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兵
语文学科对于高中生的学习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考中也是如此。但是相关研究表明,语文学科却成为了一部分学生考取名校的绊脚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注重考试的内容,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内容。而说到基础内容,语感就是其中的一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笔者针对高中语文的语感教学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一些教学方法与同行切磋互勉。
一、字词与实物相结合
当学生的语感足够强烈,就很容易将语言文字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场景。但是这样的转化,必须从每一个字词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将字词转化为场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与具体的实物结合在一起,用这种十分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字词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具体的实物可以包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图画、动作表情,等等。将这样的实物与在文章中常常出现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的事物,教师可以借助图像,加上自己语言的形容,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事物的初步了解,让学生认识这类事物。
例如,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都配有插图,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讲解字词,不仅能够做到看着图像学习字词句,还能够看着这些图像通过联想学习文章内容。如《林黛玉进贾府》就出现了许多不常见的特殊事物,如“金渭彝”“玻璃”“大画”“錾银”等,在课文中配有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着配图,理解诗中出现的字词。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信息量较大的文章,或是一些较难理解的术语等。教师可以上网搜索一些视频素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为语感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朗读与背诵相结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朗读这种教学方法,这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经验。朗读可以把纸面上的文字“翻译”出来,同时也讲究“翻译”过程中的语音语调、情感表达。
朗读是一门艺术,但是好的朗读能力是必须依靠语感作为支撑的。因此,反复的朗读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眼、耳、口、心同时发挥作用。学生只有在朗读了许多不同句式、不同语序、不同词汇的句子后,才能够有所比较,发现文章用词的妙处,体会到深藏在字词底下的深刻内涵。
例如,《琵琶行》就是一篇需要怀有深厚的情感朗读才能够体会作者心意的课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诵读过程。教师要运用复杂多变的语气,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江州司马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惋惜之情。在朗读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其次,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进行部分背诵,背诵的部分是教师精心挑选出来的,值得反复推敲,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明白那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到的帮助他们更好成长的人生道理,从而为学生的语感培养打好基础。在长期坚持背诵后,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诗文,能够获取丰富的感性素材。在以后的文章学习过程中,他们就可以利用已经培养好的语感自己去分析课文,让所掌握的语感充分发挥作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又形成了更加敏锐的语感。
三、咬文与嚼字相结合
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表明,教师要想让学生获得灵敏的语感,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语言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的含义,具体到每一个字,也就是咬文嚼字。哪怕已经积累了语文教材学习经验的高中生,教师也不能放松能培养他们咬文嚼字能力的训练。
如学习《荷塘月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探索文章细节,进行更加细致地揣摩和研究。再比如,《雷雨》节选中的环境描写“漫天的乌云,黑沉沉压下来”中的这个“压”字,顿时使得“乌云”的重量增加了万分,也象征着主人公的生活会处于压力之下,这些都必须是针对某个字联系上下文来具体推敲的。
教师在培养学生咬文嚼字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作为参考:比较法,将文章中经典的字词做一些简单的替换,尤其是表现力较强的字词,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原文字词的作用;分析法,将这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的意义完全剖析出来,并分析其描写具体事物的特点,教师可以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具体领会。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持耐心,因为语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逐步提高对学生文章分析能力的要求,以更好地为语感培养做铺垫。
总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围绕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并在已有的教学成果基础上不断创新开拓,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226301)