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丽丽
(湖南农业大学幼儿园)
摘 要:在多种多样幼儿教育的形式中,由于绘画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易懂等特点,成为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幼儿绘画起初没有构思,随意性大,怎样根据幼儿特点,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培养幼儿绘画技能,这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现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幼儿教学;幼儿绘画;技能培养
一、因势利导,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幼儿绘画都要经历一个涂鸦期,他们喜欢东画画、西写写,随意性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将绘画设计为趣味活动,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喜欢上绘画。如,结合“小蝌蚪找妈妈”故事让幼儿画蝌蚪,我们就捉来许多大小不一的蝌蚪放入鱼缸中,将故事讲给幼儿听,并让他们观察蝌蚪的颜色、外形特征以及蝌蚪在水中游动时的各种姿态,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加上适当生动的动作,边讲边画。孩子们在听听、看看、做做、画画中轻轻松松学习了知识,激发了绘画兴趣。
同时,为调动幼儿爱模仿的天性,激发绘画的学习欲望。一方面,注意在教室中适当布置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幼儿画刊及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另一方面,在教室中增设“美工角”,放置一些彩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营造随时可以画画的氛围。此外,在教学中让他们欣赏儿童画作品,展示他们自己的绘画作品,从各方面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二、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绘画技能
在激发幼儿绘画兴趣的基础上,需要循序渐进地使幼儿将随意性的涂鸦绘画变为能用线、点、圆等组合起一些简单的构图,并表现出自己对美的一些感受,逐步提高绘画技能。因此,首先需要培养幼儿对物体的敏锐观察能力。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湖南农业大学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势,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体会,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色、形、结构等,以增加感性认识,丰富想象力。例如,引导幼儿观察一棵桃树的四季变化:春天花苞绽放,鲜花盛开,嫩梢上枝头;夏季枝繁叶茂,绿树葱葱,果实累累;秋天桃叶变黄;冬季叶片干枯脱落,枝头光秃。画春天就可画桃花盛开,我先组织幼儿去桃园参观,桃树是什么结构,花的颜色及形状。在正式画画的时候,进一步要求幼儿观察,桃花是什么颜色?花瓣是什么形状的?花瓣的中间还有什么?树上的花都开了吗?对那些绘画好的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树上要开满花,花蕊要画在花瓣的中间,使幼儿对树木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幼儿的绘画技能,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事物方法,训练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一些事物,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再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概括出物体的外形特征。如,橘子是扁圆形的,葡萄则是圆形的等,逐步培养其绘画技能,提高绘画水平。
三、注重鼓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创造力与想象力
在正确训练幼儿绘画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大胆地画,不要泼冷水,多用肯定语言,不用否定语言。如,即使他画得不好,也要這样说:“如果你这样画就好了”,以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一方面,幼儿画的画不要限制内容,定框框,要让幼儿想象去创作。孩子画画有时想象力很丰富,但对绘画布局疏密、上下结构、主题的突出、远近的安排等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有的小朋友把风车画得小而人画得大,没有里外的区别,人好像要从风车里面掉下来似的等,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有意识地和孩子们讨论,看看哪些地方不合理。
另一方面,幼儿期是幼儿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无论是语言发展、动手操作还是思维想象都是一个关键期,此时鼓励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我们的绘画主题是雨中的花,结果浩浩小朋友却将雨中花画成了室内花,我们就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说:“外面雨很大,我怕花被雨打死,所以我就把花搬到活动室内来了。”我们当时就表扬了浩浩有爱心,同时为他有如此的想象力而感到欣慰。所以,只要教师能细心观察,并及时鼓励孩子们大胆作画,他们会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四、将幼儿绘画与其他课程教学相结合,相得益彰
为增加幼儿绘画的趣味性,避免“照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我们通过结合游戏、音乐、语言、社会、常识等课程教学来教孩子们如何学画画,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起幼儿作画的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如通过玩“吹泡泡”的游戏,使幼儿边玩边观察,在画中玩,玩中画,找到了画画的乐趣,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在常识课程中,带孩子们参观荷塘的荷花,指导他们观察认识荷叶、荷花、莲蓬等,与此同时,让他们仔细观察荷花的颜色、花瓣、形态等,然后画荷花,孩子们最终画出了多姿多彩的荷花,并互相欣赏。这种教学,巧妙地将绘画与常识课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较好地促进了幼儿绘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洁.幼儿绘本阅读的指导策略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1(45).
[2]王晓来.幼儿园图画书阅读的现状和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1(36).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