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秀+蔡暄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是一个新课题。结合泰州学院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实施的实际,笔者对“互联网+”视野下“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措施及成效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创新;线上线下;形势与政策
一、“互联网+”视野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该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内容变动性大的特点,与当下的国内、国际形势结合十分紧密,时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是学生了解、理解以及贯彻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媒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之外化为实际行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互联网十”时代,信息的生成与传播速度达到了即时性,而信息中存在的失真情形,正严重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这种情形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必须直面“互联网+”时代,并结合课程、师资及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互联网十”背景下,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更为便捷多样。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凭借网络平台获取信息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都在明显发生变化。在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中,学生常常通过互联网提前获得相关信息,甚至有时在获知的时间上比教师还早,这就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堂讲授的很多内容滞后,若不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会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从而导致教学实效性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高校需要围绕如何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优势及条件加快教学模式创新以保证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二)适应大学生学习与表达方式变化,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吸引力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各种“微”铺天盖地,涵盖了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商业金融、科教娱乐等各个领域,以极具个性化的姿态吸引了社会群体的参与和体验。这种网络空问的虚拟性、信息的多样性、选择的自主性、形式的生动性、使用的便捷性,非常适合现阶段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生活需要,大学生已经成了互联网世界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力军,甚至不少大学生已经把网络当成了学习、休闲、交流和表达的主要平台途径。
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公民,教学若仍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单向讲授阶段,代沟便出现了。因此,教学模式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方可跟上学生的脚步。要充分利用和发掘现有的和潜在的条件,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教学的充分融合,取长补短,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互联网+”公民的特点,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互助中学习,是提高“线下”学习质量的有益尝试。
(三)积极应对网络负面信息,发挥教学正面引导性的需要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面对各种信息,如何学会辨别是非、厘清对错,对于大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就容易使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思想困惑,甚至会误入歧途。改革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传统课堂教学与互联网平台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用健康、正确的教学内容占领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阵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提高其是非善恶辨别能力,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互联网+”视野下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是泰州学院基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该模式强调既要充分发挥传统“线上”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线下”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方式上,结合课程、师资和学生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重构课程内容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針对单纯面授的教学模式弊端,泰州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初步构建起课堂统一传授、网络平台教学和课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为“线上线下”教学展开打好了基础。其中,课程理论统一讲授(含观看教学视频)占60%,网络平台教学占25%,课后实践占15%。通过课堂教学(线上)与课后自学(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在不断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结构的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和多维科学评价体系。在课程内容重构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认识与行动并行,素质与能力并升,从而实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全面性。
(二)充分发挥传统“线上”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渠道作用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环节,要提高其教学实效性,必须抓好“线上”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方面,泰州学院坚持将课堂讲授作为主渠道,并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在备课环节,我们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在课前广泛搜集与专题教学相关的图片、文字及视频资料,并形成统一的课件、讲稿;在教学环节,采用“讲授+视频”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理论讲授与视频教学结合,借助情景化、形象化的影像资料具象化的理解掌握枯燥抽象的概念。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彻底抛弃“一言堂”单向灌输的讲授方式,积极采用案例教学、事实点评教学、讨论式教学、课堂辩论式教学等交互式教学模式。同时,在抓好课堂讲授的前提下,还适当组织专题汇报,开展合作学习,安排课堂讨论、观看视频音像资料、组织领导和高水平专家作专题报告等教学活动。例如,在讲授“朝韩问题”时,单靠教师单独讲授未必能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可提前把学生分组,由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然后在课上模拟“六方会谈”进行辩论,这种创新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查阅提取资料的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和开发“线下”各种教学资源,为课程政治引领提供可能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泰州学院充分利用和开发“线下”教学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多样化“线下”教学模式。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广泛性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充分整合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比如,每学期定期向学生公布任课教师的工作QQ号、微信号和邮箱,建立师生讨论组、微信群,将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课件、音频资料和学术前沿文章、主流媒体分析报道及时上传,实现师生之间知识与思想的同步共享,让学生在非上课时段能随时了解、及时掌握多样化的教学资料,既满足了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还能及时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把好政治方向。根据每个专题内容的不同要求,提前布置实践任务,如开展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课后调查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具体实施,任课教师及时指导并予以成绩评定、评奖,将好的作品和成果推送到校园网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发挥示范作用。
此外,在教学中,学院还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现有网络平台,使之成为思政课堂的延伸。比如,充分利用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以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形式,及时推送介绍国际国内重要形势和政策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本校校园公共论坛,设置发布正面信息资料的窗口,开设形势与政策热点透析,开放学生讨论交流,任课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在线答疑;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网站,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提高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如向学生推荐由共青团中央、中共党史研究室、国家方案局、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被称为网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革命纪念馆”的“民族魂”网站和“血铸中华”网站,构建以红色文献、红色基地和红色经典为主体,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教学资源网,使这些红色教育网站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并最终引领大众传媒。
通过以上方式,泰州学院营造了立体的、生动的、全面的“线下”教学氛围,为学生接受全面的、正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可能。
(四)加强师资业务培训,保障“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顺利运行
高校形勢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任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任课教师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强的政治敏感度和社会洞察能力。教师负有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职能,因此,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负有重要责任。但是实际情形是,在现实教学中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缺乏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效果难以实现预期。针对这种情形,结合现有师资状况,泰州学院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加大送出去培训的力度和密度,主要是参加省委党校哲社研修、省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交流;另一方面是提高教研室内部学习交流的频率,以此进行任课教师的时政知识体系的培育与完善。除此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政治学习的机会,加强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了解和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通过“送出去”与“校内交流”的双重努力,形势与政策课师资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三、“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教学模式实施的主要成效
通过“线上线下双规并行”教学模式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弊端。通过开展以“线上”讲授与“线下”互联网平台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探索,形势与政策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不断时,既有充分的课堂教学,又有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自主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多角度、全方位、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又能促使其对兴趣点所在问题进行自主探析。这种探索,还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克服了重理论灌输轻实践的不足,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双规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实施,内化与外化的相互支撑与转化,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不够、大班化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教学实践不足等弊端,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意识,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增长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