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梦露
摘要:本文从创造性叛逆的角度,在王维诗歌英文译作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译者主体性的合理发挥主要体现在个性化翻译及合理改编中,译作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对原文的忠实度,也能体现译者的独特风格;而译者主体性的不合理发挥主要体现译文不能诠释原作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因此,译者主体性应得到重视,但需受原文限制。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创造性叛逆;诗歌翻译
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的发展使译者地位得以提升,“创造性叛逆”的提出使译者主体性得到更多重视。王维作为诗坛大家,作品被大量翻译,英文译作极具研究价值。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于1987年提出“创造性叛逆”[2]。翻译的“叛逆”是语言的转换,“创造性”是翻译的行为。传统的翻译强调忠实性。然而,文学翻译中叛逆并不少见[1]。“创造性叛逆”由提出译介学的谢天振教授引入。中国古典诗词以语言简洁、意境隽永著称,很难找到完美的翻译。在此情况下,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甚至社会主流意识等都会对译者翻译产生影响。译者主体性是再次创作意识,将直接影响翻译的价值和结果[1]。
一、译者主体性在王维诗歌英译中的合理发挥
笔者认为,个性化翻译及合理改编在诗歌翻译中属于一种常见现象。王维的山水诗最为著名,他在诗歌中融入自己的经历和禅意,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须注意诗歌中他对生命、自然和佛教的感悟。
“In pathless hills no mans in sight,
but I still hear echoing sound.
In gloomy forest peeps no light,
But sunbeams slant on mossy ground.”[3]
《鹿柴》是融合王维禅意的最典型作品之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笔者以许渊冲的英译为例,对个性化翻译进行阐述。许渊冲指出了唐诗翻译的三个难点:意美、音美和形美。诗中“柴”同“寨”,意为有防御功能的栅栏。他将标题“鹿柴”译为“The Deer Enclosure”。诗中“响”与“上”谐音,许译中“sound”与“ground”谐音,另外,原诗押仄韵,许译则以抑扬格四音步代替。许渊冲对《相思》的英译诠释了译者主体性在合理改编中的发挥。他将“红豆生南国”译为“The red beans grow in Southern land”。“红豆”有相思豆之称,许译未取其相思豆的意向进行翻译,是因此诗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意。
二、译者主体性在王维诗歌英译中的不合理发挥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对其进行翻译的难点在于准确理解其中的一些词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Seeing Master Yuan off to His Mission to Kucha
City on Wei
the morning rain
wet
on light dust
Around the inn
green willows
fresh
I summon you:
drink one more cup
No old friends,my friend
When you speed westward past Yang Kuan.
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译者必须能够理解和运用中英两种语言,并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渭城”是古代县城名。笔者认为,英语和汉语间存在一定不可译性,一些地理名称不必要翻译。此译文将“阳关”译为“Yang Kuan”,可能会造成误解。中国古典诗词世代相传,正是在于其流行性和可读性。此译文形式偏现代诗歌风格,很难使读者感受到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译本。从这点来说,这一版本的英译不算成功。译者采用四行阐释原诗第一句,用三行表达第二句,而后两句在译文中分别用两行英文来表达。从声韵角度看,整体译文无内在押韵,每行的音节和声调间无内在联系,并在每行中无连贯的抑扬格音步或韵脚。尽管此译本以十四行的形式体现,形似现代诗,却并不具备音韵美。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在国内外均具备研究价值,其关键在于其音美和形美。因此,尽管译者有权以自己的风格再现原文,但并不意味着翻译过程不受限制。
三、结语
由于语言差异,英汉翻译很难完全对等。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简洁却意蕴深远,其意美、形美和音美的特点,也给翻译增加了难度。创造性叛逆理论,在一定限制的前提下,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只有在适当程度上发挥创造性叛逆,译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另外,译者可能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意识灌输到作品中去。从原文作者与译者的关系出发,应遵循忠实原则。
参考文献:
[1]Qingfu,Song.On Creative Treason in Translation of Poetry from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J].Overseas English,2012(14):165-167.
[2]埃斯卡皮.文學社会学[M].王美华、于佩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许渊冲.许渊冲英译王维诗选: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