3]高度契合绿色发展理念,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以酒泉风电基地玉门昌马风电场为例,该风电场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位于酒泉市玉门镇西南戈壁滩上,各方面条件良好,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其工程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2008年8月,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全面启动,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打造“风电三峡”工程阶段。这一工程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齐名,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又一标志性工程。“项目建成后,每年节约标煤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42.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废气排放量8071吨、二氧化氮排放量2290吨、一氧化碳排放量58吨,且减少耗水1.23万吨、烟尘排放量45.4万吨,对雾霾天气治理和大气环境改善有着显著作用。”[4]
表1是酒泉市近五年光电发展和二氧化碳减排量,可以看出,从2010—2014年,经过短短五年时间的发展,二氧化碳年减排量由2010年的0.9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108万吨,趋势明显,数量惊人,彰显新能源产业背后巨大的生态效益,因此酒泉市乃至整个中国必须坚持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为改善大气环境作出独特而有效的贡献。
表1 酒泉市光电近五年发展及二氧化碳减排情况
(二)经济效益
自2009年8月8日开始建设国家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以来,到2009年底,酒泉风电装机规模已达220万千瓦,其中仅当年就新增169万千瓦,带来64亿元风电装备制造业方面的销售收入,对于省内提出的实现2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50亿元的风电装备销售收入任务,不仅超额完成,还创造了“酒泉速度”和“酒泉奇迹”,令世界瞩目。[5]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酒泉市首位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8亿元,增长16.1%;风光电发电量达到102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67%。”[6]酒泉新能源产业无疑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一股强大的动力,并且增加了民众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新能源产业的开发也带动了其他相关配套产业的建设和发展。风机制造、太阳能相关产业均属于科技含量高的行业,酒泉多个风电、光电基地建设,无疑将带来巨大的风光电装备设备市场,促进核心设备研发、基本零件制造等方面的企业在当地落户,有力带动了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电子电器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整套健全完备的产学研制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建设5年来,风电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累计达到600多亿元,实现新增就业1万多人。而据相关资料称,2015年7月,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甘肃省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方案》,提出将在酒泉新建一系列大型风电、光电项目,“如在瓜州、玉门和肃北布局风电项目500万千瓦,在敦煌、金塔、嘉峪关和肃州新建光电项目150万千瓦等,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约520亿元,并将有效带动装备制造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新增产值约500亿元。”[7]
(三)社会效益
酒泉市开发利用新能源有利于构建完善的能源体系,改善当前我国以煤炭为主的单一的能源结构。当今世界,能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单一的能源消费结构对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只有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才能适应世界能源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使我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得以处于优势地位。酒泉新能源建设也促进了酒泉乃至整个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型风力发电厂基本建立在交通便利的干线周围,如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两侧,大规模的风车与成片的荒漠、绿洲融为一体,白、绿、黄三色交相辉映,一个个高耸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傲然屹立,排列整齐,一条条银线或横贯东西,或飞架南北,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无数游人驻足,成为新的旅游景区。在碧蓝色的天空下,远远望去,白色风车在茫茫戈壁上一排排矗立着,犹如白色的风电“森林”拔地而起,巨大的风机叶片在盛夏的清风中悠然而缓慢地转动着,蔚为壮观。每个风机叶片长50米、高达70米、直径5米的“身形”壮实而坚韧,给荒凉沉寂的大漠平添了许多生机,是戈壁滩上最美的风景。以此为着力点,大力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历史遗迹景观和现代化新能源建设景观对比鲜明、交相辉映,让游客领略独特的河西走廊。
根据酒泉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酒泉市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敦煌机场国际航空口岸获批,新增5条国内直达航线,冠名开通“玄奘之路—瓜州号”旅游动车,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5%和26%。而根据对2014年甘肃省各地区国际旅游外汇及接待国际旅游人数统计情况,甘肃14个市中,无论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还是接待国际旅游人数,酒泉市都占有绝对优势,其所占份额均达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与酒泉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分不开。综上,甘肃省整体上旅游业发展正呈良好势头,酒泉风电、光能发挥自身优势,增加经济收入,并扩大了酒泉风电基地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酒泉新能源现状厘清基础上,从理论转变、宏观政策、产业配套政策和社会支持政策四个层面展开。
(一)促进理念转变
第一,强化宣传,营造社会环境。要加大宣传,力图通过日常宣传增强公民节能环保意识,加强对新能源的了解和利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综合努力,加强公民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了解新能源的优势以及使用新能源所能带来的各种效益。利用酒泉新能源优势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支持,举办高标准高质量、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充分展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高端产品,吸纳新能源先进技术入河西走廊地区。为该地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设备、市场导向、政策优势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着力将酒泉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向更高层次。2015年8月在甘肃举行的第6届中国国际新能源博览会,就是对该地新能源资源和产业最大的肯定。此次以“新思路·新能源·新理念”为主题契合国家顶层设计,立足当地优质资源,并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新能源企业代表参与,积极打造平台,实现对外交流与区域合作,这将成为当地乃至全国新能源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第二,转变认知,着力改变现状。加强教育,更新观念,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改变过去民众对新能源的种种偏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而论我国人口增长较快地区,西北地区位居前列。由于这里人口过快增长,导致人与生态环境及能源资源之间关系严重失衡,普遍存在着“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现象。必须着力改变当前现状,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和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个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河西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事业发展尚不及东部沿海城市,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能力有限,治理生态问题的能力更为不足。需要在高等教育方面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让更多的高中生上大学,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惟其如此,民众才能自觉遵循自然规律,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理念培育,固化推广结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甘肃具有广阔的国土面积并且生态功能显著、地位重要,但其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相当脆弱。”[8]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是河西走廊地区新能源产业开发的根源和基础,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综合治理,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方针,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全民共建共享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在酒泉产业结构调整上,应根据科学的评估和标准作为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当地新能源优势,构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地方特色产业和经济,以减少新能源建设风险。当前河西走廊面临着种种资源、环境问题,因此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中,更要立足甘肃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处理好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牢固树立“保护第一、开发第二”“要像保护眼睛和对待生命一样保护、对待生态环境”“不以牺牲环境利益获取自身政绩”等发展理念。
(二)宏观政策优化
第一,创新制度,健全产业政策体系。在发达国家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鼓励扶持政策以及立法保障,如财政补贴、税收、低息贷款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近年来,世界风电排名前四的国家(即美国、德国、西班牙和中国),为了发展风电产业、扩大国内国际风电市场,增强竞争力,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措施:“美国2009年经济刺激法案中就大力支持风电发展;德国风电上网电价更加优惠;西班牙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则实施了高补贴电价政策等。”[9]目前,我国现有的国家法律及相关政策都是在国家谋划全局、统筹安排,按照有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有效发展的思路设计,并配套设置了一整套完备的产业政策体系。但应注意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适当或者不合理的补贴政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价格的市场信号机制,从长远角度看,对产业良性发展不利。初期制定的补贴政策应当应时而变,立足现实加以调整甚至取消。
第二,立足长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目前,根据甘肃区域规划以及各市州资源、区位和交通干道等因素,酒泉已形成“一轴两片五大产业”的工业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酒泉工业发展仍将坚持集约、规模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进程。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是规划建设好酒泉高新技术产业园、玉门现代高载能重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酒泉现代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三个市级园区。酒泉市新能源产业空间规划要统筹协调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程,形成定位精确、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
第三,双向发力,保护与法治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已修订和颁布了多项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草原法》等法律,并依法强化对河西走廊地区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和监督力度,对于严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严加惩处,坚决执行“违法必究”。同时,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和公民教育,普及有关保护环境、生态建设、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常识。其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身正示范、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爱护环境,建设共同家园”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公民在享受美好环境、丰富资源的同时,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三)产业政策保障
第一,多措并举,政策护航。发展新能源产业,政府和社会的理解与扶持必不可少。不仅要认真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及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各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政策,还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新能源产业建设重点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虽然有着良好的前景,但都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前期投入大、后期回收慢,只有在国家进行大力补贴的情况下才可以投入生产并形成有效需求。推动设立甘肃省新能源产业专项资金,加大现有省级专项资金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产业园硬件设施投入,在税收上也要加大优惠力度,且对大型新能源装备设备的运输设立专项“绿色通道”,加快电网和配套项目建设,狠抓电能外送和就地消纳,提高新能源输送能力,制约风电外送的瓶颈有了新突破。
第二,多元投入,调动投资积极性。制约酒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又一因素就是资金不足,酒泉是位于西部内陆、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城市,新能源发展资金相对短缺,投资融资存在很大困难,资金成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短板。对此,光靠国家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还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财政投入为辅的新能源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方面,积极申请国家专项新能源产业开发基金,以及世界银行、亚行和国内各级各类银行贷款融资,建设完善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不断引导、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信贷投入,促进风电产业有效发展。加大酒泉市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力度,积极推进对外经济合作,新能源产业项目努力争取外资投入[10]。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要求,认真落实民间投资和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激励政策,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新能源产业建设。鼓励不同经济成份的市场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投资酒泉市新能源建设项目,采取更灵活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释放市场潜能。
第三,品牌打造,提升社会知名度。酒泉的优势资源以风能、太阳能为主,开发过程中要提升地区新能源的知名度、实现品牌化。抓住国家正大力倡导的“一带一路”这一契机,强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力度,建立新能源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成为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建立和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风电和光电基地以及风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建立核心零部件加工和成套设备生产基地,实现以酒泉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囊括生产、科研、技术及设备、贸易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依托当地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省内企业作用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谋划实施先进高载能及新能源相关产业项目,提升发展水平,构建健全河西新能源产业体系。
(四)社会政策支持
第一,社会多方助力,提供多重支持。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积极动用各项资源联合构建北京太阳能电力研究院,并且在酒泉成立了新能源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获得了人才技术保障。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发扬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特色新能源产品展销和项目推介活动,扩大特色优势新能源产品出口。打造酒泉这条黄金通道,促成区域经贸合作,搭乘“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出亚洲,推动新能源产业走向世界,逐步提高国际知名度,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务实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努力开创区域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研究新能源领域的高端人才,力争突破新能源产业现有的核心技术缺陷。甘肃省已经在兰州理工大学建立风电机工程研发中心从事相关方面研究,大功率风力发电机和控制设备的研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也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想要完全攻克这些问题,还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投入更多的人力研究。从政策上,要积极沟通好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及激励手段。建立起新能源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好相关教育资源,通过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开设与新能源相关专业,大力培育具有专业知识的高技术人才。对于入职工人,要做好岗前培训,在职人员则要不断深化再教育,为新能源基地的建设提供丰富的人才支撑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三,转变生活方式,积极主动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传统方式,还要顺应新形势,在社会范围内、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政府机关公共平台、电视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各种传播方式,加大对新能源的宣传力度。如2010年5月16日,《追风逐日:我国新能源开发提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播出,成为新闻头条,酒泉市新能源开发再一次走进国内外观众的视野,而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并积极邀请专业人员制作新能源的视频和宣传片,涵盖该地区新能源开发利用现状、新能源产业园基地,甚至可以细化到新能源在生活中的使用方式以及具体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等等,力图让广大消费者清晰深入认识了解新能源,树立新能源观念,对风能、太阳能这些新能源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等特点给予认可、产生共鸣,在社会上掀起一股使用新能源的热潮,争取将酒泉地区所取得的成绩和影响扩展到整个河西走廊地区,进而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扩展。
[1]赵宏瑞.“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美国新能源战略[J].中国民商,2014,12:32-36.
[2]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Z].(2010)29号.
[3]甘肃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设风光无限[N].甘肃日报,2014-08-16(3).
[4]玉门昌马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竣工[N].酒泉日报,2009-09-20(1).
[5]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设纪实[N].酒泉日报.2015-08-07(2).
[6]酒泉市首位产业助推经济发展纪实[N].酒泉日报.2014-08-18(1).
[7]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方案获国家能源局批复[N].甘肃经济日报,2015-07-07(1).
[8]张敬花,雍际春.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保护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10(05):193-196.
[9]时璟丽.世界风电发展形势及我国风电制造业面临的机遇[J].可再生能源,2009(03):1-3.
[10]曹诚,张建军,陈永宁.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低碳经济调查——以甘肃酒泉为例[J].西部金融,2010(04):50-51.
F127
A
1007-9106(2017)07-0017-06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14AKS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檀江林(1965—),男,合肥工业大学“两型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产业经济研究;项银霞(1992—),女,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科技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