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仁
摘要:中国未来人口结构要求我国大多数老年人要在社区养老,社区养老方式和这一养老方式下的文化建设是对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未来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文化养老方式 文化视角 探讨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054-01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在不久将来,养老问题将困扰中国每个家庭。多数老年人不得不在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内在情感由于缺乏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爱,会让老年人痛苦,产生不幸福感,所以,对未来的老年人生活要探究,进行必要的社会关爱和干预。
一、未来的养老问题已不是吃、穿、住问题,将会是医疗、护理、情感问题
有人说自己有多少多少退休金,養老将不是问题,这样的观点是荒谬的,其完全忽视了中国未来社会状态和人的情感因素。其实人老了,需求最重要的是情感,情感需求是传统文化中朴素的人的生理需求,情感是金钱所不能购买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年人需求的是一个“孝”字,养育后代是为了养老送终,老了希望膝下有儿女照顾,老年人的情感生活绝大部分在家庭成员上。
现在每个孩子到年龄基本上都进了幼儿园,幼儿教育在现今中国社会已成一种文化,这是由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情况决定的。同样,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老年人口的集约化养老必将成为现实,社会以居家养老儿女护理的方式必将最后为社区文化养老方式取代,人口结构决定了居家养老已决非可能,每个社会成员和政府管理者都应认可。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生产力的增加,未来的老年人缺的将不是吃的、穿的和住所,缺的将会是医疗、护理、情感,尤以护理和情感为主,社会发展至今,在对老年人的护理和情感上并没有多大进步,有些时候可能还要不如从前,如空巢老人问题。
对老年人来说,他们的情感生活需求是丰富的。其一是体现自我价值,其次是情感需求和情感倾诉。我们经常听到老年人热心参与事情被年轻人拒绝时会唠叨:“老了,不中用了!”老年人此刻该会有多么的失落!老年人在外想家,看不到子女,看不到接代人就会想,这就是最朴素的人的情感;人老后见人少,活动范围小,会有情感倾诉需求,有些事是必须倾诉给家庭成员的,有些事是需要倾诉给家庭成员之外的其他人的。
未来集约化的养老方式有相应的优点,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便于护理和医疗,但往往也造成一些管理问题,会造成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问题。
二、社区文化养老方式
既然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在未来中国对大多数家庭不再现实,那么就必须着手集约化的社区文化养老方式的建设与探究。
(一)一般家庭老年人的养老过程设计
在老年人身体条件不再适合工作后,首先应是居家养老,老夫老妻互相扶助,社区工作人员提供一般生活帮助,社区提供必要的文化设施和组织相应的老年文娱活动。当老年夫妻互相扶助有困难或仅剩一个老年人,后应参加社区养老。参加社区养老后除工作人员提供养老服务外,老年人之间也可互相帮扶,这样就可减轻家庭成员的生活负担,同时加强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使其生活在群体中,体现其存在感和存在价值,感受群体生活带来的精神快乐。
在城镇,养老服务主体是居委会,在农村,养老服务主体是村委会。老年人虽然加入了社区养老,但他们还是生活在原来习惯的生活人文、地理与文化环境中,又多了一些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多方关爱,体会中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让每个老年人在情感上都感受到受到了关爱,没有因为老而被社会和家庭遗忘。
(二)社区养老文化建设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并不冲突,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是传统文化居家养老的发展,老人参加社区养老,应是在减轻下一代人负担的情况下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社区养老机构除提供给老人必需的生活健康护理外,配备的医务人员还会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让老年人懂得保健和调节身心状态,相应人员还应关爱和干预老年人的情感生活,使其具有比居家养老还高的幸福感。具体地说就是国家完善社区养老标准、制度和法制建设,尤其是老年文化生活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干预,做好制度、组织、资金、人力资源的多方面保障,保证搞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老年人的锻炼、娱乐设施,畅通老年人和家人和周围人员的沟通渠道,使老年人情感有所寄托、宣泄。国家应像培养幼师那样培养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像建设幼儿园和小学那样配备专业的人员给社区养老机构,组织老年人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使老年人在社区养老得到比居家养老还好的文化、情感生活。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信息沟通交流方便了许多,可通过音视频使老年人感觉在社区养老不但得到护理人员的亲情服务,而且感觉上是时刻和亲人在一起。家人可以随时通过现代终端通信设备了解老人的一切,并和老人或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实现无障碍沟通。
三、结语
总之,社区养老是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必经之路,社区养老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到国家高度来重视和发展,使未来老年人都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唐晓英.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4-48.
[2]付曦.从我国养老文化传统看城市社区养老的发展[J].经济视角(中旬),2011(5):115-116.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